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可能增加;湖泊湿地面积扩大,使湖泊周边地区的土壤湿度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生物多样性增加;降水量可能增加,云量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加,使气温有所下降,有利于缓解当地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的趋势。
不利:湖泊面积扩大,淹没沿岸草地,使草场资源减少;使湖泊周边地区的土壤湿度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剧。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 5.6 亿年前,柴达木盆地曾是一片浅海环境,此后,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地壳抬升,海水消退,柴达木盆地隆起为陆地。受海陆变迁和气候变干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形成了多种矿床(化石燃料、金属矿、盐湖及 盐类矿床),且储量丰富。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活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资源 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试验区”重点构建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 有色金属、煤化工等七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根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到 2020 年,“试验区” 将发展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下左图为柴达木盆地资源分布图,下右图为盐湖化工、油气化工耦合发展模式图。
(1)简析柴达木盆地矿产类型众多的形成条件。
(2)说明图中干盐湖开发利用盐类资源的有利自然条件。 (3)简要评价柴达木盆地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效益。
(4)根据材料判断,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条件。
【答案】(1)条件:随海陆变迁,大量掩埋在地下的海洋生物遗体、森林,逐渐转化为石油、天然气和煤;地壳运动造就了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岩石风化后,经过长期的流水作用,在盆地低洼处,大量盐类物质汇集,随着气候变干,湖水蒸发,浓度变大,在内陆湖盆形成盐湖和盐类矿床。
(2)条件:盐湖资源裸露地表,便于开采和加工;盆地气候干燥,可通过自然日晒工艺加工盐产品。 (3)环境效益: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经济效益:实现盐湖资源、油气资源等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答2点即可)社会效益: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4)制约条件:生态环境脆弱(或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众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资源开发为背景,考查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 【详解】
(1)金属矿产属于内生矿产,煤、石油等属于外生矿产,因此应分别从地壳运动——有色金属,海陆变迁和沉积环境——油气,岩石风化侵蚀和气候变干——盐类等角度去分析。
(2)食盐、钾盐等易溶于水,气候干燥利于加工盐产品。因此本题应从资源分布状况和气候等角度去思考。
(3)循环经济产业的效益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作答。 (4)主要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等角度综合考虑。 23.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大风洞位于贵州省,洞内发育众多的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如形态各异的石笋、石钟乳、石瀑和卷曲石等,于1993年对外开放,是著名的洞穴旅游景点。下面为大风洞示意图和不同监测点CO2浓度变化情况。
(1)分析大风洞CO2浓度变化的原因并推测其昼夜变化情况。 (2)比较1和2处监测点CO2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推测大风洞CO2浓度变化对其地貌的影响。
【答案】(1)原因:游客人数增多,游客呼吸作用使得洞穴内CO2浓度明显升高。昼夜变化:白昼高,夜间低。
(2)差异:监测点2的CO2浓度高于监测点。原因:监测点2处洞穴宽大,滞留游客数量多;监测点2位于洞穴深处,与外界气体交换不畅,监测点2和1之间洞穴狭窄,气体不易流动交换。
(3)大风洞作为旅游景点,大量游客到来使得其CO2浓度高于正常值;由于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CO2浓度升高会促进流水对碳酸盐的溶解侵蚀,而抑制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因此碳酸盐岩石的侵蚀地貌形成会加强(洞穴扩大速度加快),碳酸盐岩石沉积地貌形成会变慢,即石笋、石钟乳等形成变慢。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灵活性较强,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地理图表信息以及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原因的能力,解题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理图表关键信息的提取,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作答。
【详解】
(1)读图分析可知,大风洞CO?浓度的变化曲线走势与游客人数曲线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其浓度变化与游客人数变化的影响,游客的呼吸作用使得洞内CO?浓度明显升高。由于白天游客多,夜晚游客少,因此CO?浓度的昼夜变化为白天高,夜晚低。
(2)解答该题需要明确,首先,洞内CO?浓度的大小与游客数量有关;其次,还与该地大气的交换能力有关。因此,基于该思想方法,在图中找出监测点1和监测点2的差别即可分析作答。读图可知,相比而言,监测点2的洞穴宽度较大,能够滞留的游客数量多,因此CO?浓度更高;其次,结合图中入口方向可知,监测点2多位于洞穴深处,与外界气体交换弱,同时,监测点2与监测点1之间的洞穴长而狭窄,气体交换弱,所以监测点2的CO?浓度更高。
(3)该题需要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随着大风洞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增多导致洞内CO?浓度升高,该地位于贵州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CO?浓度的升高使得流水对该地区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主要成分为CaCO?)的侵蚀作用增加,但抑制了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因此,CO?浓度的升高,一方面,碳酸盐类岩石的侵蚀地貌加大,表现为洞穴的扩大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碳酸盐岩石沉积地貌形成变慢,表现为石笋、石钟乳等形成变慢。 【点睛】
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是:CaCO?+CO?+H?O?2HCO??+Ca2?。注意该过程是可逆的,即是表明,当空气中CO?增加时,反应向正方向进行,侵蚀地貌加剧,CaCO?的沉积减弱;同理,空气中CO?减小时,反应向反方向进行,CaCO?的沉积加强。石钟乳、石笋等均是由于空气中CO?减少时,CaCO?发生沉积而形成,所以当游客数量增多导致空气中CO?浓度增大,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变慢。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莱基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政府批准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距尼日利亚人口稠密的全国性工业中心拉各斯市区约50公里。这里原为大片平坦的荒地,只有少许零散的村落,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拉各斯都市卫星城、产业和谐生态城、充满活力的宜居城,以制造业与仓储物流业和石化工业为主导。目前已有数十家中国企业入驻该园区。
(1)从土地角度说明莱基自贸区选址的优越条件。
(2)从原料、市场和环境等角度分析莱基自贸区发展石油化工的优势条件。
(3)说明我国企业入驻莱基自由贸易区获得的好处。
(4)分别说明莱基自贸区定位为卫星城对拉各斯及当地村落发展的影响。 【答案】(1)平坦、便宜、宽阔
(2)石油资源丰富,原料丰富;人口众多,离机场港口近,市场广阔;远离市中心,对城区污染小。 (3)可以降低成本(劳动力廉价,地价便宜),扩大市场(销量),获得更多利润。 (4)对拉各斯:缓解污染,拥堵;当地村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环境破坏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地区位于该国沿海,为大片平坦的荒地,利于筑厂;从材料中看出,该地区距离人口稠密的全国性工业中心拉各斯市区约50公里,面积大,故土地地价低、宽阔、发展空间大。 (2)尼日利亚为石油大国,发展石化工业的原料充足;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工业区在海陆空交通方面均比较便利,便于货物、产品、人员的流动和信息交流;石化工业有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距离人口众多的大城市较远,可以尽可能降低对城区的污染。
(3)尼日利亚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有大面积的荒地,可以降低入驻企业的生产成本;非洲为新兴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入驻可以打开该国市场,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
(4)卫星城可以缓解大城市拉各斯的城市问题,分散城市职能,缓解污染,减轻城市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对于当地村落,城市的兴建带动周边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