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小国以安乐的子产 本节重点:襄公八年子产论郑国之失;十年郑乱,子产平乱;十九年子产执政 四、子产改革 本节重点:在制度、军事、法制的三步改革:等级制规范和土地改革、作丘赋、铸刑书;子产知人善任,不毁乡校;子产的功业和声誉 第三节 善于辞令的行人 一、屈完退齐军 本节重点:齐国伐楚;屈完的辞令及其所显示的智慧 二、烛之武退秦师 本节重点:秦晋围郑,烛之武说秦君;从烛之武看行人的重要作用;行人与纵横家的不同,行人身上的君子风范 三、子产坏晋馆垣 本节重点:子产刚步入政坛时的外交表现;子产执政后出使晋国,抨击晋国之简慢;对子产坏晋馆垣的评议 第四节 不畏强御的谏臣 一、比干谏而死 本节重点:微子、箕子、比干谏纣王,孔子许之以仁;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与防川;《诗经》对邵公忠谏的赞扬 二、谲谏的晏子 本节重点:刘向叙晏子生平;晏子和同之辨,谏景公宠梁丘据;晏子智谏;邵公与晏子谏君的不同,先秦多谏事的原因;西周贵族参政制在《国语》和《诗经》记载中的表现;先秦君子的谏诤与后世皇权政治下的谏诤之不同 第六章 戎马生涯中的武士精神 第一节 男儿以尚武为荣 一、先秦君子的武士特征 本节重点:《周礼·夏官司马》的军制与《国语·齐语》记载的管仲军事改革;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论贵族习武传统,文士与武士的分化 二、《诗经》中的武士形象 本节重点:徐吾犯之妹择夫;《诗经》中对武士的赞美或思念的篇章;《郑风·羔裘》、《郑风·叔于田》和《大叔于田》、《诗经·秦风·小戎》、《邶风·简兮》示例;君子有勇武的一面 第二节 君子应为义而战 一、为“义”而战的宋襄公 本节重点:鲁僖公十九年宋楚之战,宋襄公之误用“义” 二、为义而战的文化背景 本节重点:线索一:尊王和攘夷,郑庄公之正示例;齐桓、晋文之尊王攘夷,齐桓称霸抑制戎狄诸夷,晋文称霸阻住楚国北上;线索二:讲信与修礼,对内对外两层内容;战争要取信于民,曹刿论战,晋惠公背信弃义而战败;楚王伐陈,申包胥求秦援军 第三节 太上以德来服人 一、无德何以主盟 本节重点:晋国伐卫还卫地,示威示德;《左传·昭公十五年》,荀吴取鼓城,以德服人 二、有德方能致胜 本节重点:晋楚邲之战;楚庄王对武力的理解;对战事中的德的评议 三、勇士也退让有礼 本节重点:养由基和叔梁纥;秦晋韩之战秦军之无礼与晋军之谦让;逢丑夫假扮齐君; 韩厥和郤至战争中躲避诸侯;春秋武士和后世的重要不同
9
第七章 逝者如斯,风范长存——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民族意义 第一节 先秦君子的理想追求 本节重点:乱世中君子的理想追求;知罃对楚共王,子路临卫乱,一般武士的崇高人生价值;先秦典籍中寄蕴的文化理想,孔子作《春秋》的目的 第二节 先秦君子的人格特征 本节重点:社会基础: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文化环境:面向群体,积极入世;血缘宗法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独立人格;各层面的《诗经》示例 第三节 先秦君子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一、爱国主义和英雄精神 本节重点:屈原、贾谊示例,先秦文化的爱国主义影响;魏晋唐宋士子示例;《诗经·秦风·无衣》表达的爱国主义 二、忧患意识和怨刺精神 本节重点:《诗经·桑柔》、屈原《上书陈政事》所表达的忧患意识和怨刺精神;后世诗人的批判现实 三、坚持理想 无惧无畏 本节重点:《论语》、《离骚》所表达的无惧无畏的独立人格节操;后世独立人格,韩愈谏佛骨事、欧阳修批高若讷事、独立人格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差异;《孟子》论大丈夫 四、面向社会 积极进取 本节重点:先秦思想家如叔孙豹、孔子等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屈原、司马迁、曹氏父子示例,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之不朽 10
A7 开课单位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课程编号 1 中文名称 中华诗词之美 课程学分 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生 所属领域 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 教师姓名 叶嘉莹 职称 教授 课程简介: 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中华诗词之美》这一课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