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答案】1.A 2.D 【解析】 【分析】
1.东北地区的稻米产区较我国其他稻米产区,基本都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这不是东北稻米品质好的原因。东北所处纬度较高,故热量不足,但黑土肥沃,且气温低,积温低,作物生长期长,病虫害少,施用化肥农药少,故品质优良。昼夜温差小不适合有机质的积累。据此分析选A。
2.由于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小,地价上升,粮食种植减少,①正确;农业生产转向经济价值更高的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②正确;珠三角地区水源比较充足,可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③错误;珠三角地区的气候更适宜水稻生长,全球变暖对对其水稻生长影响不大,④错误;珠三角地区海水倒灌主要出现在冬季,对水稻生产影响不大,⑤错误。据此分析选D。 【点睛】
作物生长期长,病虫害少,施用化肥农药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这些都是农作物品质优良的原因。
14.2018年,市中心的静安、黄浦两区的房价每平米超10万,而郊区的崇明、金山两区的房价每平方米2万不到。影响房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价格的差异 C.绿化面积的大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房价的因素,市中心与郊区相比,市中心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导致市中心的土地价格高于郊区,进而导致市中心的房价高于郊区,A正确;公共基础设施、人口密集程度是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B错误; 市中心与郊区相比,市中心由于土地价格高,主要用于商业用地,绿化面积郊区大于市中心,C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A。
15. 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都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下图示意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变化的城市化模型。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B.公共设施的完善 D.人口密集的程度
1.为迅速缓解图中甲时间点城市核心区的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 A.实施二孩政策 C.疏散城市职能
B.加大教育投入 D.完善养老保障
2.该城市化模型中,逆城市化阶段开始的时间是( ) A.甲 【答案】1.C 2.B 【解析】
1.甲时间点之前城市核心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产业过于集中,导致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等。为迅速缓解图中甲时间点前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有疏散城市职能,C对。实施二孩政策,人口增长,用地更紧张,A错。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养老保障不能解决用地紧张问题,B、D错。故选C。
2.该城市化模型中,逆城市化阶段出现在郊区城市化之后一段时间,边缘区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之后,当边缘区人口增加的速度减缓,且边缘区人口增加的比例开始小于核心区人口减少的比例,城市总人口比重下降,则出现逆城市化,乙处中心城市减少人口等于边缘区增加人口,乙之后中心城市减少人口开始大于边缘区增加人口,出现逆城市化,故开始的时间是乙,B对。甲区域核心区与边缘区人口变化都为正值,城市人口快速增加,是城市化阶段,A错。丙区域核心区与边缘区人口变化都为负值,城市人口快速减少,逆城市化速度快,C错。丁区域核心区人口增加,边缘区人口减少速度减慢,出现再城市化,D错。故选B。
16. 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藏彝走廊”是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虽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但他们的民居则是完全相同或相近的,比如藏、羌、傈僳、怒、彝、纳西等民族的传统民居——木楞房(完全是由木头进行拼接搭建的,外部墙壁是由一根根木料横排叠加垒起)。图甲为“藏彝走廊”位置示意图,图乙为木楞房外部墙壁局部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乙
C.丙
D.丁
1.“藏彝走廊”村落规模普遍偏小(如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150户左右,小的只有几户,单家独户者也不少),原因主要是
A.便于营造亲近自然的居住环境 C.海拔高,气候不适宜居住
B.土地贫瘠、可耕地少
D.少数民族人口少,土地资源丰富
2.跟我国大多数民居坐北朝南不同,怒族民居的门多向东方、上方或雄伟的山峰,最合理的解释是 A.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有特殊寓意 C.受地形影响
B.有利于调控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D.主要是为了便于出入
3.关于乙图中屋壁圆木上的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于记录一年重要的祭祀节日 C.可能是该名族的某种信仰 【答案】1.B 2.A 3.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本题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藏彝走廊”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高山峡谷地区,该区域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形以峡谷为主,地势陡峭,平地少,居民主要分布在河谷沿岸,土地贫瘠、可耕地少、粮食产量不高有关。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将超负荷运转。反之,如村落太小又不利于刀耕火种的集体劳作及防御。据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民居坐北朝南主要是为了采光,二怒族民居的门多向东方、上方或雄伟的山峰。这是因为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均有吉祥之意的缘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藏彝走廊”是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说明该地的民族具有迁徙的特点,同时,木楞房完全是由木头进行拼接搭建的,外部墙壁是由一根根木料横排叠加垒起,乙图中该屋壁圆木上的字,主要作用是方便迁徙时进行拆装,迅速组装。因此D正确,故选D。
B.用于记录一年重要的生产活动 D.方便迁徙时进行拆装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
(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 (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
【答案】 (1)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2)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
(3)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2分),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 【解析】
(1)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等自然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统一,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2) 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一方面与动植物本身特性有关,如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两大原因都导致了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
(3)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源于近郊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该位置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