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文综考试地理知识点总结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 铁路枢纽城市:

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 运河城市:扬州、济宁 (3) 政治

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 我国100万人口大城市中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发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 (5) 宗教

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 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因素出现: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

3、 城市化标志 (1) 城市人口增加

(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4、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起步时间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所处城市化阶段 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重): 1、 大气污染 2、 水污染 3、 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

解决途径 1、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如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周边14个卫星城 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 2、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 41 -

发达国家 早(工业革命) 高(70%以上) 先快后慢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中国家 晚(二战后) 低(30-40%) 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初期、中期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大纲要求:

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2.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城市区位特点,理解这些城市的形成原因。 3. 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4. 结合实例,了解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6.1 聚落的形成

聚落概念——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是人们居住、生活、生产、教育、休息、娱乐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1. 村落的形成,要了解 (1)聚落形成的演变:

乡村的形成:聚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固定的乡村

最初的穴居或逐水草而居: 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起源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刚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于迁移式农业,所以乡村形成时,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随农业水平提高,出现稳定的乡村聚落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2)村落的分布与形态 (通过读图6-2,6-3 分析得出表)

分布在平原 地形特征 河流较少,地形完整、开阔、平坦 河网密度大,村落沿河道伸展 2. 城市的起源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包含三个问题:(1)城市出现需要的两个条件;(2)首批城市出现在哪里;

(3)古代城市发展有何特点 。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的产物。

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了剩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乡村可以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经济上才有可能。所以,剩余农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由于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二者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于是,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在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变为城市。必须指出非农业人口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后出现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历史上早期城市多分布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周围集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地带,即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早期城市因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不稳定、发展水平低。故城市多分布在美索

- 42 -

村落形态 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带状 3、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 治理污染 (2) 加强绿化建设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概念释义: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是一个点,又是一个面。城市本身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周围广大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逐渐成为组织地区生产、交换、服务的核心。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

城市区位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城市的位置,二是城市的分布。影响城市布局选址的因素很复杂,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重点:分析总结河流、气候、地形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1. 地形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地形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 一般多在平原地区(100—200米沿河、湖、海平原地带) 有利影响 一平(地形平坦),二土(土壤深厚、肥沃),三利于(利于农耕、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高原也有城市分布 山区也有城市分布 2. 气候与城市区位

阅读图6-6和图6-7分析气候与城市分布的关系得出表:

城市选址 中低纬度 (沿海比内陆城市多) 荒漠地区 高纬、高山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干旱 严寒 闷热 气候有利、不利影响 气温适中、降水适度 举例 多数城市,如北京、上海、纽约、巴黎 城市很少 热带低地闷热,高原凉爽 沿河谷低地,地势开阔 举例 美国东部城市带,我国东部城市,印度平原上的城市如加尔各达等。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太原、西安、拉萨 3. 河流与城市区位: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城市是沿河道、沿江、沿湖建设起来的,沿河设城有两大优势——

水运便利、水源充足。

河流为城市提供了①水源、②交通运输、③在古代还有军事防卫作用 (1)沿江湖河道设城

① 水运优势:河流水运起点、终点,货物在此集散。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流物流集散。过河点位置,

陆上交通线过河处。河口位置,在河口海岸建沿海城市。 ② 水源优势:供应城市工业用水、生活用水。

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一是城市用水的来源之一是河水,二是某些没有大河的城市面临严重缺水,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生活用水——每人每天的较低用水量时0.05吨,较高用水量时0.5吨。水量可用来衡量人的生活水平,若按人均150升/天~300升/天计算,100万人口的城市,每年需水量则为0。5亿吨~1亿吨。

- 43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工业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工业用水至少需要1。5亿吨。

郊区农业(菜地)用水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至少需要用水3亿吨。

(2)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建城;在河流小岛上建城。河流可作为防御的屏障,有利于安全保卫。例如: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 图6-6 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

1.读图目的:认识城市区位与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是阅读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分布图的目的。该图以案例式(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从宏观上表示了我国城市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回顾图中所涉及的地理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界限(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4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区(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3.比较各区面积的大小统计其范围内的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数量。

地势三大阶梯城市的分布统计表

地势 地形特征 在总面积中 的比重 第一级阶梯 海拔4000-5000米 的青藏高原 第二级阶梯 海拔1000-2000米,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海拔500米以下, 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三大气候区城市的分布统计表

气候区 西部干旱、 半干旱区 北方 半湿润区 南方 湿润区 4.分析归纳我国城市区位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图6.7 世界大城市的分布和城市密集地区示意

这是一幅表示世界城市分布的示意图,图中又将美国的三大城市带用特写的形式给以重点显示。该图是学习城市分布规律的核心图,安排在这一课主要是从自然因素考虑的,但实际上可不拘于自然因素的分析。图中标注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世界城市密集区。城市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产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读图过程中,需首先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方面层层分析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从人口的分布、生产力的分布分析其与城市分布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从自然条件看,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和平原地带;从社会经济发展看,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其次,在图中找出世界的三大城市密集地区,即大约北纬60度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

- 44 -

>1000 1/5 400~1000 1/3 年降水量 (毫米) <400 2/5 43个, 9.2% 212个, 45.4% 212个, 45.4% 34个 在总面积中的比重 城市数量及其比重 特大城市 数量 3个 25%以上 336个,67% 28个 40%以上 125个,32% 9个 25%以上 城市数量 及其比重 6个,1% 特大城 市数量 0个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