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的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
B.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是逐步升级的 C.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D.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
E.短距离的迁移 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F.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
G.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动机以经济为主 13. 简述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 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主要有:
1))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钱 2)政治因素:如驱逐出境,流亡国外 3)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
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 5)生态环境的变化
此外,接受良好的教育方式,逃避种簇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都可能成为国内迁移的因素 14. 简述人口迁移的影响
1)有利于各族人民在文化和经济上交流,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世界民族。
2)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3)有利于人种基因交流,为新的民族形成提供可能
4)地区劳动力平衡,例如:可以湘军,川军南下,补充劳动力不足 15. 世界地理人种主要分成几个类型
1)亚洲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5) 印度地理人种 6)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此外还有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16. 简述种族主义的主要表现 1)白种人对有色人种的普遍歧视 2)长达三百年的奴隶贸易
3)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多达600~700万人的大屠杀 4)日本人对东亚各民族的歧视
5)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的种族主义 17. 简述民族的特征
1)共同语言 2)共同地域 3)共同经济生活 4)共同心理素质:纽带、最稳定的民族特征。 18. 简述民族和种族的区别和联系
民族:1)性质:社会现象;2)区分标准: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
种族:1)性质:生理和自然现象2)区分标准:头发、肤色、体形等生理遗传特征来区分
联系: 在同一种族里可以包含不同民族;一个民族里面可以包含不同种族
19. 简述民俗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民俗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1)集体性与模式性2)传承性和播布性3)稳定性和变异性 4)民族性与地方性5)原始性与神秘性 20. 简述民俗的类型并举例
1)物质民俗: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交通运输民俗; 2)社会民俗:节日民俗、岁时民俗;
3)礼仪民俗: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 4)精神民俗:巫术及其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民间禁忌;
5)口承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传承(神话、故事、歌谣、叙事诗、言语等)、民间艺术传承等。
21. 简述在文化景观上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族与环境关系的物质俗
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1)民居:(1)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体现地域特色(2)建筑布局:单元结构:一栋房舍;组合式:有不同大小、式样、功能的房屋以一定的目的集合在一起(3)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受气候的影响大
2)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1)主食:南人食米北人食面(2)副食:与环境条件紧密相连 3)服饰民俗
22. 简述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
我国现有56个民族,分布呈以汉族(占总人口92%)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23. 简述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1)种植园农业:分布于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东南亚、中美、非洲
2)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东北也有分布
3)牲畜育肥农业:分布于美国五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经地中海沿岸与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向东延伸的地区)、巴西东南部地区 4)乳品业:是指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类加工制品的农业
分布于北美(五大湖及圣劳伦斯河南岸地区),欧洲(瑞士、从法国往东的大西洋沿海与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大洋洲(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其他地区的大城市郊区
5)市场园艺农业是指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基地化发展
蔬菜基地:分布于中国山东、四川、广东、海南等地;美国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等地
水果基地:分布于美国柑橘、新西兰猕猴桃 花卉基地:分布于荷兰、中国云南
6)大牧场:规模很大,放牧的牲畜达到成千上万头;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放牧,而是由牧主雇佣一些牧工放牧;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而是将牲畜全部投向市场
牛分布于:美国、阿根廷
牛、羊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非 羊分布于:新西兰
24. 简述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地区 2)水稻农业:分布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也分布与暖温带和温带 3)地中海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西岸
4)游牧业: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及其干旱的草原和荒原地区 25. 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部门并举例
纺织业;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托马斯·纽科发明了蒸汽机。 钢铁工业;亚伯拉罕·达比用焦炭炼铁 运输业;铁路的出现 化学业;硫酸的使用
26. 简述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2)资源条件3)能源条件4)市场条件5)劳动力条件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27. 简述不同区位条件下发展不同工业部门主要类型并举例 1)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2)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3)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电解铜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5)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器 28.简述乡村聚落的类型及空间特征? a、一般类型的乡村
(1)密集型农村聚落;特点: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 (2)分散型农村聚落;特点:规模小,呈点状,松散布局。
(3)半聚集型农村聚落;特点:规模较小,住宅彼此排列保持一定的距离。 b、活动性村落 特点:村落没有固定的地点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或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居住地。一般出现在牧民或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 c、特殊类型
(1)美国单户型,特点:多分布于美国中西部和大草原地区,是一种分散的聚落景观。
(2)集体农场型,特点:街道整齐,村落的形成是按规划所建。
(3)经营性农场;特点:是一种与集体农场相类似的乡村式经营性农场。与集体农场不同的是,该类聚落生活服务设施较差。 29.简述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
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城市基本处于平坦、开阔、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否则将制约城市的发展。 气候:
大城市多位于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带地区,大多数的城市分布的地方,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邮箱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水资源:
城市是生产、消费和居民较为集中地地方,其生产和生活用水较多,这就需要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能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能抑制地下水过度开采,防止地面沉降。
30.简述城市内部地域有关理论,并画出其中一个模型(画扇形) (1)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
该模型分5个同心圆带:Ⅰ—中心商务区;Ⅱ—过渡地带;Ⅲ—工人住宅区;Ⅳ—优良住宅区;Ⅴ—通勤地带。 (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霍伊特(Homer Hoyt)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太不现实,他于 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 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3)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基于伯吉斯、霍伊特等的城市内部结构模式均为单中心,而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现等等,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多核心模式。
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
扇形模式图
31.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 32.简述逆城市化的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定义: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