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学会论文 语文学科(专业) 小小对联学问大
摘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笔者从大语文课程理念出发,结合古镇余杭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深厚这一地域特色,以及生活中过节、婚丧嫁娶、开张营业等许多场合都涉及到楹联这一文学艺术为基点,进行“对联”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过程中了解楹联历史、特点,关注、积累古今经典楹联及与对联相关的文化活动和精彩故事,从“小对联里的大学问”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热爱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 关键词:
大语文课程理念 课程资源 对联 背景: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新课标在倡导“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是的,母语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让学习语文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孩子追求生命完善、丰厚文化底蕴的愉快历程——这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
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对联作为汉语言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以极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巧、音韵和谐之美,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
“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登陆,因以为名”。禹航,历史源远流长。自秦王嬴政平定江南,建立郡县以来,神秀的余杭镇已有两千余年的悠悠历史。自古至今她留下了众多耐人寻味的遗迹与故事。不仅如此,绵长的古运河还孕育了余杭内蕴独到、如酒般醇香的运河文化。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绮思妙句,锦联华章。例通济古桥,在桥中央的凉亭以及苕溪北岸的太炎亭、禹功亭以及却金亭等长廊中有古今桥联共10余联。或大气恢弘,或清新淡雅;或谈古论今,或吟山诵水。读之如沐春风,如饮甘霖。
1
鉴于此,笔者和同事、学生一起在对联的世界里求索,经历了以下过程:
追寻:历史源远流长
【案例】:诵古诗 论风俗 知春联
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同学们接触过这首诗吗?老师今天把这首诗带来,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体味一下,你会发现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过年风俗。
出示《元日》
生诵读古诗,交流风俗:爆竹声声、喝屠苏酒、换桃符(贴春联),好一个热闹、欢乐、祥和的春节。
师引导?桃符?:有谁知道?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师补充。 师生共同交流春联的历史: 桃符 春联
明清发展 春联的普及
春联就是起源于?桃符?,请看一下桃符,(观察课件)
我国民间传说桃木能辟邪,因而人们在门框上悬挂桃枝,孩童挂桃篮。古时习俗,新年时用桃木板画上降鬼大神画像,或写上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在门旁。后来慢慢演变为在桃木板上题吉祥祝福的联语,一来桃木可以镇邪,二则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三则美观门户。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提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记载最早的春联。(欣赏)
春联真正普及,元太祖朱元璋功不可没。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取乐。相传,春联的正式命名,还是朱元璋呢!他还会在民间留下一些墨宝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下这类故事。
从此,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也不再只局限于春联,我们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对联的身影,比如——
生补充:还有喜联、挽联、寿联,新屋落成联、店铺开张联,各种名胜古迹上也有对联。
师: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对联高手,明朝的解缙,清代的纪晓岚、
2
郑板桥等,他们留下了不少的对联佳作,同时也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哦!
你瞧,过年时节,我们还是喜欢写上一幅春联,热热闹闹贴起来,红红火火过新年。(欣赏过年人们写春联、贴春联,春联背景下的全家福等照片。)
【反思】
2008年12月26日,余杭区教育局、区诗词楹联协会授予太炎小学“区级诗教基地”牌匾,太炎小学也是杭州市首家诗教点,经典古诗词诵读已成为学校一大亮点。
在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中,结合古镇余杭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深厚这一地域特色,以及生活中过节、婚丧嫁娶、开张营业等许多场合都涉及到楹联这一文学艺术为基点,笔者产生了开发“对联”课程资源的想法。
于是,先从了解对联历史入手。对联,就那么不起眼的两句话,却蕴含着历史的沧桑。几次备课,无数次修改后,设计了以上的活动方案。从诵读孩子们熟悉的古诗《元日》展开古时过年习俗的讨论,从而引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现在喜气洋洋贴春联。之后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讲故事的形式,以及形象直观的课件加以辅助,让他们了解源远流长的春联历史:对联起源于桃符——随着文学的发展,在桃符上题联语——明清时期的发展——对联的普及。孩子们以此联系生活实际——处处可见对联的身影,感受到对联是一种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虽然在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历史是比较陌生的情况下,很多知识都是老师在讲解,但是留给学生自行去收集整理的空白还是很多:如朱元璋在民间留下的春联墨宝,明清时期解缙、纪晓岚等对联高手流传下来的对联佳话??
我想,老师指一个方向,当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身边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时,一定会有许多欣喜的发现。
探索:简约而不简单
【案例】:赏春联 知春联 试身手
1.师出示春联:请欣赏以下几幅春联,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发现上下联有什么特点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3
丰年飞瑞雪 好景舞春风
东风送暖家家暖 瑞雪迎春处处春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学生自由读春联(分男女生读)——讨论——交流 概括春联两个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2.据这两个特点,试一下身手 (1)连一连
绿柳舒眉辞旧岁 梅桃杏李梅占先 爆竹声声春讯早 红桃开口贺新年 春夏秋冬春为首 国富民强日月增辉 山欢水笑神州添彩 桃符处处岁时新 (2)巧填对联 ◆填数字组成春联
江山千古秀,中华( )年春。 花香飘四季,鸟语鸣( )春。 九州春意闹,( )海气象新。 ◆ 填动物名组成春联
鸡携竹叶去, ( )踏梅香来。 闻( )欢起舞,跃马喜迎春。 一马当先辞旧岁,三( )开泰贺新年 3.重点点拨?平仄相对?,了解春联传统张贴法
抛出问题:选好一幅对联要进行张贴时,你觉得该如何来帖? 生:右为上联,左边是下联。 师:怎么区分上下联呢? 生讨论许久,仍有疑惑。
师:这就必须用到对联的另一个特点——平仄相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