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解析

凉山州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文科综合

文科综合共300分,包括地理、思想政治、历史,考试时间共,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圣”的汉字源初之意,就是对一个人修为境界的评价。汉唐时圣人不再是神一样的人物,而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但他的人格和地位始终是高贵的。宋明时圣人有人间的烟火气,不过圣人的喜怒哀乐是随着天地万物变化而变化,表达出一种超然的人格力量。“圣人”内涵始终不变的是

A. 高尚品德 B. 知识渊博 C. 自然主宰 D. 天神代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详解】根据材料“就是对一个人修为境界的评价”“但他的人格和地位始终是高贵的”“表达出一种超然的人格力量”可以判断“圣人”内涵始终不变的是高尚品德,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反应

“圣人”是知识渊博的,故排除B。根据材料“汉唐时圣人不再是神一样的人物”可知汉唐之后不是自然主宰,排除C。根据材料“宋明时圣人有人间的烟火气”可知宋明时期已不再是天神的代表,排除D。

【点睛】材料理解性较强的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问题中的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史原因。

2.秦亡汉兴为历史一大变局,“天命论”或“逐鹿说”(依靠个人智力与体力)是汉代人提出的重要解释。汉初围绕君主的作为,“逐鹿说”有相当的共识;东汉时“天命论”成为维护东汉王朝的有力武器,并成为班固编撰《汉书》的指导思想。这说明 A. 汉代强调命运不可违 B. 史学开始为统治者服务 C. 得天下者由人心决定 D. 统治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解释

【详解】汉初“逐鹿说”和东汉时期“天命论”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因此可以判断统治需要影响历史解释,故D正确;汉初主张“逐鹿说”,是君主个人的作为影响历史变局,故A错误;奴隶社会时期,史学就已经为统治者服务,故B错误;“天命论”认为得天下是“天命”所决定,排除C。

【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 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 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3.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 A. 婚姻自主较普遍

B. 理学影响力有限 C. 对外贸易较发达 D. 市民阶层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详解】理学家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妇女改嫁,材料中士大夫允许、帮助妇女改嫁,可知当时理学影响力有限,故B正确;虽然此时士大夫允许妇女改嫁,不过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缺乏自主性,故A错误;对外贸易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是士大夫阶层,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

【点睛】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4.明中后期,因外国贡使日益增多,朝廷恢复了洪武年间一度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广东广州设立的三个市舶司作为安顿之处,泉州名“来远”,宁波名“安远”广州名“怀远”。郑和下西洋时流落在外的中国流人,或受感召,或被强行遣回。明廷的这些措施 A. 有利于中国商民在海外发展 B. 政府的海洋意识在逐渐加强 C. 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开始 D. 导致民间海外贸易削弱萧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海禁政策

【详解】通过材料可知明朝市舶司的设置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而是而了政治上的怀柔远人,同时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导致民间海外贸易削弱萧条,故D正确。市舶司的设置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排除A。政府设置市舶司的目的是出于政治和朝贡贸易,不是海洋意识增强的体现,排除B。

明代从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故C错误。

【点睛】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5.1898年《湘报》第二十号提出使中国富强的四点主张:“改法以同法”(“西法与中法相参也”);“通教以绵教”(“西教与中教并行也”);“屈尊以保尊”(“民权与君权两重也”);“合种以留种”(“黄人与白人互婚也”)。这些观点表明 A. 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B.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主流 C. 立宪改革已是社会共识 D. 中西文化实现深度交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思想的变化

【详解】根据材料“1898”“改法以同法”(“西法与中法相参也”);“通教以绵教”(“西教与中教并行也”)可以看出主张中西结合,不仅是中体西用也学习西方的政治等内容,说明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故A正确。材料中无法判断民主思想和立宪改革成为主流,故排除BC。根据材料“通教以绵教”结合当时历史可知,此时中西文化初步交流,而不是实现深度交融,故D错误。 【点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 [1] ,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6.五四运动使形形色色的社团、学会、报刊,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学说竞相登台,外来思潮如民主主义、空想主义、社会主义,一齐涌人中国思想界;然后中国知识界将目光从美国转向俄国,社会主义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一变化说明五四运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