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 开课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课程编号 2 中文名称 先秦君子风范 课程学分 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生 所属领域 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 教师姓名 赵敏俐 职称 教授 课程简介: 《先秦君子风范》通过对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历史追怀,以达到瞻仰先人风采,追溯中华民族文化人格的历史探源的目的。其中主要包括先秦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各位仁人志士的事迹、人格以及业绩,先秦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制度的确立,社会秩序的完善等,该课程从典籍、史书缅怀现任的言行事迹,对他们的文化人格进行一番历史的追怀。寻根以振叶,沿波而讨源,其叙述时间范围大体上自周初到春秋时期结束,而不包括战国时期,相关的文献取材,也以《尚书》、《诗经》、《左传》、《国语》为主,再附之以战国秦汉间其他著作。 参考书: 1、 聂宝平,先秦儒家性情论,2007.7 2、 徐克谦,先秦思想文化论札,2007年05月第1版 3、 李健胜,先秦文化批判思想研究,2006.11 4、 陈智勇,先秦社会文化丛论,2005年09月第1版 5、 罗永麟,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 2003年04月第1版 6、戴永明,先秦儒学要略,2002年 7、杨华,先秦礼乐文化, 1997年03月第1版 8、赵敏俐 ,国学备览,2007.1 9、赵敏俐,中国中古文学论文集,2005.12 10、赵敏俐,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2005年05月第1版 11、赵敏俐,先秦君子风范,1999年 相关讲座: 1、 先秦诸子与先秦文学,王长华,河北师范大学 2、 中国先秦时期国家形态的演变——社会史与考古史层面的考察,朱凤瀚,北京大学历史系 3、 先秦,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4、 人类视角下的先秦文化,萧兵,淮阴师范学院 5、 先秦文学,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 6、 先秦北方民族文化遗存的考古学观察,魏坚,中国人民大学 任课教师简历: 赵敏俐,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近年来的主攻方向是运用艺术生产的理论进行中国古代歌诗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科研主要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学术史。出版过《两汉诗歌研究》、《汉代诗歌史论》等学术专著。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第一章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构建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 引言 本节重点:中国的古代圣王,道德渊源;殷纣王的残暴与周文王的德行;周文的道德建构和对中国文化的开创性功绩 第一节 君子喻于义 一、君子的含义 本节重点:君子的含义,先秦的身份地位差别;君子的才、德要求;孔子论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钟仪应对晋景公 二、达到君子境界的条件 5
本节重点:达到君子境界的条件;冉有应对,道德和学习对人的教化作用 第二节 明主贵有德 一、周朝的历史 本节重点:殷商灭亡对周朝的教训,敬德保民;周朝先王的历史传承,摆脱尊天事鬼的巫术观念;重天到重人的变革 二、周代之敬德 本节重点:文王和周公的言行,道德追求的典范;穆王将征犬戎;晋怀公之灭亡,不敬德 第三节 人生三不朽 一、周人对历史的文饰 本节重点:周人对祖先的重塑的用意及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 二、人生价值的探讨 本节重点:价值尺度,精神追求;叔孙豹答范宣子,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三不朽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贵族大传统 一、君子人格 本节重点:齐崔杼弑君,晏子议论;人文精神的变革,道德风范的建立;民族精神与先前君子文化的形成及其意义 二、周朝的贵族文化 本节重点:周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各阶级的道德观念;《左传》示例,奴仆为主人尽忠,太史赴死;在历史环境下理解君子道德 三、对理想的追求 本节重点:周朝动乱下的理想追求;贵族精英的文化教育和他们对于社会的作用 第二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世俗生活中的彬彬君子 第一节 风度翩翩的一代 一、狐裘黄黄——先秦君子的服饰讲究 本节重点:服饰区分,庶民、贵族、君王三者的服饰差异;玉饰在贵族个阶层中的佩戴讲究和作用;《秦风·终南》诗讲解 二、步履闲闲——先秦君子的言行举止 本节重点:《国语·周语下》和《礼记·玉藻》的解析,对君子言行举止的具体规定是怎样的;《论语·乡党》解析,孔子举止风范解析 三、威仪棣棣——先秦君子的威仪 本节重点:《诗经·鄘风·相鼠》和《大雅·抑》等诗文解析;《左转》示例;威仪在先秦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威仪的意义和价值 四、温其如玉——先秦君子的美好品质 本节重点:《诗经》以玉象征美德,玉与道德品质的关系;《晋语》范例讲解,进德修业与君子风度的关系 第二节 出言有章的诗人 一、抒情讽谏 本节重点:史书对君子作诗的记载;贵族赋诗的作用和意义 二、赋诗言志 本节重点:赋诗的形式;《左传》示例,赋诗言志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诗的多种功能和艺术特征 第三节 熟习礼乐的大夫 一、天生众民,有礼有则 本节重点:周代贵族的礼仪;《周礼》、《仪礼》的地位;礼仪在贵族生活和政治活动中的重要性;《晏子春秋》示例礼仪对于君子的重要意义。 二、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6
本节重点:乐在先秦贵族的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周代乐制;季札听乐,音乐的政治和道德意义;琴瑟等周代乐器;周代君子的音乐修养 第四节 博学多识的才子 一、博物君子 本节重点:子产之博学;观射父之博学;官学时代的巫、史、太师之博学 二、慎思明辨 本节重点:富辰论外交,明辨是非的政治修养;单襄公论孙周,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王孙圉对赵简子,君子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史书中贵族的预言 第三章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立身行事中的道德追求 第一节 孝子不匮 一、孝子深情 本节重点:孝在先秦伦理中的地位;《小雅·蓼莪》释意;周文中的孝文化 二、父命不可违 本节重点:孝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地位;申生待烹的典故与孝子观念 三、春秋多孝子 本节重点:春秋时期的孝子事迹;孝文化中的父权观念 第二节 忠烈人生 一、忠字释义 本节重点:忠与敬;忠与周文的宗法制度;忠孝关系及君臣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二、临患不忘国 本节重点:叔孙豹拒绝行贿以尽忠,三不朽之论;子产直言谏子皮,公忠的精神;《诗经》中的公忠思想 三、事主无二心 本节重点:公忠与私忠;私忠与家族伦理;梁启超论忠君与爱国 第三节 义士情怀 一、君子重义 本节重点:义的本意;义的泛指及延伸;义在先秦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大义灭亲 本节重点:石碏平卫乱而杀子;大义灭亲的条件;楚庄王、邵公事迹 三、舍生取义 本节重点:程婴救赵;生命价值与道德追求;各类舍生取义事迹 第四节 道德华章 一、文德垂范 本节重点:先秦道德体系中的概念分类;周人的践履品格,对道德理想的实践 二、烈士殉名 本节重点:用于赴死的节操;鉏麑与申鸣的自杀全节;多重标准下的道德困境与君子立身处世的原则 三、永远的情结 本节重点:道德追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先秦道德实践的风气及其意义;忠孝文化对我国古代道德人格和政治活动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处世交友中的人格风范 第一节 尚俭与安贫 一、富而尚俭 本节重点:晏子尚俭,晏子拒禄谏君;季文子尚俭,文子之忠;尚俭兴家保身,奢侈亡家亡身,《国语》示例;尚俭观起源 二、安贫乐道 本节重点:下层贵族和贫士的生活,颜回示例 三、贫而有节
7
本节重点:原宪隐居;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子、子路之安贫守节;刘向《新序·节士》示例;对生存价值的思考;富而尚俭,贫而有节的深刻内涵 第二节 恭敬与谦和 一、恭敬 本节重点:孔子论恭敬;恭敬的文化意蕴 二、敬以待人 本节重点:人事中的敬,孔子对人事的态度;敬与忠孝的差异 三、恭敬办事 本节重点:公弥敬父,鉏麑刺赵盾,叔向论单靖公;儒家对恭敬之德的赞誉,敬业乐群的现代意义 四、谦 本节重点:谦、和释义;谦卦释义,为何谦虚,如何谦虚;鸣谦、劳谦、撝[huī]谦;子产辞赏;古人对谦逊的各种说法 五、和 本节重点:和在六德中的地位,和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对和的深刻理解;和在个人品德方面的表现;孔子示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如何处世 第三节 自省与鉴戒 一、鉴戒 本节重点:鉴字释义;周朝对殷商的鉴戒;周公《康诰》、《酒诰》、《梓材》中的思想,尚德,戒酒,以德和民;《无逸》示例,统治者对待自己生活的态度;《闵予小子》示例,周成王的自我鉴戒;孔子论君子之三戒 二、自省 本节重点:曾子之三省;《诗经·周颂·小毖》,周成王之惩前毖后;《尚书·秦誓》,秦穆公之从善如流;儒家对自省的重视,自省的重要性 第四节 交友与让贤 一、交友 本节重点:《诗经·伐木》讲解;管鲍之交;儒家认为交友中应当注意的几点;知音之交;延陵季子赠剑 二、让贤 本节重点: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孔子对鲁哀公、答子贡;《吕氏春秋·赞能》示例,让贤之高尚及重要性;吴季札让国及其缘由,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季子对全身免祸深切关注 第五章: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第一节 艰苦的创业者 一、周王朝的开创者:周文王 本节重点:周人的发展,文王的扩张;《诗经·大雅·皇矣》解析,周人对文王文德之治的歌颂;文王创业史 二、周朝政权的巩固者:周公 本节重点:周朝前期的困境和周公的应对措施,制礼作乐;周公之兢兢业业执政 三 建立霸权的创业者:重耳与子犯 本节重点:《国语·晋语》记载的重耳流亡,子犯之辅助;晋文公之霸业,子犯的作用 第二节 卓越的改革家 一、辅桓公以成霸业的管仲 本节重点:管仲的出身及鲍叔牙对他的评价;管仲被任用 二、管仲(齐桓公)的霸业 本节重点:管仲的九项改革措施;齐国的霸业;管仲改革的历史意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