欲望已经产生然后才加以禁止,那么教育也不起作用。适当的学习时机过后才去学习,就是辛勤刻苦也难学成。杂乱无章地学习而没有顺序,就会使头脑混乱而失去条理。单独学习而没有学友,就会孤陋寡闻。结交不好的朋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不庄重的交谈,会贻误自己的学习。这六项是导致教育旷废的原因。
44、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
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若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刊,其此之由乎!(《礼记.学记》)
意思:今天的教师,只知道按照课本诵读,大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用告诫的言语方式向学生
灌输知识,急切追求教学速度而不顾学生能否适应。这样就不能够激发学生诚真求学的兴趣,教学要求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实际做到有效发挥。其教与学的方法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渐渐厌倦于学习甚至怨恨他的老师,只知道读书学习生活的苦与难,却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知道学习对自身生活的好处。即使完成了他的学业,但是学得快忘记得也快。教育的不成功,原因也就在于此吧。
45、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种: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皆进学之道也。(《礼记.学记》)
意思:善于求问的人,如同加工坚硬的木料,先加工容易的地方,然后加工它的节目,等时
间久了,相互和悦地解决了。不善于求问的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如同撞钟,用小的力量叩击则鸣声小,用大的力量叩击则声音大,等到它的声音从容舒缓地休止了,然后使它的声音全部鸣响出来,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与此相反。这都是进学的道理啊。
46、 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以谓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王安石:《书洪范传后》,见《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
意思:古代学者向老师请教, 虽然用嘴求问, 而老师传的却是自己的心声; 虽然是用耳来听,
而接受下来的却是老师的思想。 所以作为老师应不厌其烦地讲授, 这样学生就有所得益了……我以为询问不深切的人, 他听讲授也不会专心; 思考不深入的人, 他吸取的知识也不牢固。听人讲解问题不专心(专注)学习(掌握)知识(道理)不牢固(扎实)却能够学到的,(其
实只是)到口耳(这一步)罢了。我所教导给你们的,不是要你们练好你们的口耳(或:不是只要你们达到口耳之学的目标)啊!
47、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
不固,待愤悱而发后,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而不得,然后为佗说,便好。初学者,须是且为佗说,不然,非独佗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见《二程集》卷十八,第208页)
意思:孔子教导人时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
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48、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
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经学理窟.义理》,见《张载集》,第275页)
意思:所以看书的人, 自己试着解释疑虑 ,思考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 每天知道一些
有益的事, 学习就会有进步, 在不值得怀疑的地方有疑虑, 也是进步。
49、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见《陆九渊集》
卷三十五,第472页)
意思: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50、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
意思:说 开始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学习中解决它,最
后达到学习的都没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