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模拟期末试卷

一、蛋白质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的氮含量为0.40g,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多少? A.2.00g B.2.50g C.6.40g D.3.00g 2.下列含有两个羧基的氨基酸是:

A.精氨酸 B.赖氨酸 C.甘氨酸 D.谷氨酸 3.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A.盐键 B.疏水键 C.肽键 D.氢键

4.关于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A.天然蛋白质分子均有的这种结构 B.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都具有生物学活性 C.三级结构的稳定性主要是次级键维系 D.亲水基团聚集在三级结构的表面biooo 5.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特征是:

A.分子中必定含有辅基

B.在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多肽链的基础上,肽链进一步折叠,盘曲形成 C.每条多肽链都具有独立的生物学活性

D.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在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

6.蛋白质所形成的胶体颗粒,在下列哪种条件下不稳定: A.溶液pH值大于pI B.溶液pH值小于pI C.溶液pH值等于pI D.溶液pH值等于7.4 7.蛋白质变性是由于: A.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改变 B.氨基酸组成的改变 C.肽键的断裂

D.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破坏解 8.变性蛋白质的主要特点是: A.粘度下降 B.溶解度增加

C.不易被蛋白酶水解

D.生物学活性丧失

9.若用重金属沉淀pI为8的蛋白质时,该溶液的pH值应为: A.8 B.>8 C.<8 D.≤8

10.蛋白质分子组成中不含有下列哪种氨基酸?

A.半胱氨酸 B.蛋氨酸 C.胱氨酸 E.瓜氨酸三、填空题

二、填空题

1.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大多数在酸性溶液中带________电荷,在碱性溶液中带_______电荷。当蛋白质处在某一pH值溶液中时,它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相待,此时的蛋白质成为 _________,该溶液的pH值称为蛋白质的__________。

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_________在蛋白质多肽链中的_________。

4.在蛋白质分子中,一个氨基酸的α碳原子上的________与另一个氨基酸α碳原子上的________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键叫________,它是蛋白质分子中的基本结构键。 5.蛋白质颗粒表面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是蛋白质亲水胶体稳定的两个因素。 6.蛋白质变性主要是因为破坏了维持和稳定其空间构象的各种_________键,使天然蛋白质原有的________与________性质改变。

三、名词解释

1.氨基酸 2. 肽键3.肽 4.蛋白质的构象与构型 5. 双向电泳 6.等电点 四、是非题

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是由20种基本氨基酸R侧链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造成的。

2.用碱水解蛋白质,得到的游离氨基酸都是L-氨基酸。

3.在蛋白质分子中,每一种氨基酸至少都有一个对应的遗传密码。

4.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方向是从N端到C端,在体外用化学合成法合成蛋白质时,通常是从C端到N端。

5在各种α螺旋结构中,每圈螺旋占3.6个氨基酸残基。 6.蛋白质α螺旋结构中,左手螺旋比右手螺旋更稳定。

7.蛋白质变性时,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解体,共价键被破坏。 8.在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是惟一的一种连接氨基酸残基的共价键。 9.20种基本氨基酸中都有不对称碳原子,因此它们都具有旋光性。

10.蛋白质在小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 向阳极移动;在大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向阴极移动。

五、简答题

1.说出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及其结构特征? 2.简述α-螺旋结构要点?

3.在真核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有大量的组蛋白(pl约10.8),这些组蛋白能与DNA分子上的磷酸基团紧密结合。试问组蛋白的等电点为什么会很高,组蛋白依靠什么力与磷酸基团结合?

4.氨基酸混合物的分离可用哪些方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B 5.D 6.C 7.D 8.D 9.B 10.D 二、填空题

1.碳 氢 氧 氮

2.正 负 两性离子(兼性离子) 等电点 3.氨基酸 排列顺序 4.氨基 羧基 肽键

5.电荷层 水化膜

6.次级键 物理化学 生物学

三、名词解释

1.氨基酸是含有至少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原子上。氨基酸是肽和蛋白质的构件分子。

2.肽键是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缩合形成的酰胺键。

3.肽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形成的聚合物。

4.`产生的所有原子或基团的空间排列。一个蛋白质构象有无数种,构象的变化不需要共价键的断裂,只需要单键的旋转。在生物体内,蛋白质往往只有一种构象,称为天然构象。 构型表示在立体异构体中其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改变必须要有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生成。构型的改变会引起光学性质的变化,而且D-型和L-型异构体可以区分和分离。 5.是将等电点聚焦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起来的一种电泳方法。首先,先进行等电点聚焦电泳,按照蛋白质的等电点差异分离;然后再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按照蛋白质的大小差异分离。染色后得到的电泳图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6.氨基酸、肽和蛋白质分子都是两性分子,使得这些分子带有的净电荷为零时,对应的溶液的pH值称为等电点。结构不同的两性分子,等电点不同。

四、是非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错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五、简答题

1.蛋白质中含有C、H、O、N;尚含S、P和少量金属元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①氨基酸的氨基(—NH2)或氨基(=NH)都与邻接羧基(—COOH)的α-碳原子相连接,故它们都属于α-氨基酸(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②不同氨基酸在于R不同。除了R为H的甘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包括脯氨酸)的α-碳原子都是手性碳原子(碳原子所连的4个原子或基团互不相同),因而每种氨基酸都有两种构型:D型和L型。 2.①多肽链以肽键平面为单位,以-碳原子为转折,形成两层螺旋之间形成;②每3.6个氨基酸残基旋转一周,相当于0.54nm。上下两层螺旋之间形成CO???HN氢键,起稳定螺旋作用;③氨基酸残基的R基团均伸向螺旋外侧,其形状、大小及电荷影响螺旋的形成。带相同电荷的R基团集中时,由于同性相斥,不利于螺旋形成;大的R基团集中时,会妨碍螺旋形成;甘氨酸R基团太小,会影响螺旋稳定;脯氨酸的α-碳原子位于五元环上,不易扭转,故不生成典型的α-螺旋。

3.因为Lys,His和Arg的含量较高。静电相互作用。组蛋白的pI值是10.8,在生理条件下组蛋白带大量的正电荷,而DNA的磷酸基团带大量的负电荷。

4.可用分配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

二、核酸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然界游离核苷酸中,磷酸最常见是位于:

A.戊糖的C-5′上 B.戊糖的C-2′上

C.戊糖的C-3′上 D.戊糖的C-2′和C-5′上 2.可用于测量生物样品中核酸含量的元素是: A.碳 B.氢 C.氧 D.磷 3.下列哪种碱基只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 A.尿嘧啶 B.腺嘌呤 C.胞嘧啶 D.鸟嘌呤

4.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2′,3′磷酸二酯键 B.糖苷键

C.2′,5′磷酸二酯键 D.3′,5′磷酸二酯键 5.核酸对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峰在哪一波长附近?

A.280nm B.260nm C.200nm D.340nm

6.有关RNA的描写哪项是错误的: A.mRNA分子中含有遗传密码 B.tRNA是分子量最小的一种RNA C.胞浆中只有mRNA

D.RNA可分为mRNA、tRNA、rRNA

7.大部分真核细胞mRNA的3′-末端都具有:

A.多聚A B.多聚U C.多聚T D.多聚C 8.DNA变性是指:

A.分子中磷酸二酯键断裂 B.多核苷酸链解聚

C.DNA分子由超螺旋→双链双螺旋 D.互补碱基之间氢键断

9.DNA Tm值较高是由于下列哪组核苷酸含量较高所致?

A.G+A B.C+G C.A+T D.C+T 10.某DNA分子中腺嘌呤的含量为15%, 则胞嘧啶的含量应为:

A.15% B.30% C.40% D.35%

二、填空题

1.核酸完全的水解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_又可 分为________碱和__________碱。

2.体内的嘌呤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嘧啶碱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某些RNA分子中还含有微量的其它碱基,称为_________。 3.嘌呤环上的第________位氮原子与戊糖的第________位碳原子相连形成 ________键,通过这种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叫_________。

4.体内两种主要的环核苷酸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5.写出下列核苷酸符号的中文名称:ATP__________cAMP ________。

6.RNA的二级结构大多数是以单股_________的形式存在,但也可局部盘曲形成 ___________结构,典型的tRNA结构是_________结构。

7.嘌呤环上的第_________ 位氮原子与戊糖的第 为_________碳原子相连形成_________ 键,通过这种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叫_________。

8.tRNA的三叶草型结构中,其中氨基酸臂的功能是_________,反密码环的功能 是___________。

三、是非题

1.核苷中碱基和戊糖的连接一般为C—C糖苷键。

2.不同来源DNA单链,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分子杂交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碱基组成。 3. 双链DNA中,嘌呤碱基含量总是大于嘧啶碱基含量。 4. 真核细胞中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5. 核酸变性时紫外吸收值明显增加。

6. 原核细胞DNA是环状的,真核细胞中的DNA全是线状的。 7. 真核mRNA分子5-末端有一个PolyA结构。 8. 线立体中也存在一定量的DNA。

9. 碱基配对发生在嘧啶碱与嘌呤碱之间。

10. DNA双螺旋结构中,由氢键连接的碱基对形成一种近似平面的结构。

四、名词解释 1. 核酸一级结构: 2. DNA二级结构: 3. 碱基互补规律: 4. 核酸的变性

五、简答题

1. DNA双螺旋结构要点有哪些?

2. 将核酸完全水解后可得到哪些组分?DNA与RNA的水解产物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D 5.B 6.C 7.A 8.D 9.B 10.D

二、填空题

1.磷酸 含氮碱 戊糖 含氮碱 嘌呤 嘧啶

2.腺嘌呤 鸟嘌呤 胞嘧啶 尿嘧啶 胸腺嘧啶 稀有碱基 3.9 1 糖苷键 嘌呤核苷 4.cAMP cGMP

5.三磷酸腺苷 环腺苷酸

6.多核苷酸链 双螺旋 三叶草 7.9 1 1,9-糖苷键 嘌呤核苷 8.与氨基酸结合 辨认密码子

三、是非题

1. 错 2. 错 3. 对 4. 错 5. 对 6. 错 7.对 8. 对 9. 对 10. 对

四、名词解释

1. 核苷酸的一级结:核苷酸残基在核酸分子中的排列顺序称为核酸的一级结构。

2. DNA的二级结构:两条DNA单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3. 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G)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

4. 核酸的变性:是指在一定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内氢键的断裂、双螺旋解 开成单链的过程。

五、简答题

1.(1) 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盘旋成右手螺旋,磷酸脱 氧核糖骨架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螺旋内侧,碱基平面与中心轴垂直。

(2)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严格的互补规律配对结合。碱基配对的原则是A与T配对

(A-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C与G配对(C-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配对的碱基彼 此之间成为互补碱基。DNA分子中的两条链彼此成为互补链。碱基互补规律是DNA 复制、RNA的转录和反向转录的分子基础。

(3)每一螺旋含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螺旋直径为2nm。

(4)稳定DNA双螺旋结构有三种力量:①氢键:链间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维持两条 链的结合;②碱基堆砌力:碱基之间的层层堆积形成疏水型核心,它是稳定DNA结 构的主要力量;③磷酸基上负电荷与介质中的正离子(如Na+、Mg2+、K+等)之间 形成离子键。 2. 将核酸完全水解后可以得到:磷酸、戊糖、碱基3种组分。DNA水解后得到的戊 糖是2-脱氧核糖,碱基有胸腺嘧啶(T)、胞嘧啶(C)、腺嘌呤(A)、鸟嘌呤(G)。RNA水解后将得到的戊糖是核糖,碱基有尿嘧啶(U)、胞嘧啶(C)、腺嘌呤(A)、鸟嘌呤(G)。

三、维生素 一、选择题

1. 患夜盲症时,应给患者服用: A. 维生素B1 B. 维生素PP

C. 维生素A D. 维生素D

2. 下列辅酶中的哪个不是来自于维生素:

A. CoA B. CoQ C. PLP D. FH2 3. 多食肉类需补充:

A. 维生素B1 B. 维生素B2 C. 维生素B5 D. 维生素B6 4. 需要维生素B6作为辅酶的氨基酸反应有: A. 成盐、成酯和转氨 B. 成酰氯反应 C. 转氨、 脱羧和消旋 D. 成酯、转氯和脱羧 5. 下列情况中,除哪个外均可造成维生素K的缺乏症 A. 新生儿 B. 长期口服抗生素 C. 饮食中完全缺少绿色蔬菜 D. 素食者 6. 真正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是: A. 25-羟基D3 B. D3

C. 7-脱氢胆固醇 D. 1,25-二羟基D3 7. 肠道细菌可以合成下列哪种维生素: A. 维生素K B. 维生素C C. 维生素D D. 维生素E 8. 缺乏维生素C将导致:

A.坏血病 B.夜盲症 C.贫血 D.癞皮病

9. 在凝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许多凝血因子的生物合成依赖于下述的哪一种维生素: A. 维生素K B. 维生素E C. 维生素C D. 维生素A 10. 下列叙述哪一种是正确的: A. 所有的辅酶都包含维生素组分

B. 所有的维生素都可以作为辅酶或辅基的成分

C. 所有的B族维生素都可以作为辅酶或辅基的组分 D. 只有B族维生素可以作为辅酶或辅基的组分

二、是非题 1. 2. 3. 4.

所有B族维生素都是杂环化合物。

植物的某些器官可以自行合成某些维生素,并供给植物整体生长所需。 维生素E不容易被氧化,因此可以做为抗氧化剂。

除了动物外,其他生物包括植物、微生物的生长也有需要维生素的现象。

5. 经常做日光浴有助于预防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出现。 6. 还原型核黄素溶液有黄绿色荧光,氧化后即消失。 7. 维生素B12缺乏症可以通过口服维生素B12加以治疗。 8. B族维生素都可以作为辅酶的组分参与代谢。 9. B族维生素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10. 有些动物可以在体内合成维生素C。 三、填空题

1. 维生素A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 维生素K的生化作用是促进肝合成_________的前体分子中谷氨酸残基羧化生成_________转变为活性型。催化这一反应的为_________,维生素K是该酶的_________,因此具有促凝血作用。

3. 维生素B1缺乏时,神经组织_________不足,并伴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物质堆积,可引起_________。

4. 维生素PP在体内的活性形式是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多种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能催化_________脱羧生成_________,该产物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5. 维生素C参与体内多种物质的_________反应,因此具有促进_________合成的作用。维生素C还可以作为一种_________,参与体内多种氧化反应。

四、名词解释 1.维生素 2.维生素缺乏症

五、简答题

1.比较两类维生素的生物特点。

2.试述维生素A缺乏时,为什么回患夜盲症。 3.为什么维生素B1缺乏会患脚气病? 4.试述维生素B6的生化作用。

5.为什么长期服用异烟肼的病人宜配合服用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 C 3. D 4.C 5.D 6.D 7. A 8. C 9. A 10. C

二、是非题

1. 错 2. 对 3. 错 4. 对 5. 对 6. 错 7. 错 8. 错 9. 错 10. 对

三、填空题

1. 视黄醇 视黄醛 视黄酸

2. 凝雪因子Ⅱ、Ⅻ、Ⅸ、Ⅹ γ-羧基谷氨酸 γ-羧化酶 辅助因子 3. 供能 丙酮酸 乳酸 多发性神经炎 4. NAD+ NADP+ 加氢 脱氢 5. 羟化 胶原蛋白 抗氧化剂

四、名词解释

1. 维生素: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 维生素缺乏症:当缺乏维生素时,机体不能正常生长,甚至发生疾病,这种由于缺乏维生素而发生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

五、简答题

1. 水溶性维生素种类繁多,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易溶于水,可直接吸收,由于很少在体内储存,必须由膳食提供,一般不易引起中毒。发挥生理功能有共同特点,在体内主要构成辅酶或辅基而参与物质代谢。

脂溶性维生素溶于脂肪、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中,多数采自动物性食物。在胆汁酸的协助下被吸收,可在肝脏等组织储存。易引起中毒。此类维生素各自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 2. 所谓夜盲症是指暗适应能力下降,在暗处视物不清。该症状产生是由视紫红质再生障碍所致。因视视觉细胞中有视紫红质,由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分子中赖氨酸侧链结合而成。当视紫红质感光时,11-顺视黄醛异构为全反型视黄醛而与视蛋白分离失色,从而引发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产生视觉。此时在暗处看不清物体。全反型视黄醛在视网膜内可直接异构化为11-顺视黄醛,但生成量少,故其大部分被眼内视黄醛还原酶还原为视黄醇经血液运输至肝脏,在异构酶催化下转变成11-顺视黄醇,而后再回视网膜氧化成11-顺视黄醛合成视紫红质,从而构成视紫红质循环。当维生素A缺乏时,血液中供给的视黄醇量不足,11-顺视黄醛得不到足够的补充,视紫红质的合成量减少,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因而暗适应能力下降,造成夜盲症。

3. 脚气病是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神经系统、心脏及其他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因维生素B1的活性形式TPP是体内α-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直接参与α-酮酸的氧化过程,同时维生素B1在神经传导中也起一定作用。当维生素B1缺乏时糖代谢必然受到影响,造成神经系统供能不足,加之α-酮酸氧化脱羧障碍,造成丙酮酸、乳酸和α-酮戊二酸等物质堆积,导致末梢神经炎或其他神经病变及心脏代谢功能的紊乱。所以维生素B1缺乏会引起脚气病。

4.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醛、吡哆醇、吡哆胺。在体内与磷酸结合成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二者之间可互变,均为活性型,它们既是转氨氨酶的辅酶,也是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及半胱氨酸脱硫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还是 -氨基 -酮戊酸合成酶的辅酶,促进血红素的合成。因维生素B6能促进谷氨酸脱羧,增进 -氨基丁酸的生成。 -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神经递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小儿惊厥和妊娠呕吐。因异烟胼与磷酸吡哆醛结合使其失去辅酶的作用,故在服用异烟肼时,应补充维生素B6

5. 因为抗结核特异烟肼的结构与维生素PP十分相似,二者有拮抗作用,异烟肼又能与维生素B6结合使之失活,所以长期服用异烟肼的患者应同时补充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

四、酶 一、选择题

1.在米氏方程的双倒数作图中,酶对底物的米氏常数是双倒数直线的: A.纵轴截距的倒数 B.斜率

C.横轴截距绝对值的倒数 D.横轴截距的绝对值 2. 酶促反应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的能量来源是: A.酶与底物结合能 B.底物变形能

C.酶分子构象变化释放的能量 D.底物化学键断裂释放的化学能 3.以焦磷酸硫胺素为辅酶的酶是:

A.转氢酶 B.氨基酸脱羧酶 C.谷氨酸脱氢酶 D.丙酮酸氧化脱氢酶 4.酶的反竞争性抑制剂具有下列哪种动力学影响:

A.Km不变,Vmax减小 B.Km增加,Vmax减小 C.Km增加,Vmax不变 D.Km和Vmax都减小

5.Km值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它与酶促反应的性质和条件有关,但与下列因素中的哪一种无关;

A.酶浓度 B.反应温度

C.底物浓度 D.pH和离子强度 6.在酶的分类命名表中,RNA聚合酶属于: A.水解酶 B.双关酶 C.合成酶 D.转移酶 7.某给定酶的同工酶; A.具有不同的亚基数目 B.对底物有不同的Km值 C.具有不同的底物专一性

D.呈现相同的电泳迁移率

8.人体消化系统内的酶,通常以非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A.胃蛋白酶 B.羧肽酶 C.核糖核酸酶 D.肠肽酶 9.酶的转换数是指当底物大大过量时;

A.每个分子每秒钟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分子量 B.每个酶的亚基每秒钟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分子量

C.每个酶的催化中心每秒钟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分子量

10.在实验室中,如果用酶催化合成法合成多肽,通常用的酶类是: A.氨基转移酶 B.蛋白激酶

C.蛋白水解酶 D.氨基酸-tRNA连接酶 二、是非题

1. 调节酶的Km值随酶的浓度而变化。

2. 酶反应的最适pH只取决于酶蛋白的结构。

3. 脲酶的专一性很强,它只能作用于尿素。

4. 在进行酶促动力学测定中,当底物浓度不断加大时,所有的酶都会出现被底物饱和的现象。

5. 辅酶与辅基的区别在于它们与酶蛋白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并没有严格界限。 6. 抗体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免疫球蛋白,在其可变区具有酶的特性。

7. 别构酶的动力学曲线符合米氏方程。

8. 酶的催化作用是指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平衡点以加快某一方向的反应速度。

9.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可逆的,该可逆反应是由同一种酶催化完成的。

10. 酶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残基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甚至在不同的肽链上,通过肽链的折叠、盘绕而在空间 结构上相互靠近。

三、填空题

1.结合蛋白酶类必需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后才具有活性,前者的作用是_________,后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

2.酶促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速度(Vm)的80%时,底物浓度[S]是Km的___________倍;而v达到Vm90%时,[S]则是Km的__________ 倍。

3.不同酶的Km________,同一种酶有不同底物时,Km值________,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是__________。

4.__________抑制剂不改变酶反应的Vm。 5.__________抑制剂不改变酶反应的Km值。

6.乳酸脱氢酶(LDH)是_______聚体,它由________和_________亚基组成,有________种同工酶,其中LDH1含量最丰富的是__________组织。

7.L-精氨酸只能催化L-精氨酸的水解反应,对D-精氨酸则无作用,这是因为该酶具有_________专一性。

8.酶所催化的反应称________,酶所具有的催化能力称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酶的专一性 2.反馈抑制

3.酶的活性中心

4.酶促反应的初速度 5. 同工酶

五、简答题

1.简述酶的催化特点。

2.简述酶与非酶催化剂相比的几点共性。 3.简述酶的抑制动力学。

4.简述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5.简述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D 6.C 7.B 8.E 9.D 10.C 二、是非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错 8.错 9.错 10. 对 三、填空题

1. 酶蛋白 辅酶(辅基) 决定酶的促反应的专一性(特异性) 传递电子、原子或基团即具体参加反应 2.4倍 9倍

3.不同 也不同 酶的最适底物 4.竞争性 5.非竞争性

6.四 H M 5种 心肌

7.立体异构

8.酶的反应 酶的活性

四、名词解释

1. 酶的专一性:酶只作用于一种底物,而不作用于其他任何底物。

2. 反馈抑制:在酶催化的级联反应中,催化第一步反应的酶往往被级联反应的终端产物抑制,或催化前一步反应的酶被后面的产物抑制。

3. 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催化功能只局限在酶分子的一个特定区域,只有少数氨基酸残基参与底物的结合及催化。这个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4. 酶促反应初速度:酶促反应最初阶段的反应速度,此时底物的浓度尚未明显缩小,通常指小于5%的起始底物浓度被利用时的反应速度。此时产物的生成量或底物的减少量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即速度恒定。

5.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特性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五、简答题

1.(1)催化效率高:酶催化反应速度是相应的无催化反应速度的108~1020倍,并且至少高出非酶催化反应速度几个数量级。

(2)专一性高:酶对反应的底物和产物都有极高的专一性,几乎没有附反应发生。 (3)反应条件混和:温度低于100℃,正常大气压,接近中性pH环境。

(4)酶的催活性可以调节:根据生物体的需要,酶的活性受到多种调节机制的灵活调节节。主要有反馈抑制调节、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酶活性的调节、别构调节、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酶的合成和酶的活化与降解等。

容易失活:高温、高压、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盐等因素都可能使酶失去活性。 2.(!)催化效率高,含量低。 (2)只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平衡点。 (3)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4)反应前后自身的结构不变。

催化剂改变了化学反应的途径,使得反应通过一条活化能比原来途径低的途径进行。催化剂的作用只反映在动力学上,即加快反应速度,但不影响反应热力学,即不能改变化学平衡。

3.(1)竞争性抑制:在竟争性抑制中,底物或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都是可逆的。加入竟争性抑制。Vmax不变 和Km都变大。

(2)非竞争性抑制:酶与底物结合后,可以再与抑制剂结合;酶与抑制剂结合后,也可以再与底物结合,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Vmax变小,Km不变。

(3)反竞争性抑制:酶先与底物结合,然后才与抑制剂结合。加入反竞争性抑制剂后,Vmax和Km都变小。

4. 酶促反应的速度在某一温度下达到最大值,这个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度;超过最适温度后,酶蛋白开始变性失活,催化活性下降,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在小于最适温度时,前一种因素为主;在大于最适温度时,后一种因素为主。

5. 酶的催化活性受到环境pH的影响,在一定pH环境下酶的活性最大,而高于或低于此pH值时,酶的活性会降低。通常反酶表现出最大活力时的pH值称为该酶的最适pH。 PH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原因:

(1)过酸或过碱会破坏酶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酶分子的构象,使酶的活性丧失。 (2)pH变化会改变酶分子和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与催化,降低酶活性。 (3)pH变化会影响维持酶分子空间结构的相关基团的解离,从而影响酶活性中心的构象,降低酶活性。

五、糖代谢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葡萄糖磷酸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己糖激酶有四种同工酶

B.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 C.磷酸化后的葡萄糖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D.葡萄糖激酶只存在于肝脏和胰腺β细胞

2.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需要哪些条件; A.果糖二磷酸酶,ATP和Mg2+ B. 果糖二磷酸酶,ADP,Pi和Mg2+ C. 磷酸果糖激酶,ATP和Mg2+ D.磷酸果糖激酶,ADP,Pi和Mg2+ 3.ATP对磷酸果糖激酶的作用;

A.酶的底物 B.酶的抑制剂

C.既是酶的底物同时又是酶的变构抑制剂 D.酶的变构激活剂

4.下列酶中与控制三羧酸循环速度有关的一种变构酶是; A.苹果酸脱氢酶 B.异柠檬酸脱氢酶 C.顺乌头酸酶 D.丙酮酸脱氢酶

5.从糖原开始1mol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可产生ATP摩尔数为; A.12 B.32-33 C.32 D.33 6.下列途径哪个主要发生在线立体中:

A.糖酵解途径 B.三羧酸循环 C.磷酸戊糖途径 D.乙醛酸循环 7.下列有关草酰乙酸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草酰乙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B.在糖异生过程中,草酰乙酸是在线立体内产生的 C.草酰乙酸可自由通过线立体膜

D.一部分草酰乙酸可在线立体内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8.在肝脏中2分子乳酸转变为1分子葡萄糖,需要消耗几分子ATP:

A.6 B.3 C.4 D.5

9.在糖异生过程中若用抗生素蛋白处理鼠肝抽提物,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A.丙酮酸→草酰乙酸

B.苹果酸→草酰乙酸

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糖原 D.丙酮酸→丙酮酸烯醇式

10.下列哪条途径与核酸合成密切相关: A.糖异生 B.乙醛酸循环 C.三羧酸循环

D.磷酸戊糖途径

11. 从糖原开始1mol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可产生ATP摩尔数为: A. 12 B. 32-33 C. 32 D. 33 12. 糖酵解时下列哪一对代谢物提供P使ADP生成ATP: A. 1,3-二磷酸甘油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B. 1,6-二磷酸果糖及1,3-二磷酸甘油酸 C. 1-磷酸葡萄糖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D. 1,3-二磷酸甘油酸及6-磷酸葡萄糖

13.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最终接受底物脱下的2H的辅助因子是: A. FAD B. 硫辛酸 C.辅酶A D.NAD+

14. 从葡萄糖合成糖原时,每增加一个葡萄糖残基需消耗几个高能磷酸键: A. 1 B. 2 C. 3 D. 4 15.肌糖原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 A. 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 B. 缺乏磷酸化酶 C. 缺乏脱支酶 D. 缺乏己糖激酶

二、是非题

1. 糖酵解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

2. 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意义是使NAD+再生。 3. 糖酵解过程中,因葡萄糖和果糖的活化都需要ATP,故ATP浓度高时,糖酵解速度加快。 4. 剧烈运动后肌肉发酵是丙酮酸被还原为乳糖的结果。

5. 葡萄糖酶对葡萄糖的专一性强,亲和力高,主要在于糖原合成。 6. ATP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别构抑制剂。 7. 三羧酸循环提供能量是因为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ATP。 8. 在生物体内NADH和NADPH的生理生化作用是相同的。

9. 糖异生是克服糖酵解3个关键酶催化的不可逆反应的途径,主要由2种磷酸酯酶和1种羧化酶催化。

10. 肾上腺素能促进肝脏中肝糖原和骨骼肌中肌糖原的分解,两者分解后都变成血糖。

三、填空题

1. 糖酵解途径的反应全部在细胞________中进行。

2. 酵解途径唯一的脱氢反应是_________,脱下的氢由 递氢体接受。

3. 丙酮酸脱氢酶系位于_________上,它所催化的丙酮酸氧化脱羧是葡萄糖代谢中第一个产生_________的反应。

4. 葡萄糖的无氧分解只能产生_________ 分子ATP,而有氧分解可以产生_________分子

ATP。

5.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是生成_________ 和_________。

6. 糖异生主要在_________ 中进行,饥饿或酸中毒等病理条件下在_________ 中也可以进行糖异生。

7. 糖异生的第一步必须在线立体内进行,因为_________ 酶只存在于线立体内。 8. 肌肉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_________ 和_________。

9. 合成糖原的直接前体分子是_________,糖原分解的初始产物是_________ 。 10.糖的分解代谢为细胞提供的3种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 1. 糖酵解 2. 糖的有氧氧化 3. 磷酸戊糖途径 4. 糖异生

5. 底物水平磷酸化

五、简答题

1. 何谓糖酵解?糖异生与糖酵解代谢途径有哪些差别?

2. 为什么说成熟红细胞的糖代谢特点是90%以上的糖进入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什么?

3. 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 4. 请指出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为什么说肝脏是维持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 5. 为什么说肌糖原不能直接补充血糖?请说说肌糖原是如何转变为血糖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C 3. C 4. B 5. B 6. B 7. C 8. A 9. A 10. D

11. B 12. A 13. D 14. B 15. A

二、是非题

1. 对 2. 对 3. 错 4. 对 5. 错 6. 对 7. 对 8. 错 9. 对 10. 错

三、填空题

1. 浆

2. 3-磷酸甘油醛为1,3-二磷酸甘油酸 NAD+ 3. 线立体内膜 CO2 4. 2 36~38

5. NADPH+H+ 5-磷酸戊糖 6. 肝脏 肾脏 7. 丙酮酸羧化

8. 葡萄糖-6-磷酸酶

9. UDPG 1-磷酸葡萄糖 10. ATP NADPH 代谢中间物

四、名词解释

1.糖酵解是指糖原或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ATP的过程。

2.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经过酵解、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氧化成为CO2和H2O并产生大量ATP的过程。

3. 磷酸戊糖通路指机体某些组织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

4. 糖异生指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5.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底物在脱氢或脱水时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的高能磷酸根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

五、简答题

1. 酵解指葡萄糖或糖原分解成丙酮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糖异生途径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过程。糖酵解与糖异生的差别是:①糖酵解过程的3个关键由糖异生的4个酶(其中有3个是关键酶)代替催化反应,②作用部位不同:糖酵解全部在胞液中进行;由于丙酮酸羧化酶存在于线粒体,因此糖异生作用是在胞液和线粒体进行。③能量转化不同:1分子葡萄糖经酵解成2分子丙酮酸,净产2分子ATP;2分子丙酮酸经糖异生转变成1分子葡萄糖,需要消耗6分子ATP。 2. 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等亚细胞器,故能量来源主要是糖酵解,不消耗氧。成熟红细胞中需要还原型递氢体提供足够的NADPH和NADH,使细胞内膜蛋白、酶和Fe2+ 处于还原状态,其中NADH可来源于糖酵解,NADPH则来源于磷酸戊糖途径。

3. 三羧酸循环是乙酰CoA最终氧化生成CO2和H2O的途径。糖、甘油和脂防酸都可以降解成为乙酰CoA,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分解,蛋白质的降解产物氨基酸经脱氨基后转变成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进入循环。同时,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也可接受氨基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所以,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

4. 血糖的来源:①食物经消化吸收的葡萄糖;②肝糖原分解;③糖异生。

血糖的去路:①氧化供能: ②合成肝糖原、肌糖原;③转变成脂肪及其某些非必需氨基酸;④转变成其他糖类(如核糖等)物质。 肝脏有较强的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能力,可以通过调节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而使血糖浓度维持恒定。肝脏又是糖异生的主要场所,因此肝脏是维持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

5. 因为肌肉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肌糖原分解出6-磷酸葡萄糖后,经酵解途径转变成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循环到肝脏,在肝脏以乳酸为原料经糖异生作用合成为葡萄糖,并释放入血补充血糖。

六、脂类代谢 一、选择题

1、催化体内储存的甘油三酯水解的脂肪酶是 A、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B、脂蛋白脂肪酶

C、肝脂酶 D、胰脂酶

2、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有

A、肾上腺素 B、胰高血糖素 C、促甲状腺素 D、以上都是 3、下列脂肪酸中属必需脂肪酸的是

A、软脂酸 B油酸 C、亚油酸 D、硬脂酸 4、人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指

A、袖酸,软脂酸 B、油酸,亚油酸 C、亚油酸,亚麻酸 D、软脂酸,亚袖酸 5、脂肪酸合成时所需的氢来自

A、NADH B、NADPH C、FADH2 D、NFMNH2 6、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 CoA的去路是

A、合成脂肪 B、氧化供能 C、合成酮体 D、以上都是 7、下列对乙酰CoA羧化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酶存在于胞液中

B、是脂肪酸合成过程的限速酶 C、受柠檬酸和乙酰CoA的激活

E、受化学修饰调节,经磷酸化后活性增强

8、合成脂肪酸的原料乙酰CoA从线粒体转运至胞液的途径是 A、三羧酸循环 B、苹果酸穿梭作用 C、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D、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9、下列对脂肪酸合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脂肪酸合成酶系存在于胞液中

B、合成时脂肪酸分于中全部碳原于均由丙二酰CoA提供 C、合成时需要大量的NADPH参与 D、合成过程中消耗ATP

10、脂肪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的乙酰 CoA主要转变为 A、葡萄糖 B、胆固醇 C、脂肪酸 D、酮体 11、下列对脂肪酸β-氧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在胞液中进行

B、反应产物为CO2和H2O C、反应在胞液和线粒体中进行 D、起始代谢物是脂酰CoA

12、奇数碳原子脂酰CoA经β氧化后除生成乙酰CoA外还生成

A、丙二酰CoA B、丙酰CoA C、琥珀酰CoA D、乙酰乙酰CoA

13、一克分子软脂酸经第一次β氧化后其产物通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净生成ATP的克分子数是

A、5 B、9 C、12 D、15 14、下列有关酮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酮体是脂肪酸在肝中氧化的中间产物 B、糖尿病时可引起血酮体增高

C、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

D、饥饿时酮体生成减少

15、饥饿时肝酮体生成增强,为减少酮中毒的发生应主要补充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必需脂肪酸 C、亮氨酸 D、苯丙氨酸

16、下列不属于载脂蛋白功能的是

A、激活肝外脂蛋白脂肪酶

B、激活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C、激活脂肪组织甘油三酯脂肪酶 D、激活肝脂肪酶

17、血浆脂蛋白中主要负责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是 A、CM B、VLDL C、LDL D、HDL 18、HDL的主要功能是

A、运输外源性甘袖三酯 B、运输内源性甘袖三酯 C、转运胆固醇 D、逆向转运胆固醇

19、下列对LDL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LDL亦称β-脂蛋白

B、LDL在血中由VLDL转变而来

C、它是胆固醇含量百分比最高的脂蛋白 D、富含apoB48

20、血浆脂蛋白按密度由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 A.CM、VLDL、LDL、HDL B.VLDL、LDL、HDL、CM C.LDL、VLDL、HDL、CM D.HDL、LDL、VLDL、CM

二、填空题

1.必需脂酸包括 、 和 。

2.脂肪动员中 、 、 、 、 为脂解激素; 为抗脂解激素。 3.脂酸β-氧化是在 进行的,其连续反应的过程为 、 、 和 。 5.肝不能利用酮体是因为肝脏缺乏 和 酶。 6.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由 携带,限速酶是 。 7.催化脂肪动员的限速酶是 。

8.脂酸合成酶系催化合成的终产物是 。

9.参与胆固醇合成的供氢体是 ,主要来 。

10.乙酰辅酶A的来源有 、 和 ,去路有 、 、 和 。 三、名词解释

1.脂肪动员 2.酮体 3.血浆脂蛋白 4.必需脂酸 5.载脂蛋白 6.脂酸的β-氧化

四、问答题

1.血浆脂蛋白如何分类,分哪几类,各有何生理功能?

2.试述甘油彻底氧化的过程(写出主要反应过程及其关键酶并计算ATP的生成数)。 3.甘油是如何异生为葡萄糖的?

4.试述1分子硬脂酸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并计算其产生的ATP数。 5.脂肪是否能转变为葡萄糖,葡萄糖是否能转变为脂肪,请说明理由。 6.试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系。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5、B 6、B 7、D 8、D 9、D 10、B 11、D 12、B 13、D 14、D 15、A 16、C 17、B 18、D 19、D 20、D 二、填空题

1.亚油酸 亚麻酸 花生四烯酸

2.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甲状腺素 胰岛素

3.线粒体 脱氢 加水 再脱氢 硫解 5.琥珀酰辅酶A转硫酶 乙酰乙酸硫激酶 6.肉碱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7.甘油三酯脂肪酶

8.软脂酸

9.NADPH+H+ 磷酸戊糖途径

10.葡萄糖的氧化 氨基酸的氧化 脂酸的氧化 氧化供能 合成酮体 合成胆固醇 合成脂酸 三、名词解释

1.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的动员。

2.是脂酸在肝中氧化产生的特有的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3.血浆中的脂类和载脂蛋白结合生成的一类水溶性的复合物,称为血浆脂蛋白。

4.是指机体需要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酸。主要有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5.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血浆脂蛋白。

6.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在脂酰基的β碳原子上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等连续反应过程。由于氧化过程发生在脂酰基的β碳原子上,故名。 四、问答题

1.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方法有电泳法和超速离心法2种。

电泳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4类,即α-脂蛋白、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乳糜微粒。 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HDL、LDL、VLDL、CM。

CM的生理功能是转运外源性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VLDL的生理功能是转运内源性的甘油三酯;LDL的生理功能是将肝合成的胆固醇转运到肝外组织; HDL的生理功能是将胆固醇从肝外转运到肝内。

2.甘油氧化的过程:

⑴甘油在甘油激酶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3-磷酸甘油在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沿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

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下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NADH+H+和CO2。

⑶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脱氢、脱羧,生成3分子NADH+H+、1分子FADH2和2分子CO2。

⑷上述生成的NADH+H+和FADH2经氧化磷酸化生成ATP和水。

1分子甘油彻底氧化净生成ATP数为:20或22 3.甘油异生为葡萄糖的过程:

⑴甘油经甘油激酶催化生成3-磷酸甘油,后者经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 ⑵磷酸二羟丙酮异构为3-磷酸甘油醛,二者在醛缩酶催化下缩合为1,6-二磷酸果糖。 ⑶1,6-二磷酸果糖在果糖二磷酸酶的作用下生成6-磷酸果糖,后者异构为6-磷酸葡萄糖。 ⑷6-磷酸葡萄糖经葡萄糖-6-磷酸酶的催化生成葡萄糖。

4.硬脂酸的氧化在胞液和线粒体进行,氧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⑴硬脂酸在胞液脂酰辅酶A合成酶催化下活化生成硬脂酰辅酶A。

⑵硬脂酰基在肉碱、肉碱脂酰转移酶和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的作用下进入线粒体。 ⑶在线粒体基质中,脂酰基从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连续的反应过程,每进行1次β-氧化,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硬脂酰CoA全部分解为乙酰CoA。 ⑷乙酰CoA的彻底氧化。

1分子硬脂酸需经8次β-氧化生成9分子乙酰辅酶A,其彻底氧化生成的ATP数是8×(2+3)+9×12-2=146

5. ⑴脂肪中的甘油可异生为糖,但脂酸不能生成糖。 甘油 → 3-磷酸甘油 → 磷酸二羟丙酮 → → → 葡萄糖

因脂酸氧化生成的乙酰辅酶A不能生成丙酮酸,故脂酸不能生成糖。 ⑵葡萄糖能转变为脂肪。

葡萄糖 → → → 磷酸二羟丙酮 → 3-磷酸甘油

葡萄糖 → → → 丙酮酸 → 乙酰辅酶A → 脂酰辅酶A → 脂肪

6. 糖尿病时,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低下,而脂解激素的作用占优势,脂肪动员加强,肝中酮体生成增多,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引起血中酮体升高,并随尿排出,引起酮症,由于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是酸性物质,当其在血中浓度过高时,可导致酸中毒。

七、生物氧化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物体能够利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A.磷酸肌酸 B.ATP

C.太阳能 D.有机物的氧化 2.下列关于电子传递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子传递的继续进行依赖于氧化磷酸化 B.电子从NADH传至O2自由能变化为正 C.电子从NADH传至O2形成2分子ATP D.解偶联剂不影响电子从NADH传至O2

3.在寡霉素存在时,加入2,4-二硝基苯酚时下列哪种可能情况发生( ) A.阻断电子传递 B.恢复电子传递 C.合成ATP D.分解ATP

4.用琥珀酸作呼吸底物和Pi一起加入到线粒体的悬浮液中,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若加ATP,则耗氧量增加 B.假如有寡霉素存在,ADP的加入不会使耗氧量增加 C.假如有2,4-二硝基苯酚存在,寡霉素使耗氧量增加 D.假如有2,4-二硝基苯酚存在,ADP有会使耗氧量增加

5.1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可产生CO2和ATP的数目是( ) A.3CO2,12.5ATP B.2CO2,12ATP C.3CO2,16ATP D.3CO2,12ATP 6.下列物质中能导致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是( )

A.鱼藤酮 B.抗霉素A C.2,4-二硝基酚 D.寡霉素 7.下列物质是不是呼吸链的组分的是( )

A. CoQ B.Cytaa3 C.Cytc D.TPP

8.线粒体外NADH经磷酸甘油穿梭进入线粒体,其氧化磷酸化的P/O比是( ) A .0 B.1 C.1.5 D.3 9.下列4种酶中不能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是( )

A 磷酸甘油酸激酶 B. 磷酸果糖激酶 C.丙酮酸激酶 D.琥珀酸硫激酶

10.在电子传递链中,将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Ⅱ与细胞色素系统连接起来的物质是( ) A.FMN B.Fe-S蛋白 C.CoQ D.Cytb

二、是非题

1.ATP含有大量的自由能,但它并不是能量的贮存形式。 2.细胞色素a和a3携带的血红素配基与细胞色素b,c和c1携带的血红素配基在结构上不完全相同。

3.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处于呼吸链的中间,因此它们的血红素辅基不可能与CN-配位结合。

4.细胞色素c是复合体Ⅲ中一个电子传递成分。

5.各种细胞色素组分在电子传递体系中都有相同的功能。

6.呼吸链中氧化还原电位跨度最大的一步是在细胞色素aa3与O2之间。

7.呼吸链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血红素辅基Fe原子只形成5个配位键,另一个配位键的功能是与O2结合。

8.解偶联剂的作用是解开电了传递和磷酸化的偶联关系,并不影响ATP的形成。 9.鱼藤酮不阻止苹果酸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通过呼吸链生成ATP。 10.2,4-二硝基苯酚是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可阻止呼吸链ATP的生成。

三、填空题

1.生物氧化是_________在细胞中_________,同时产生_________的过程。 2.细胞色素和铁硫中心在呼吸链中以_________的变价进行电子传递,每个细胞色素和铁硫中心每次传递_________个电子。

3.呼吸链的复合物Ⅳ又称_________复合物,它把电子传递给O2,又称为_________。 4.常见的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中,鱼藤酮专一地抑制_________的电子传递;抗霉素A专一地抑制_________的电子传递;CNˉ、N3ˉ和CO则专一地阴断由_________到_________的电子传递。

5.电子传递体复合体的辅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与细胞色素b、c、c1中的辅基是_________,细胞色素aa3中的辅基是_________。

7.杀粉蝶菌素作为呼吸链上_________类似物,能够阻断呼吸链。

8.细胞内呼吸链类型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从NADH攻FADH2分别将电子传递给氧的过程中自由能变化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经测定这两条呼吸链的P/O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9.线粒体外的NADH可以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二个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然后被氧化。 10.在含有糖酵解、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酶活性的细胞匀浆液中彻底氧化1mol丙酮酸、NADH、葡萄糖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各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个ATP。

四、名词解释 1.氧化磷酸化 2.底物水平磷酸化 3.NADH呼吸链 4.FADH2呼吸链

五、问答题

1.生物氧化中水和CO2的生成特点。 2.在有氧和同时存在磷酸穿梭途经的条件下,计算下列反应途经中所能净生成的ATP数目。 (1)甘油醛-3-磷酸氧化到乙酰CoA;

(2)果糖-6-磷酸完全氧化成CO2和H2O;

(3)3-磷酸甘油酸完全氧化成CO2和H2O。

3.当把线粒体与琥珀酸、丙二酸一起保温时,发现氧的消耗比只有琥珀酸单独存在时要少,但P/O比却没有多少变化,为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C 5.C 6.A 7.D 8.C 9.B 10 .C

二、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填空题

1.有机物 氧化分解 可供能量形成ATP 2.铁 1

3.细胞色素aa3 细胞色素氧化酶 4.复合物I→CoQ cytb→cyt c ctyaa3 O2 5.黄素类 铁硫蛋白 血红素 铜离子 6.血红素 血红素A 7.CoQ

8.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 -219.8 KJ/mol -192.8KJ/mol 9.甘油-3-磷酸穿梭系统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 10.12.5 2.5 32 13.5

四、名词解释:

1.氧化磷酸化是指伴随电子从底物到氧的传递,ADP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过程,它能将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贮存于ATP中。

2.底物在氧化过程中形成高能磷酸键或其他高能键,并直接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或高能键水解释放的自由能使ADP(或GDP)磷酸化生ATP(GTP)。这种形成A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3.NADH呼吸链是指NADH的电子经NADH-CoQ还原酶传递给CoQ,再经细胞色素b、c1、c、aa3传递给氧的轨道。

4.FADH2呼吸链是指电子经琥珀酸CoQ还原酶传递给CoQ,再经细胞色素b、c1、c、aa3传递给氧的轨道。电子经这两条呼吸链传递时所偶联生成的ATP数目不同。

五、问答题

1.CO2的生成:由有机酸在酶催化下的脱羧作用而产生代谢底物在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脱氢、加水等反应转变成含羧基的化合物。脱羧有二种方式,其一是直接脱羧,如丙酮酸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脱羧生成乙醛和CO2;其二是氧化脱羧,如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系作用下生成乙酰辅酶A和CO2,同时脱下2个氢(NADH+H+)。

H2O的生成:代谢物在酶的作用下脱下的氢经过氢传递体传给氧生成水。 2.(1)约5.5个ATP。甘油醛-3-磷酸经EMP途径生成丙酮酸的过程中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2个ATP;甘油醛-3-磷酸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时脱下一对氢,经磷酸穿梭为途径进入线粒体,进入FADH2呼吸链可生成1.5个ATP;在线粒内丙酮酸转化为乙酰CoA时产生一对氢,经电子传递交国书和氧化磷酸化可生成2个ATP。 (2)31个ATP。一个葡萄糖分子经EMP-TCA途径可净生成约30个ATP,而果糖-6-磷酸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时因少消耗1个ATP,故可生成31个ATP。 (3)约13.5个ATP。3-磷酸甘油转化为丙酮酸过程中经底物水平磷酸化可产生2个ATP,1分子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时可产生12.5个ATP。

3.线粒体中琥珀酸在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延胡索酸。丙二酸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它可导致此酶活性的降低,因而整个TCA循环的活性随之降低,因而氧化脱下的氢减少,随之氧的消耗减少。但就每分子NADH或FADH2而言,不管其量发生何种变化,它们经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偶联生成ATP的数量不会变化,故P/O不会有多少变化。

八、含氮化合物代谢 一、选择题

1.转氨酶的辅酶是

A.NAD+ B.NADP+ C.FAD D.磷酸吡哆醛

2.下列哪种酶对有多肽链中赖氨酸和精氨酸的羧基参与形成的肽键有专一性: A.羧肽酶 B.胰蛋白酶 C.胃蛋白酶 D.胰凝乳蛋白酶

3.参与尿素循环的氨基酸是:

A.组氨酸 B.鸟氨酸 C.蛋氨酸 D.赖氨酸 4.γ-氨基丁酸由哪种氨基酸脱羧而来:

A.Gln B.His C.Glu D.Phe 5.经脱羧后能生成吲哚乙酸的氨基酸是:

A.Glu B. His C. Tyr D. Trp 6.L-谷氨酸脱氢酶的辅酶含有哪种维生素:

A.VB1 B. VB2 C. VB3 D. VB5 7.磷脂合成中甲基的直接供体是:

A.半胱氨酸 B.S-腺苷蛋氨酸 C.蛋氨酸 D.胆碱 8.在尿素循环中,尿素由下列哪种物质产生:

A.鸟氨酸 B.精氨酸 C.瓜氨酸 D.半胱氨酸 9.需要硫酸还原作用合成的氨基酸是: A.Cys B.Leu C.Pro D.Val 10.下列哪种氨基酸是其前体参入多肽后生成的:

A.脯氨酸 B.羟脯氨酸 C.天冬氨酸 D.异亮氨酸 11.组氨酸经过下列哪种作用生成组胺的: A.还原作用 B.羟化作用 C.转氨基作用 D.脱羧基作用

12.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通常以哪种化合物的形式暂存和运输: A.尿素 B.氨甲酰磷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酰胺 13.丙氨酸族氨基酸不包括下列哪种氨基酸: A.Ala B.Cys C.Val D.Leu 14.组氨酸的合成不需要下列哪种物质:

A.PRPP B.Glu C.Gln D.Asp 15.合成嘌呤和嘧啶都需要的一种氨基酸是:

A.Asp B.Gln C.Gly D.Asn 16.生物体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中首先合成的核苷酸是: A.AMP B.GMP C.IMP D.XMP 18.从核糖核苷酸生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反应发生在: A.一磷酸水平 B.二磷酸水平 C.三磷酸水平 D.以上都不是

19.在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中不需要下列哪种物质: A.氨甲酰磷酸 B.天冬氨酸 C.谷氨酰氨 D.核糖焦磷酸

20.用胰核糖核酸酶降解RNA,可产生下列哪种物质: A.3′-嘧啶核苷酸 B.5′-嘧啶核苷酸 C.3′-嘌呤核苷酸 D.5′-嘌呤核苷酸 二、填空

1.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可被_________ 和_________ 共同作用降解成氨基酸。 2.氨基酸的降解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作用。 3.尿素循环中产生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两种氨基酸不是蛋白质氨基酸。 4.尿素分子中两个N原子,分别来自_________和_________ 。

5.氨基酸脱下氨的主要去路有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

6.胞嘧啶和尿嘧啶经脱氨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和水解产生的终产物为_________ 。 7.参与嘌呤核苷酸合成的氨基酸有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

8.尿苷酸转变为胞苷酸是在_________水平上进行的。

9.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是由_________ 酶催化的,被还原的底物是_________ 。

10.在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中,腺苷酸的C-6氨基来自_________;鸟苷酸的C-2氨基来自

_________ 。

三、是非判断题

( )1.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决定于氨基酸酸的组成和比例。 ( )2.谷氨酸在转氨作用和使游离氨再利用方面都是重要分子。 ( )3.氨甲酰磷酸可以合成尿素和嘌呤。

( )4.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都是体内硫酸根的主要供体。 ( )5.磷酸吡哆醛只作为转氨酶的辅酶。

( )6.在动物体内,酪氨酸可以经羟化作用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 )7.尿嘧啶的分解产物β-丙氨酸能转化成脂肪酸。

( )8.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顺序是,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再进一步转化为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

( )9.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伴随着脱氢和脱羧反应。

( )10.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是在核糖核苷三磷酸水平上完成的。 四、名词解释 1.蛋白酶 2.肽酶 3.转氨作用 4.尿素循环 5.一碳单位

五、问答题

1.举例说明氨基酸的降解通常包括哪些方式?

2.用反应式说明α-酮戊二酸是如何转变成谷氨酸的,有哪些酶和辅因子参与? 3.什么是尿素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4.什么是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5.为什么说转氨基反应在氨基酸合成和降解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 6.嘌呤核苷酸分子中各原子的来源及合成特点怎样? 7.嘧啶核苷酸分子中各原子的来源及合成特点怎样?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B 4.C 5.D 6.D 7.B 8.B 9.A 10.B

11.D 12.C 13.B 14.D 15.A 16.C 17.A 18.B 19.C20.A 二、填空

1.蛋白酶;肽酶 2.脱氨;脱羧;羟化 3.鸟氨酸;瓜氨酸 4.氨甲酰磷酸;天冬氨酸

5.生成尿素;合成谷氨酰胺;再合成氨基酸 6.β-丙氨酸

7.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 8.尿苷三磷酸

9.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核苷二磷酸 10.天冬氨酸;谷氨酰胺 三、是非判断题

1.对:摄入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必需氨基酸的组成齐全,且比例合理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

2.对:在转氨基作用中谷氨酸是最主要的氨基供体,用于合成其它氨基酸;谷氨酸也可在谷氨酰氨合成酶的催化下结合游离氨形成谷氨酰氨,谷氨酰氨再与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二分子谷氨酸,使游离氨得到再利用。

3.错:氨甲酰磷酸可以经尿素循环生成尿素,也参与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但与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无关。

4.错:半胱氨酸体内硫酸根的主要供体,甲硫氨酸是体内甲基的主要供体。 5.错:磷酸吡哆醛徐作为转氨酶的辅酶外,还可作为脱羧酶和消旋酶的辅酶。

6.对:酪氨酸在酪氨酸酶催化下发生羟化生成多巴(3,4-二羟苯丙氨酸),多巴脱羧生成多巴胺(3,4-二羟苯乙胺),多巴和多巴胺可进一步生成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7.对:尿嘧啶分解产生的β-丙氨酸脱氨后生成甲酰乙酸,再脱羧生成乙酸,进而转化成乙酰辅酶A,参与脂肪酸合成。

8.对:生物体可以利用二氧化碳、甲酸盐、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和磷酸核糖合成嘌呤核苷酸,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再经转氨基作用形成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 9.对:在嘧啶合成过程中,氨甲酰磷酸和天冬氨酸合成的氨甲酰天冬氨酸首先脱氢生成乳清酸,氢受体是NAD+,乳清酸与PRPP结合形成乳清酸核苷酸,后者脱羧形成尿苷酸。 10.错: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是在核糖核苷二磷酸水平上由核糖核苷二磷酸还原酶催化完成的,反应需要还原剂,大肠杆菌中为硫氧还蛋白和NADPH。

四、名词解释

1.蛋白酶:以称肽链内切酶(Endopeptidase),作用于多肽链内部的肽键,生成较原来含氨基酸数少的肽段,不同来源的蛋白酶水解专一性不同。

2.肽酶:只作用于多肽链的末端,根据专一性不同,可在多肽的N-端或C-端水解下氨基酸,如氨肽酶、羧肽酶、二肽酶等。

3.转氨作用:在转氨酶的作用下,把一种氨基酸上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上,形成另一种氨基酸。

4.尿素循环:尿素循环也称鸟氨酸循环,是将含氮化合物分解产生的氨转变成尿素的过程,有解除氨毒害的作用。

5.一碳单位:仅含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如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CH≡)、甲酰基(O=CH-)、亚氨甲基(HN=CH-)等,一碳单位可来源于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等氨基酸,一碳单位的载体主要是四氢叶酸,功能是参与生物分子的修饰。 五、问答题(答题要点)

1.答:(1)脱氨基作用:包括氧化脱氨和非氧化脱氨,分解产物为α-酮酸和氨。

(2)脱羧基作用:氨基酸在氨基酸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生成二氧化碳和胺类化合物。 (3)羟化作用:有些氨基酸(如酪氨酸)降解时首先发生羟化作用,生成羟基氨基酸,再脱羧生成二氧化碳和胺类化合物。 2.答:(1)谷氨酸脱氢酶反应:

α-酮戊二酸 + NH3- +NADH → 谷氨酸 + NAD+ + H2O (2)谷氨酸合酶-谷氨酰胺合酶反应:

谷氨酸 + NH3- +ATP →谷氨酰胺 +ADP + Pi + H2O 谷氨酰胺 +α-酮戊二酸 + 2H → 2谷氨酸

还原剂(2H):可以是NADH、NADPH和铁氧还蛋白 3.答:(1)尿素循环:尿素循环也称鸟氨酸循环,是将含氮化合物分解产生的氨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尿素的过程。有解除氨毒害的作用

(2)生物学意义:有解除氨毒害的作用

4.答:(1)必需氨基酸:生物体本身不能合成而为机体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人的必需氨基酸有8种。

(2)非必需氨基酸:生物体本身能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人的非必需氨基酸有12种。

5.答:(1)在氨基酸合成过程中,转氨基反应是氨基酸合成的主要方式,许多氨基酸的合成可以通过转氨酶的催化作用,接受来自谷氨酸的氨基而形成。

(2)在氨基酸的分解过程中,氨基酸也可以先经转氨基作用把氨基酸上的氨基转移到α-酮戊二酸上形成谷氨酸,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羟酶的作用上脱去氨基。

6.答:(1)各原子的来源:N1-天冬氨酸;C2和C8-甲酸盐;N7、C4和C5-甘氨酸;C6-二氧化碳;N3和N9-谷氨酰胺;核糖-磷酸戊糖途径的5′磷酸核糖

(2)合成特点:5′磷酸核糖开始→5′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5′磷酸核糖胺(N9)→甘氨酰胺核苷酸(C4、C5 、N7)→甲酰甘氨酰胺核苷酸(C8)→5′氨基咪唑核苷酸(C3)→5′氨基咪唑-4-羧酸核苷酸(C6)5′氨基咪唑甲酰胺核苷酸(N1)→次黄嘌呤核苷酸(C2)。 7.答:(1)各原子的来源:N1、C4、C5、C6-天冬氨酸;C2-二氧化碳;N3-氨;核糖-磷酸戊糖途径的5′磷酸核糖。

(2)合成特点:氨甲酰磷酸 + 天冬氨酸 → 乳清酸 乳清酸 + PRPP →乳清酸核苷-5′-磷酸 → 尿苷酸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