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广阔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着力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人间喜剧》——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总称。《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也是一部资产阶级发迹史,同时还暴露了资产阶级金钱道德的丑恶和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作家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其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4、试述《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对资产阶级社会这个“人间”的无情的讽刺和批判。首先,《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描写了贵族的必然灭亡,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的人“。其次,《人间喜剧》又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发迹史。巴尔扎克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资产阶级典型,通过他们的活动再现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这方面重要的作品有《高利贷者》(1830)、《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幻灭》等。再次,《人间喜剧》揭露了金钱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金钱”是巴尔扎克创作中最广泛、最成功的主题。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6、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经济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那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安娜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拒绝丈夫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一起生活。然而,在她尽情享受爱的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和危机感愈演愈烈。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她的死也是为了爱,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安娜是个感情真挚的人,她不愿意过那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所以毅然离开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结合。因此,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她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敌视她、侮辱她,对她关上了社交大门。安娜在临死前恨恨地说:“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也是托尔斯泰对那个社会所作的判决。托尔斯泰既对安娜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又对她的道德原则和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但同时又认为,世人无权谴责她,只有上帝才有权指责她破坏了家庭和睦,“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2、《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6,1818)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一共分四章。长诗主要是通过青年贵族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一章开始,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在西班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人
1
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