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三旧”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发展研究 - 猎德村 - 图文

广州市“三旧”改造中的

城市更新发展研究

——猎德村改造案例分析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原理

指导老师 曲少杰 建环零八一班 罗明艺 0816030016

摘要:广州市“三旧改造”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对其当中的城市更新发展研究,就以猎德

村的改造为例进行分析。猎德村作为广州市城中村的改造的第一个试点,其发展模式及当中出现的问题,很值得我们一一探讨研究。

关键词:改造 容积率 猎德村 城市规划 1、调研概况介绍

三旧改造是指“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三旧”改造是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开展部省合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的重要措施。

1.1 旧村居

主要指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大量用地被城市工业区、物流园等产业园区占据的园中村;不再适宜生活居住,村民须逐步迁出或整体搬迁形成的“空心村”。具体包括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砖土结构建筑;不符合国家规范和地方技术标准的各项指标的城中村、园中村;违法违章建筑、单家独户的旧村居;水、电等基础设施,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消防、生态环境等严重滞后的,不适宜居住的空心村、园中村等。 1.2 旧村改造具体进展情况

2020年前,基本完成138条“城中村”改造任务,目前,已有15条村完成了改造方案审批工作。其中猎德村复建安置房已建成投入使用;林和村已清拆完毕,安置房工程已开工建设;杨箕已基本拆平并完成土地公开出让工作;琶洲、文冲、冼村、小新塘村已开始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及部分拆除,花地、西塱裕安围已开始安置房建设。

据悉,今年旧村改造方面,重点推进位于珠江新城、白云新城等十大城市重点功能区以及番禺南站地区等重点区域,影响城市景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旧村(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在推进海珠区黄埔古村、荔湾区裕安围村综合整治项目的基础上,启动花都狮前村等几个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旧村整治项目。 1.3 主要政策依据

⑴ 《印发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明电[2009]16号) ⑵《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 ⑶ 《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三旧”改造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粤府办[2009]122号)

⑷ 《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56号) ⑸ 《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⑹“三旧”工作流程(征求意见稿) 1.4 全面改造模式的财政支持政策

⑴.全面改造项目通过土地公开出让融资的,土地公开出让收入中的改造成本部分,在土地公开出让后先行拨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⑵.全面改造项目未实行土地公开出让,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其他方式融资改造的,需缴交的土地出让金可以适当延期。

⑶.除市政府土地储备项目外,未来5年全面改造项目的土地纯收益(土地公开出让收入扣除土地储备成本及按规定计提、上缴的专项资金)的60%支出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剩余的土地纯收益由市、区政府按8:2的比例分成。区留成部分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城中村”整治改造和旧城更新改造项目,以及改造项目周边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用途。 1.5 猎德村概述

猎德村是广州市天河区街属下的行政村,位于珠江新城中南部,南临珠江。目前共有户籍人口7000多人,3300多户,还有1万多外来暂住人口。村址面积约31万平方米。另外,还有发展经济用地约23万平方米。

据《信息时报》报道,猎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网交错,土地肥沃遥祖辈以农业耕种为主,少部分人经商,极少数人海外谋生。猎德盛产杨桃、甜橙等水果,是有名的水果产地和集散地。猎德先辈从粤北珠玑巷南迁,最后落籍猎德村,从宋朝开村,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广州老八区中保存最完整的水乡之一。村内现存祠堂十多座,始建于嘉庆、道光、光绪年间不等。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母庙。

2、猎德村现状分析

2.1 土地使用状况调查

猎德村现有800多年的历史,世代以农业为生。随着广州城区东扩,1994年6月30日广州市公布规划珠江新城建设后,村全部农田被国家征用,猎德周边已城市化,自身成为“城中村”,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范围。以居住用地为主,紧密分布,使用者为户籍居民和外来暂住人口。

2.2 建筑现状调查

高密度的5~6层高的住房建筑,面积小,质量差。保留着部分古民居、古祠堂等历史建筑。

2.3 居住人口状况调查

共有户籍人口7000多人。容纳了1万多外来暂住人口。 2.4 配套公共设施调查

建国前,猎德村缺医少教,文化卫生落后。没有医院,只有一间民集资办的小学。文体活动不多,只有龙舟、舞狮、粤剧等几项。建国后,村重视教育,对已改为办公的猎德小学每年都有教育投入,2003年投入达200多万年。村委会尊师重教,奖教奖学,近年共有10多名村民子女考入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普及初中教育,次年普及了高中教育。1998年3月至2003年12月,对青年村民进行素质培训,开办了三期村民素质教育学习班,共有青年村民400人完成高中学业。 建国后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1958年猎德大队建立保健室,并设立专职卫生保健员。1968年培养了“赤脚医生”,大队办期合作医疗。90年代初成立卫生所,猎德卫生所现有医护人员21名,村每年支出药费过百万元。 2.5 市政公用设施现状调查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猎德村没有马路,没有电和自来水。从猎德到广州,靠走路或乘船。村民点的是煤油灯,吃的、用的全是猎德涌水。建国后,政府修建了猎德大道。尤其在90年代中叶珠江新城开发后,一批现代化宽阔的市政道路迅速修建起来。至2004年底,途经猎德的市政道路共有21条之多。地铁5号线猎德站正在兴建中。猎德村努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1961年猎德涌上架起了开村以来的第一座水坭桥。同年,通电、通自来水。80年代末至90年代有了村自建路。80年代先后划出空地给村民建房,90年代配合珠江新城规划建设及广州市“一年一小变”的城市整治需要,再次划地建拆迁安置房。90年代村建的房屋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建成花园式的农民住宅小区。1990年将全村的明渠改成下水道。1999年8月到2003年先后两次整治猎德路,1996年到2003年先后三次共民出资过百万元对猎德涌进行整治。同时,加强环卫保洁,进一步加强治安保卫度,猎德村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居住、休憩之地。 2.6 产业现状调查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猎德村民以农业耕种为主, 90年代,随着土地大量被征用,猎德村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1994年起,因建设珠江新城,猎德全部田地被征用,村利用征地补偿款,在还是荒凉之地的珠江新城兴建“美居中心”。“美居中心”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利雅湾、高德中心大厦等项目的启动,继续推动猎德经济持续发展。 2.7 生态环境质量调查

与广州众多城中村一样,猎德村存在着脏乱差的问题。由于密集的人口和“握手楼”的问题,猎德村住宅的采光、通风条件都很差,噪声污染也比较严重。 2.8 改造资金筹措

对于旧村改造,广州政府曾明确表示,一般政府不出此改造。在2007年土地市场尚好的行情下,猎德村通过拍卖部分旧村土地融资解决整体改造的资金来源。当年制定猎德村改造方案是“倒算建筑面积”,也就是说先算改造需要多少钱,然后再反过来算拍卖地块的容积率和建筑面积。当年猎德村卖地筹集了46亿元。 2.9 社区文化

具有900多年历史的猎德村,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石板街、古树木等,承载着颇具区域性代表的古村落民俗文化和建筑文明,并形成了独特的龙舟文化。

3、猎德村改造中的问题 3.1用地调整

新规划的猎德村用地,减少居住用地,增加商业、绿地、公益性设施用地面积。建成的新猎德村(安置区)总建设用地13.1万平方米,由37栋高层住宅、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和一所幼儿园组成,总建筑面积约68.7万平方米,绿地率30%,建筑密度28.1%,学校、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肉菜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按相关法规要求的标准配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