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闲暇与收入相互替代,以保持效用不变。其斜率就是收入和闲暇的边际替代率。
MRS=-△Y/△L)。
(2)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 因为闲暇与收入的边际替代率MRS递减。 (3)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4)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5)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4、预算约束线:工资率、工作时数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预算约束,它表明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合。 如:Y = 16W- W?L 预算约束线的性质:
? (1)斜率为负。
? (2)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工资率。
? (3)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 (4)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上移动。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工资率不变情况下,由于收入(非劳动收入)变化所引起的工作时间变动的比例。 公式: 收入效应 = △L/△Y<0 工资率增加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工资率增加会引起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工资率的上升,意味着如果工作与以前同样的工作时数,每日的收入也会比从前更高。收入的增加又诱使劳动者增加对闲暇的需求, 并阶低工作时数,即出现收入效应。 公式: 收入效应 = △L/△Y <0
(2)工资率增加会引起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由于工资率(即闲暇的价格)变动,引起闲暇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对闲暇需求量的变动,即替代效应。
假如收入不变,工资率增加,这将使得闲暇的机会成本(即闲暇的价格)提高,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减少,更多的用工作时间来代替闲暇时间。 公式: 替代效应=△L/△W >0 总效应 = 收入效应 + 替代效应
均衡工作时数的决定:工资率增加可能导致工作时数增加,也可能导致工作时数减少: 小结: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工资率增加时,收入效应使工作时数减少,而替代效应使工作时数增加。工资率的增加究竟使工作时数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大小。
a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工作时数增加(个人劳动供给增加)。如图(a)所示。 b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工作时数减少(个人劳动供给减少)。如图(b)所示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指在既定的工资率下,劳动者所愿意提供的劳动数量。
实际上,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揭示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时数是如何随工资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工资率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总效应,决定了个人劳动供给的变化。
(1)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增加。
(2)在工资率较高的阶段,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而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减少。
? 收入水平随工资上各而逐渐上升,闲暇时间先降后各,而劳动供给时间先升后降。 ? 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逐渐上升,收入预算线向上旋转;在总效应的作用下,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先减少后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先增加后减少。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分为两个阶段:
1、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增加。 2、在工资率较高的阶段,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减少。 因此,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S为 “向后弯曲”的形状。 第三节 劳动(力)参与率 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作用: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
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