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永远不倒的精神标杆

安之,信之,怀之

——读论语有感

林美景

2011年的那个春雾弥漫,料峭沁寒的日子,我们一大帮语文教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罗中旁的学宫。瞻仰了孔子像,进入历史和文学的殿堂,心里总不觉涌起肃穆、庄严、宁祥的尊敬之感。于是回来,在学子的安眠声中,在寂寂的灯下,重又捧起孔先生的《论语》,才发觉曾经的读书,只是泛泛的涉猎,不曾走进文字的深处。

年少时总是一心想着往前飞,总渴盼能够逃离唠叨的父母,落后的小山村,不繁荣的小城,到更远更大的地方去,寻找别处美丽的风景。“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像个笑话,做父母的不应该放开儿女们,让他们展翅高飞吗?

不想十年之后,回到最初,却又不再是当初。只因志向再大,也离不了家,离不了国,离不了默默老去的父母。不知是从哪日开始,或许是在又一次与父亲的执拗当中,恨恨转身的那刻,瞥见他苍老的面容流露的脆弱?或许在与母亲千里通话的电话线中无意中感知了母亲的小儿女心态?渐渐的,开始去理解,然后稍稍的宽容起来。有什么,比在父母家人身边更幸福呢?“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细细问自己,究竟喜爱什么呢?以自己无争的个性,何必跻身于喧嚣的繁华都市中不知如何把握,还是宁静以致远的好,手执教鞭,能够在一方有家的地方,引领学生们走进知识的海洋,能从中捡起一粒沧海遗珠就是无限幸福了。

如若再有人问我之志,我也会向孔子那样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父母所能注目的地方,假期之时,能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度度如水的生活,读读老人这本书;与朋友维持着淡淡之交,不过近也不过远,守候在我们曾共同求学的地方,他们若归来,则淡淡一笑,更多的是,默默地祝福,他们的海阔天空,绚烂辉煌;而我呢,也求仁得仁,不必怨了。我自由我的一亩方塘,也会培育出我的桃李

芬芳。我的学生们,聪明而可爱,或许也执拗而莽撞,但他们确实鲜活而有无穷力量的生命,有着无限的塑造性。我能够站在这三尺讲台,不妄作,君子坦荡荡的做一名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正确人生观的指引,书籍的阅读指南,不亦说乎?我也正在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了,不白来人世间这一趟,足矣!

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汲汲功名中度过;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宦海浮沉中度过;也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永不止步的科研追求中度过??不同的人生抉择,就有不同的人生方向。而我不过选择回到生养我的小城,回到哺育我成长了六年的母校,由学子向教学者的转变而已。沉静下心,我深知自己正选择了一条安之,信之,怀之的路。半年多了,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停三省吾身,知道自己在不断成长。

读《论语》,需要用一生去读,需要在不断的经历之后,走过了许多路之后,仍应该拿出来,一个人在灯下,静静的品,静静的读,然后闭上眼睛,静静追忆往昔,能够无悔,能够无愧,便让一切过去。展望未来,相信“德不孤,必有邻”,在对待家人能够安抚,能够不记得失付出,能够共患难,同在一起,快乐无悲伤;与工作伙伴和朋友,能够互相信任,支持辅助,合作无间,共同收获,一起成长;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促进自身学习,广泛阅读,刻苦钻研,与学生教学相长。这便是一条看似平淡而又充实的人生了。

人生每一阶段读读《论语》都是不同的感悟与成长。少时读《论语》,只知苦吟背诵,不知其深意;现时读《论语》,会默默思考,反复咀嚼,或许仍然肤浅,但能有自己的体会;老时呢,还读《论语》,不知又是否能够淡淡付之一笑呢?有点期待。

时间永是流逝,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能读懂《论语》的时代,会是更仁德有礼的时代,会显得稍微恭俭的时代。那样,朴素的人生,也是很美的人生。但愿在我不断老去的人生,若能怀慈悲之心,抚恤,体贴,宽厚,渐渐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我心安之,信之,怀之,并足之。

三见孔子

——2月25日参观孔庙随想

吴星美

那天,春风和畅,细雨绵绵。撑一把小花伞跟着科长、导游还有一班同事向着孔庙前进??

我已经第三次去瞻仰孔圣人了。路上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西装,经过一年的教学,已经明显少了当年那份尖锐、激进,看似开始成熟、稳重,可是我依然还能感受自己那份激动澎湃的心。

一路,大家都没有喧哗,这是对圣人心底的尊重。

师妹挽着我的手,脚步轻快,面露微笑。从她信心十足的眼神中我发现了当初的我——第一次来参观孔庙的我。

那个时候,也是下雨,不过是雨后。当时的我还不是教师的身份,我刚从大学校园出来,刚参加完教师的应聘考试。那时的我,只想将心中的理想付之于现实,并且信心满怀。跟着同游者迈进棂星门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语句一直在我脑海萦绕。对于孔子,除了在初中的课本见过他的画像,我没有一个整体、三维的形象观,但却有着朦胧未知,无可解释的向往。

还清晰地记得大学时,方平权教授曾引用《史记》给我们描述孔子的相貌:“‘生而圩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其形状好像倒过来的屋顶。”“他的额头像唐尧,后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落魄得像个丧家狗。”“累累若丧家之犬。”这句话如烙铁一般在我的脑海烫得生疼,我无法言喻自己的心情。

第一次,我像个寻找答案又不懂礼仪的小孩忽略了所有的设计、摆设,唐突地出现在他老人家面前。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看着他睿智的微笑,泰然的站立,“累累若丧家之犬”的语句即使有《史记》的铁证,也一样显得苍白。

第一次,我心满意足地从棂星门跨出来,心底藏了一个同游者并不知的狂妄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像孔子一样桃李满天下,能拥有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如孔子与其学生一样。孔子的笑留在了我的脑海,我知道,那不是嘲讽,而是鼓励!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孔子雕像是由香樟木雕刻而成,说到这块木头,还有一段奇缘??”导游还在很专业地为我们讲解,师妹正埋头苦作笔记,我能感受到从她身上透出坚定的信念。

可是我曾经迷茫过。

踏上教师岗位的我曾被学生当面顶撞, 曾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委屈伤心得落泪, 曾在被窝偷偷地哭泣 ??

最初的梦想开始动摇,我开始怀疑自己能坚持下去。第一次发现理想和现实如此遥远,心痛得连呼吸都没了力气。

2010年“五一”期间,好友千里迢迢来罗定看我,为了尽半个地主之谊,我决定带她去罗定的景点走走。我最先想到了孔庙,猛然惊觉:原来“万世师表”一直都还是我心底精神的向往。

再次踏进棂星门,浮躁的心突然象得到了安抚,洗涤。烦恼沉淀得一切澄明。细细看完各处的设计布局,同时诧异于孔子雕像奇缘的文字简介。再看那飘逸的衣袖,半举双握的手,从容淡定的微笑??这些让我仿佛解读到了“仁”与“礼”,“言传身教”,“有教无类”的内涵。孔子雕像是有灵性的,他又一次在我的师魂上注入了动力。往后的日子,已经能心平气和地去处理师生矛盾,去化解内心的躁戾、委屈。

“各位老师,你们可以上前摸一摸孔子的雕像,沾一下福气、灵气。”导游的话惊醒了沉思的我。有些老师排着队去与孔圣人零距离接触。我没去,我依然如前两次那样远远地看着他,仿佛看到了袖子的飘动,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气息。不觉间,眼睛蒙上了一层薄雾。

回来的路上,又想到了大学时上的那节有关孔子相貌的课。“累累若丧家之犬。”面对这样的形容,孔子是这样的回答的“说得真像啊,真像啊。”我一下子领悟了孔子豁达的心境。“‘生而圩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其形状好像倒过来的屋顶。”对这些曾在脑海的字眼,我泯然一笑,那又如何?其实,一个人的相貌是次要的,他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