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壤、水和空气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平均 = (T02+T08+T14+T20)÷4。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13.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16. 农业界限温度: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17.逆温层: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8. 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变化,其值约为1℃/100m。
19.湿绝热变化:未饱和湿空气上升时,先按干绝热过程降温,到达凝结高度后水汽达到饱和时出现凝结。饱和气块继续上升,如果其凝结出来的水滴或冰晶不脱离原气
块,始终跟随气块上升或下降的现象。
20.积温学说:(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因子对生物的发育起着主要作用;(2)生物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近年来的研究指出,对于某些时段的发育,还存在着上限问题;(3)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21.净效积温: 生物在某一发育期或整个生育期中净效温度的总和,称为净效积温。当实际温度超过某发育期的最适温度时,其超过部分对生物的发育是无效的,此时净效温度等于最适温度减去生物学下限温度,除此这外,净效温度等于有效温度。
22.热容量(Cv) :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摄仕度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3.导热率(λ) 是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24.导温率(K) 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入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
25.气温直减率(Y) 表示空气温度在铅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26.干绝热直减率(γd):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27.湿绝热直减率(γm)饱和状态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28.对流: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大规模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29.乱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又称湍流)
30.有效温度是通过受试者对不同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的环境的主观反映得出具有相同热感觉的综合指标。
31.气温日较差:常用一日内最高气温度和最低气温之差。
32.气温年较差:用一年最热月平均气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计算。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 (1) 14时,最低温度出现 (2) 日出前后时。年变化是最热月在 (3) 7月,最冷月在 (4) 1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 (5) 减小,极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