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进近航段符合航迹与跑道中线延长线相交,AB类航空器交角不大于30度,CD类不大于15度,且交点距跑道入口不小于1400米,可以建立直线进近程序
2反向程序指在仪表进近程序的起始进近航段,能使航空器转到相反方向的一种预定机动飞行
包括三种形式:基线转弯、40/180程序转弯、80/260程序转弯
3非精密进近程序复飞点可以是:一个电台、一个定位点、离FAF最近的一个点
4目视盘旋进近的最后进近航迹最好是对准(着陆区中心)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可对准(可用着陆道面的某一部分),若万不得已时可对准(机场边界以外),但不得(超过可用着陆道面1.9km以外)
5基本ILS面中进近面高度方程是Z=0.02X-1.2和Z=0.025X-16.5;复飞面高度方程是Z=-0.025X-22.5
6区分进近障碍物和复飞障碍物方法:以通过入口之后900米且平行于标称下滑道GP面的斜面GP’为分界面,高于GP’面的障碍物属于复飞障碍物,低于GP’面的属于进近障碍物
7飞行程序设计结果以(航图)形式加以公布
8OCA指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面的最低超障高度
9定位点的定位容差指定位容差区沿标称航迹的长度
10目前,国际航路基本采用VOR航路,我国支线航路用NDB航路
11复飞最后阶段是在(第一次取得并能保持50m超障余度的一点)开始,延伸至(可开始一次新的进近、等待或回至航路飞行)的一点。在这个阶段可以(转弯)
1仪表着陆系统精密进近航段主要指:最后进近航段、复飞起始阶段、复飞中间阶段
2ILS进近程序中间航段从(切入ILS航道的一点(中间进近点IP)开始,至(切入下滑道的一点(最后进近点FAP)终止。其航迹必须与(ILS航道)一致
3飞行程序由离场程序、进场程序、进近程序三大部分组成
4航迹设置就是(设定航空器在空中飞行的路线)通常我们从(航迹对正)(航迹引导)(航段长度)几个方面讨论各个航段在航迹设置上的要求
5最后进近航段直线进近之仪表飞行部分从(最后进近定位点FAF)开始最迟至(复飞点MAPt)为止;目视飞行部分从(飞行员建立目视飞行)开始至(在跑道道面着陆)结束
7直线起始进近梯度规定为最佳下降梯度为4%,如果为了避开障碍物需要较大的下降梯度时,允许最大8%
8直角航线程序由开始点、出航转弯、出航航段、入航转弯构成
9复飞中间阶段从(开始爬升点SOC)开始,直至(取得50m超障余度并能保持的第一个点)为止,在这个阶段航空器继续稳定速度上升,其复飞标称上升梯度为(2.5%)
10目视机动(盘旋)进近:完成仪表进近后目视飞行阶段,以使航空器到达不适于直线进近的跑道着陆位置,是仪表进近程序的延续,简称目视盘旋进近或目视盘旋
11基本ILS面的进近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2%)梯度向上延伸至(高60米)处,第二部分接着以(2.5%)梯度继续延伸至(高300米)处
12航向台偏置时航线必须与跑道中线延长线相交,并且交角(不大于5%)在交点处,标称下滑道的高(切入跑道中线的高)至少在(入口以上55m)
1离场程序以跑道起飞末端DER为起点
2最低扇区高度的扇区是以(用于仪表进近所依据的归航台)为中心,(46km)为半径所确定的区域。每个扇区外有(9km)缓冲区
3起始进近类型:直线进近、沿DME弧进近、基线转弯、45/180程序转弯、80/260程序转弯、直角航线程序、推测航迹程序七种
4超障余度指飞越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