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题库正式版

人文地理学题库

选择题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 )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 )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第一次使用“地理学”一词,并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是( )。 A、荷马B、斯特拉波 C、埃拉托色尼 D、洪堡 5、第一次使用“地理学”一词,并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是()。 A、荷马B、斯特拉波C、埃拉脱色尼D、洪堡 6、张文奎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定义是( )。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B、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C、地球表层人文现象的时空规律的科学

D、研究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 7、吴传钧认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B、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C、研究地球表层人文现象的时空规律的科学 D、人类活动地域系统

8、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9、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是( )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11、《孤立国》的作者是()

A、韦伯B、杜能C、廖什D、克里斯泰勒 12、以舟为宅聚居而成的村落,叫()

A、渔村B、水村C、散村D、以上答案都对

13、以文化教育或科研单位为中心所形成的村落,叫() A、文化村B、旅游村C、电视村D、现代村落

14、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以( )为主的固定居民点。 A、农业B、工业C、交通运输业D、商业 15、扇形理论的提出者是( )

A、伯吉斯B、霍伊特C、哈里斯D、乌尔曼 16、正确的城市感知要素是( )

A、路,界B、路,界,节点C、区,路标D、路,区 17、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是( )

A、集聚力与离散力B、工业的发展C、农业的发展D、第三产业的发展 18、城市地域结构是指:( ) A、城市各种职能活动在城市内的组合 B、城市各种职能活动在城市内的空间组合 C、城市各种活动的组合

D、城市各种活动在城市内的空间组合 19、表明城市景观的指标是:( )

A、建筑高度,城市的格局,城市与环境的协调 B、著名建筑,城市的格局,城市与环境的协调 C、建筑高度,著名建筑,城市的格局

D、建筑高度,著名建筑,城市的格局,城市与环境的协调 20、一般认为,( )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2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

A、汉一藏语系 B、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 D、科依桑语系 22、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的方法是( )分类法。 A、谱系 B、类型 C、结构 D、形态

23、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都属于( )语系。 A、闪—含语系 B、汉—藏语系

C、尼日利亚—刚果语系 D、印欧语系

24、托马斯.库克组织的从莱斯特—拉夫巴勒的旅游时间是( ) A、1842年7月5日 B、1841年7月5日 C、1841年7月4日 D、1840年7月5日

25、下列几种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是( ) A、故宫B、黄山C、尼亚加拉大瀑布D、桂林山水 26、下列几种旅游资源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是( ) A、日内瓦湖B、布达拉宫C、东京银座D、大观园 27、目前,下列事物中不属于旅游资源的是( ) A、阿尔卑斯山B、嵩山C、太空宇宙世界D、长江三峡

28、欧洲园林具有几何美的特点,而中国园林具有自然美的特点,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 )

A、综合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特殊性 29、旅游决策原则是( )

A花钱最少B最大效益化原则C时间最少D游览景点最多 30、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分类,旅游资源可以分为( ) A、可观赏型旅游资源和运动型旅游资源 B、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和资源基础型资源 C、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D、可再生旅游资源和不可再生旅游资源 31、关于旅游目的的正确说法是( )

A、为了消费B、寻求审美和愉悦C、打发时间D、锻炼身体 32、古代旅游的特点是( )

A、旅游和旅行随生产力的发展向多样化发展,商业旅行占据主导地位。 B、消遣性的旅行和旅游的参加者多为帝王、官僚、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及附属阶层人士。

C、旅游和旅行的条件很差,人们也缺乏主动旅游的意识。

D、商业旅行占据主导地位。 33、近代旅游的特点是( )

A、真正参加旅游的人还局限于少部分人,缺乏广泛的群众性 B、交通工具的进步产生了新的旅行方式 C、旅游胜地没有得到迅速开发和发展 D、交通工具落后

34、水平形状属于狭长型的国家是( ) A、中国B、德国C、波兰 D、智利 35、水平形状属于延伸型的国家是( ) A、挪威B、泰国C、印度尼西亚D、英国 36、孤立于它国之内的领土称为( ) A、桥头堡B、突起C、飞地D、内地

37、在水平形状上,意大利和梵帝冈分别属于( ) A、穿孔型B、零散型C、狭长型 D、紧实型 38、内水的含义是:( ) A、国家领土上的河流、湖泊等水域 B、基线外侧的领海

C、位于实际海岸线和领海基线之间的海湾、峡湾的内海水域 D、专属经济区

39、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 )结构。 A、政治要求 B、政治社会 C、政治地理 D、政治实力

40、国力方程PP=(C+E+M)·(S+W)是由( )提出来的。 A、科恩 B、摩根索 C、克莱因 D、麦金德 41、人文地理学一地球表面人类多种( )活动为研究对象。 A.自然现象 B.心理行为 C.社会经济 D.环境生态

42、具有人文地理性质的著作《货殖列传》是由( )撰写的。 A.班固 B.司马迁 C.王充 D.荀况 43、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 )。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44、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生物适应,另一方面是( )适应。

A.生理 B.心理 C.生态 D.文化 45、以下属于人口迁移空间形势之一的是( )

A.地区迁移 B.国际人口迁移 C.短距离迁移 D.长距离迁移 46、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的是英国学者( )。 A.布莱克 B.诺斯坦 C.寇尔 D.兰迪 47、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48、( )技术是20世纪后期影响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技术。 A.机械 B.化工 C.纺织 D.微电子

49、种族的划分不是对人群社会、文化性质的划分,而是对人类( )的一种划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的。 A.形态 B.生理 C.体质 D.心理 50、以下属于民族特征之一的是( )

A.共同的历史 B.共同的心理 C.共同的行为 D.共同的心理素质 51、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 )分类法。 A.谱系 B.类型 C.结构 D.形态

52、世界三大宗教除佛教、基督教之外,还有( )。 A.犹太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神道教

53、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为成自然地理学和( )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54、地理物象是( )衰减的规律性。 A.方向 B.速度 C.规模 D距离

55、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 )结构。 A.政治要求 B.政治社会 C.政治地理 D.政治实力

56、英规注明地理学家( )提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心脏地带”学说。 A.马汉 B.麦金德 C.豪斯霍弗尔 D.斯皮克曼

57、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 )提出的。 A.巴罗斯 B.罗世培 C.索尔 D.惠特尓西 58、以下属于文化区三种类型之一的是( )。

A.民族文化区 B.中心文化区 C.功能文化区 D.周边文化区

59、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也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 )。 A.政治地理 B.行为地理 C.旅游地理 D.经济地理 60、关于种族的起源主要有多源论与( )之说。 A.一源论 B.二源论 C.三源论 D.四源论

61、人文地理学只研究( )的空间分布,以及他的形式过程,发现规律和演变趋势。

A.自然现象 B.人文现象 C.社会现象 D.政治现象 62、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和亨丁顿被认为是美国( )论的代表。 A.环境决定论 B.或然论 C.二元论 D.生态论 63、中国的游记类著作以明末的( )最为著名。 A. B.大唐西域记 C.佛国记 D.徐霞客游记 64、( )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A.冯·洪堡 B.白兰士 C.李特尔 D.白吕纳

65、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关。其中之一是( )。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理性主义 D.直觉主义

66、文化的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精神文化和( )文化。 A.社会 B.制度 C.政治 D.经济

67、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个人需求 B.宗教信仰 C.经济因素 D.地域因素

68、人口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这是处于( )阶段。 A.低位静止 B.高位静止 C.后期扩张 D.早期扩张 69、农业的起源论的宴享学说是由( )提出的。 A.博赛落雷 B.海量 C.索尔 D.巴罗斯 70.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大体有( )类。 A.三类 B.四类 C.五类 D.六类

71.最初的人种划分是以( )为主。 A.血型 B.毛发 C.肤色 D.眼色 72.共同的( )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A.风俗 B.语言 C.文字 D.习惯

73.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多属于( )语系。 A.闪——含语系 B.汉——藏语系 C.尼日利亚——刚果语系 D.印欧语系

74.宗教即是( )的重要组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A.逻辑思维 B.形象思维 C.社会形态 D.意思形态 75.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 )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 A.安拉 B.逊尼 C.默罕默德 D.什叶 76.有关性别比的正确说法是( )。 A.一男性人口为100,相对应的女性人口数 B.男性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C.以女性人口为100,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D.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77.人类的外在行为是以( )为基础的。

A.地理环境 B.地理物像 C.地理过程 D.地理形态 78.以下属于政治地理过程的是( )

A.政治扩散 B.政治斗争 C.政治形势 D.政治环境 79.国力方程P=(C+E+M)·(S+M)是由( )提出来的。 A.科恩 B.摩根索 C.克莱因 D.麦金德 80.人地关系是指人与( )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A.社会环境 B.自然生态 C.经济环境 D.地理环境 81.属于区域性政治集团的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联合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欧盟 82.从生物学观点出发,根据肤色讲人种分为( )。 A.黄种人、白种人、棕种人 B.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C.黄种人、棕种人、黑种人 D.棕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83.我国方言最复杂的是( )。

A.江西省 B.广东省 C.云南省 D.福建省 84.影响语言扩散的因素主要有( )。

A.地理集团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 B.地理集团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 C.行政区划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 D.地理集团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 85.佛教创始人为( )。

A.默罕默德 B.乔达摩·悉达多 C.耶稣 D.摩西 86.关于黑种人的正确说法是( )。

A.波浪发 B.直发 C.鼻腔狭窄 D.鼻腔宽大

87.我国福建客家人的传统民居和北方的传统民居的正确说法是( )。 A.吊脚楼 B.土楼 C.仙人柱 D.四合院 88.“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是指( )。

A.华北民俗 B.西北民俗 C.东北民俗 D.内蒙古自治区 89.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是( )

A.满语 B.藏语 C.蒙古语 D.希伯来亚语 90.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 )。 A.地形与行政区划 B.地理因素与行政区划 C.人口迁移与经济 D.人口数量与经济 填空题

1.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________的适应,包括对区域经济的分析;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即指居住在区域的人群适应。

答案:自然环境 人群和地理区域

2.及时_________地区定期进行_________的场所。 答案:乡村 商品交易

3.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弗洛依德型、______________和维布雷宁型。 答案:马歇尔型 巴甫洛夫型

4.国界类型分为________国界,_________国界和综合国界。 答案:自然 人为

5.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_来实现的。 答案:气候 雨量

6.城市内部的地域模型中同心圆理论中的五个圈层由里向外分别是:中心商务区、_________、___________优良住宅区和通勤地带。 答案:过渡地带 工人住宅区

7.和谐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目睹地球面临的_________而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它一方面要求人类活动更能__________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更能充分合理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________。 答案:环境问题、顺应、优化调控

8.500年以来,世界政治地理格局表现出以下二个规律性特征:以_________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是全球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___________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

答案:实力、国家利益、国际关系核心行为

9.人口在国家内部的空间移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答案:地区迁移、城乡间、城市内

10.佛教的向外传播中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及日本朝鲜的属于___________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的属于__________佛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的属于______________佛教。 答案: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

11.影响宗教传播的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移民、传 、领土竞争

12.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独立、冲突、共生

13.世界古文明中心有5个:东亚__________流域的中国、北非_________流域的埃及、南亚__________流域的印度、西亚_________流域的巴比伦,美洲的印第安古文明中心。

答案:黄河、尼罗河、印度河、两河

14.可口可乐解放前传入中国属于________扩散,首先在中国的上流社会流行,改革开放以后可口可乐开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属于________扩散。特别是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并且一传十,十传百属于__________扩散。我国的一些商人根据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学习其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加入了自己新的配方创造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属于________扩散。 答案:迁移、等级、传染(接触)、刺激

15.民族的共同特征包括共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答案:语言、地域、经济活动、心理素质

16.城市化是一个___________人口转化为____________人口、___________地域转化为__________地域、农业活动转化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答案:农业、非农业、农村、城市

17.我国汉语可分为七大方言分别为北方方言、___________、湘方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闽方言。 答案: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

18.印欧语系最重要的四个语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日耳曼、罗曼、斯拉夫、印欧--伊朗

19.文化的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里的表现形式,其内涵的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发源于中国的宗教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3.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4.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_指向、__________指向和_______指向。 25.国内人口迁移形式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语言的本质特征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

27.民族宗教主要有______________,世界三大宗教是_________________。 28.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国家领土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文化区答题可分出三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人文地理学具有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___性。 名词解释

1. 地理大发现:是指在十五~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2. 现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

3.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4. 物质文化: 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它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5.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6.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

7. 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如语言)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如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8. 乡土文化区:指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包括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等。

9. 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非自然状态下形成。

10. 文化整合:是指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或者说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11. 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12. 文化史层:利用对过去文化景观留下的遗迹来探索某地文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

13. 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14. 区位论:主要探讨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及一般规律,寻找工业、农业、商业经济活动的最佳地点,研究经济活动布局在什么地方最好的理念。 15.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的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指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16. 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17.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8.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扶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9. 适度人口: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 是人口容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0.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形、鼻型、血型)的人群。

21.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

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22.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23. 民俗: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24. 隔坨: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民族邻里或隔坨。 25.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26. 农业:是人们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27. 工业:是人们利用农产品以及直接向自然界索取矿产、水资源、空气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制造获得工业品的过程,工业为一、二、三产业提供能源、原材料和生产资料和几乎全部的生活资料。

28. 第四产业: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的产业。

29.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30.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地理学家)。

31.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

32. 城市景观:城市总体景观,指其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景色、特色。 33. 城市感知:是指城市景观给人的印象。从城市景观来说,感知对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路、界 、节点 、区。

34. 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构成的有秩序的城市集合。

35.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36. 语言景观:能从语言上直接体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或历史发展状况的景观

称为语言景观。

37. 宗教:是一种为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38.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39. 旅游业: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

40.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 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 的的人工创造物。

41. 政治地理结构:又称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它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战略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

42.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有具体政治组织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成为政治地理单元。

43. 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欧盟、东盟等。

44. 国家:一个具有保持内不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45. 国家主权:是指国家为保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不受侵犯,以及为实施有效统治而采取任何措施的权力。

46. 边界:是指国家主权所及的界限。或者说,国与国之间的界线被称为边界。在地图上表现为一条线。

47. 边疆:是指临近国界线的一定范围的区域。在地图上表现为一个带状区域。 48. 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和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政治地域结构。

49. 心理图谱:指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

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简答题

1. 以我国三个地区的居民建筑为例,说明环境怎样影响人们生活方式? 傣族竹楼: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陕西窑洞:因为高原上的黄土粘、硬,不易塌陷。窑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里凿土挖洞,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苗族吊脚楼:因炎热潮湿、多雨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2. 举例说明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A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如:世界古文明园地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古中国,古巴比伦 B 环境条件能够对文化的影响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如:亚非草原上出现古埃及文明和姑苏美尔文明。

C 环境条件的差异对生产发展方向和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如:沿海商业文明下的开放、冒险与创新。

D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如城市的建立。 3. 举例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的区别。

形式文化区特征:(1)具有文化特征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核心特征)。

(2)在同一形式文化区内,文化特征具有大致的均质性,但非等质,中心区和边缘区文化特征的性质有一定的差异。

(3)两种形式文化区的交汇地带为文化的过渡带和共存带。

(4)形式文化区,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例如:挪威与瑞典之间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山地不利于往来,反而各自山边下的居民交流密切,所以造成山地两边各不相同。

功能文化区特征:(1)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协调和指导作用。功能中心位置明确,但不一定在分布区的几何中心。(2)界限确切性。如各国首都例如中国北京 4. 举例说明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的不同。 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传播的主体 不同人在不同空间的传同一人在 差异 播 异地的传播 具体扩散形式 ①传染扩散(人传人) 人口迁移 ②等级扩散(上下层互 (移民) 传) ③刺激扩散(传播实质的思想) 扩散距离 近、短 远、长 是否跨越不同文化区 传播速度 结果 基本不跨越 慢 扩大原有文化区 的分布范围 美国呼啦圈热 跨越 快 异地形成新文化区 例子 可口可热传入中国 5. 举出几个例子,并判断它是什么扩散,为什么? (1)可口可乐解放前传入中国;迁移扩散

(2)首先在中国的上层社会流行,改革开放后可口可乐开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等级扩散

(3)特别是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并且一传十,十传百。接触扩散 6.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 3)收集、整理资料

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5)分析研究 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7. 简述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法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8. 简述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9. 简述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人口 分布极不平衡2)(1)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度指向:趋向暖湿地区;近海岸的指向 :趋向岸边;平原指向:趋向低平地区(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这些地区是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四类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干旱(沙漠)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海拔5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

10. 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密度大,但分布不均匀。 1)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11.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A 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 B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 C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 D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

E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从穷国到富国;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到欧美国家 12. 国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A.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的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

B.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是逐步升级的 C.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D.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

E.短距离的迁移 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F.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

G.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动机以经济为主 13. 简述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 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主要有:

1))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钱 2)政治因素:如驱逐出境,流亡国外 3)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

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 5)生态环境的变化

此外,接受良好的教育方式,逃避种簇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都可能成为国内迁移的因素 14. 简述人口迁移的影响

1)有利于各族人民在文化和经济上交流,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世界民族。

2)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3)有利于人种基因交流,为新的民族形成提供可能

4)地区劳动力平衡,例如:可以湘军,川军南下,补充劳动力不足 15. 世界地理人种主要分成几个类型

1)亚洲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5) 印度地理人种 6)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此外还有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16. 简述种族主义的主要表现 1)白种人对有色人种的普遍歧视 2)长达三百年的奴隶贸易

3)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多达600~700万人的大屠杀 4)日本人对东亚各民族的歧视

5)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的种族主义 17. 简述民族的特征

1)共同语言 2)共同地域 3)共同经济生活 4)共同心理素质:纽带、最稳定的民族特征。 18. 简述民族和种族的区别和联系

民族:1)性质:社会现象;2)区分标准: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

种族:1)性质:生理和自然现象2)区分标准:头发、肤色、体形等生理遗传特征来区分

联系: 在同一种族里可以包含不同民族;一个民族里面可以包含不同种族

19. 简述民俗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民俗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1)集体性与模式性2)传承性和播布性3)稳定性和变异性 4)民族性与地方性5)原始性与神秘性 20. 简述民俗的类型并举例

1)物质民俗: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交通运输民俗; 2)社会民俗:节日民俗、岁时民俗;

3)礼仪民俗: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 4)精神民俗:巫术及其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民间禁忌;

5)口承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传承(神话、故事、歌谣、叙事诗、言语等)、民间艺术传承等。

21. 简述在文化景观上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族与环境关系的物质俗

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1)民居:(1)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体现地域特色(2)建筑布局:单元结构:一栋房舍;组合式:有不同大小、式样、功能的房屋以一定的目的集合在一起(3)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受气候的影响大

2)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1)主食:南人食米北人食面(2)副食:与环境条件紧密相连 3)服饰民俗

22. 简述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

我国现有56个民族,分布呈以汉族(占总人口92%)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23. 简述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1)种植园农业:分布于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东南亚、中美、非洲

2)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东北也有分布

3)牲畜育肥农业:分布于美国五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经地中海沿岸与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向东延伸的地区)、巴西东南部地区 4)乳品业:是指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类加工制品的农业

分布于北美(五大湖及圣劳伦斯河南岸地区),欧洲(瑞士、从法国往东的大西洋沿海与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大洋洲(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其他地区的大城市郊区

5)市场园艺农业是指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基地化发展

蔬菜基地:分布于中国山东、四川、广东、海南等地;美国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等地

水果基地:分布于美国柑橘、新西兰猕猴桃 花卉基地:分布于荷兰、中国云南

6)大牧场:规模很大,放牧的牲畜达到成千上万头;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放牧,而是由牧主雇佣一些牧工放牧;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而是将牲畜全部投向市场

牛分布于:美国、阿根廷

牛、羊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非 羊分布于:新西兰

24. 简述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地区 2)水稻农业:分布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也分布与暖温带和温带 3)地中海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西岸

4)游牧业: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及其干旱的草原和荒原地区 25. 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部门并举例

纺织业;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托马斯·纽科发明了蒸汽机。 钢铁工业;亚伯拉罕·达比用焦炭炼铁 运输业;铁路的出现 化学业;硫酸的使用

26. 简述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2)资源条件3)能源条件4)市场条件5)劳动力条件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27. 简述不同区位条件下发展不同工业部门主要类型并举例 1)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2)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3)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电解铜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5)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器 28.简述乡村聚落的类型及空间特征? a、一般类型的乡村

(1)密集型农村聚落;特点: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 (2)分散型农村聚落;特点:规模小,呈点状,松散布局。

(3)半聚集型农村聚落;特点:规模较小,住宅彼此排列保持一定的距离。 b、活动性村落 特点:村落没有固定的地点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或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居住地。一般出现在牧民或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 c、特殊类型

(1)美国单户型,特点:多分布于美国中西部和大草原地区,是一种分散的聚落景观。

(2)集体农场型,特点:街道整齐,村落的形成是按规划所建。

(3)经营性农场;特点:是一种与集体农场相类似的乡村式经营性农场。与集体农场不同的是,该类聚落生活服务设施较差。 29.简述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和山区也有城市分布,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

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城市基本处于平坦、开阔、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否则将制约城市的发展。 气候:

大城市多位于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带地区,大多数的城市分布的地方,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邮箱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水资源:

城市是生产、消费和居民较为集中地地方,其生产和生活用水较多,这就需要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能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能抑制地下水过度开采,防止地面沉降。

30.简述城市内部地域有关理论,并画出其中一个模型(画扇形) (1)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

该模型分5个同心圆带:Ⅰ—中心商务区;Ⅱ—过渡地带;Ⅲ—工人住宅区;Ⅳ—优良住宅区;Ⅴ—通勤地带。 (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霍伊特(Homer Hoyt)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太不现实,他于 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 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3)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基于伯吉斯、霍伊特等的城市内部结构模式均为单中心,而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现等等,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多核心模式。

1.中心商业区;2.批发和轻工业区;3.低收入居住带;4.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

扇形模式图

31.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 32.简述逆城市化的特征及其产生原因? 定义: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

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 形成原因

(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

(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 (3)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 33.简述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并举例。 (一)从防卫的角度出发选择区位

主要考虑利用自然障区保护城市居民的安全,因而多选择以下区位:1、利用河流;2、利用海洋;3、利用高地和隘口。如:重庆市、武汉市 (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从交通的角度选择区位)

1、滨临水运通道,便于交通运输。2、选择陆上运网,沟通周围腹地。3、沿海修筑城镇,方便对外联系。如上海、杭州;巴黎、伦敦;东京、首尔。 (三)从生产的角度选择区位

早期的城市选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近代以来的城市选择工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

34.简述城市景观的特征,并举例。 1、建筑物的高度;如美国的帝国大厦

2、著名建筑物或标志性建筑物。如伦敦的塔桥,巴黎铁塔 3、城市的格局。如:紫禁城

4、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如杭州的西湖 35.简述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

1、集聚力(向心力):使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力(早、中期城市多为聚集力起主要作用);它主要取决于两种优势:一是交通优势;二是社会优势。

2、离散力(离心力):使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市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力(逆城市化即为离心力);离散力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经济优势退化;生活优势退化 。

3、摩擦力: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36.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开始形成; 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37.简述语言扩散的结果

(一)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二)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三)新来移民所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四)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五)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六)多语言国家的出现。

38.简述我国北方方言的起源、分布。

起源:黄河中下游,随着统治集团政治管辖范围的不断扩大而扩展。

分布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一带;湖北(东南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 39.简述我国吴方言的形成、分布、发展。

起源:周朝前后由中原移民带来,后与吴、越文化相融合后形成。

地理分布:长江三角洲及浙江大部分,北以长江南岸的丹阳和北岸的靖江为界,南以温州、金华、衢州三区为界,苏州话为吴方言的代表。 40.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约定俗成,由社会决定; (二)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价值所在,不可取代; (三)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信息载体、思维工具; (四)语言是符号系统。 41.简述语言的传播特性

①外延性和连续性②距离衰减性③层序性和阶层性 ④复合性⑤竞争性合同化性⑥演化性

42.简述汉语发展的南北差异 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方言相对分散。南方方言虽然由于地理或政治原因相对隔离、变异,但却与北方在政治上是统一的国家,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所以语言上没有分化成独立语种。北方尽管受到少数民族的入侵,但由于汉族的人数众多,文化基础深厚,并未在语言上发生根本变化,并且随着民族的杂、混合二不断扩大分布区,提高在各民族中及汉语各方言中的共同地位。地域的辽阔是北方方言分化为次方言,但相互之间差别较小,维持了较高的互通性。 43.写出你所知道的民族宗教有哪些?

犹太教:摩西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信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

分布:目前全世界犹太教信徒约1500万人,美洲主要分布在美国,约600万人;亚洲主要居住在以色列,300万人左右;欧洲犹太人约400万,多数居住在俄罗斯。

节日:安息日、逾越节、赎罪日;禁忌:严禁吃血、吃猪肉、无鳞的鱼类、地面爬行动物等

道教: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多神宗教,起源于东汉末年,在南北朝时盛行起来。信奉:三清、 三天君、五老君、四御等众神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

印度教(印度的婆罗门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是民族宗教中人数最多的宗教。主要流派:毗湿奴教、湿婆教、性力教。

信奉:印度教认为,神无处不在,可以随时随地而变化;其中三大主神为梵天、毗湿奴、湿婆。 节日:湿婆节、好利节等。 分布:主要分布于印度以及周边国家 44.影响宗教的传播因素。 (一)移民:

当某种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必然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新的地方。 (二)传抪 1.交流和传教

儒教在东亚国家的传播;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婚姻;通过宗教统治者的威望加

大传播速度

2.有组织的传教。 (三)领土竞争

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

(四)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 45.简述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 (一)神权政治

在神权政治中,宗教组织是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 (二)政府与宗教

宗教组织给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的工具,反过来又受到政府的保护。 (三)民族与宗教

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式很复杂的,常常影响着一个民族在政治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 46.简述至少三种宗教景观。 一、基督教堂 教堂:神的住所

圣坛:举行重要宗教仪式的场所 特点:高大、豪华

建筑风格: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 二、伊斯兰清真寺

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主要是清真寺。与天主教不同,清真寺不是圣所,而是为教做礼拜的地方。

特点:巍峨高大、装饰华丽

建筑类型:半圆形穹隆顶、尖圆穹窿顶、上有小亭子-宣礼楼 三、佛教寺庙

佛教的建筑主要是寺庙、石窟和塔林等,对世界各地的建筑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47.简述伊斯兰教的教派及其特征。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什叶派和逊尼派。

逊尼派注重实用性和世俗知识;信奉家庭和社会集体的力量,比较保守,教徒遍布欧亚非大陆。

什叶派强调理性主义和超自然的力量,思想较激进和冲动,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 48.简述宗教的分布区。

佛教: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中亚、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

基督教:天主教主要分布于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波兰、美国、拉丁美洲。中国有爱国天主教会;东正教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俄罗斯、东欧;新教主要分布于德国、瑞士、北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

伊斯兰教:逊尼派主要分布于欧亚非大陆;什叶派主要分布在伊朗。 49.什么是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特点:(1)空间特征:〈1〉广泛性;〈2〉区域性;〈3〉组合性;

(2)时间特征:〈1〉季节变化性;〈2〉时代性和变异性

(3)经济特征:〈1〉可替代性;〈2〉价值的不确定性;〈3〉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50.简述旅游地的文化要素。(举两个例子)(也可自行举例)

泰山,物质要素:山地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的地貌景观,旅游设施齐全。 文化行为要素:泰山封禅文化,泰山石刻文化,泰山民俗文化。 心理要素:崇尚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当地人们宽厚仁慈胸怀。

西湖,物质要素:丰富的湖泊资源,多样的建筑景观,旅游设施齐全。 文化行为要素:丰富的建筑文化,丰富的石刻文化 心理要素:市民宴饮、品茗成风。 51.简述旅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构成要素

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以及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

2、空间表现形式

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旅游通道 52.简述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积极作用:(1)促进经济发展;(2)实现收支平衡;(3)增加就业;(4)增加税收;(5)优化经济结构;

2、消极影响:(1)旅游的过渡超前开发;(2)引起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上升; 53.简述国家的基本特征。

①拥有确定的领土②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③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④拥有主权

54.简述什么是国家权力以及影响国家权力的要素。

国家权力: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要素:(一)领土空间(二)自然资源(三)人口规模(四)经济水平(五)军事力量(六)科学技术(七)国民士气(八)政府的质量 55.什么是行为空间以及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规律是什么?

行为空间:人活动的地域界限。可分为:直接行为空间:日常生活学习等所达到的行为空间。间接行为空间:通过媒体所了解的行为空间。

空间行为呈距离递减的规律性,空间距离越近,活动机会越多;空间距离越远,活动机会越少。然而不同的行为活动其具体的行为空间范围也各有特点。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能力限制因素、共轭限制因素、权威限制因素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①行为特征②商业环境③居住环境④社会环境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普通的交际活动次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亲属之间的交往则受距离的限制较少。

(四)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①迁移的距离偏移②迁移的方向偏移。 56.什么是地理物象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影响因素:客观因素: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

主观因素:对区域的熟悉程度、情感、年龄、学历和经历 其他因素:刺激因素 分析题(观点自行补充)

1.从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出发,谈谈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中国地形:(1)地形多种多样;(2)山区面积广大;(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气候:气候复杂多样,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 人口分布: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2.你认为是否应该取消黄金周,请用人口迁移来阐述你的观点。(自行选择及补充)

同意,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迁移的影响:1、有利于各族人民在文化和经济上交流,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世界民族。2、促进地区经济发展。3、有利于人种基因交流,为新的民族形成提供可能4、地区劳动力平衡,例如:可以湘军,川军南下,补充劳动力不足。

或(同意,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或(同意,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或(不同意,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3.何谓种族,试分析种族主义的错误及其危害。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形、鼻型、血型)的人群。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相对的意义 。 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 错误及其危害:要以人类外在的生理特殊性状来说明有的种族比背的种族优越或

高级的论点,或试图以这种纯表现型生理特点差异来作为世界存在着的文化差异的根据和理论都是极端错误的。科学已经证明,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某种族比其他同时代的种族更优越,在治理上也没有什么差异而种族主义者却忽视这种科学事实,他们以再去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利统治其他人中,这是十分荒诞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会对人类的发展与繁荣构成威胁并造成极大的灾害。如:德国纳粹残杀犹太人,美国种族歧视。

4.论述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特征,并举例。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刀耕火种)基本特征: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 例如:①现在只在热带地区保留原始农业②南美洲亚马逊地区(印第安人)③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④亚洲的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热带雨林区

传统农业,基本特征:①是一种生计农业:自给自足②土地可以连续耕种③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④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绝对比重⑤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例如: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由于人口增长较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开始由休闲轮种制向连年种植制发展,甚至一年种两次;秦汉时期,铁器、耕牛和灌溉等技术得到推广,北方旱作农业得到很大发展;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欧洲中世纪的农业,在中世纪时,欧洲农业在较长时期内都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欧洲是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模式 现代农业,基本特征:采用机器进行生产,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例如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品农业。 例如:谷物农业,面向市场专业生产谷物;生产的谷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 大型农业机械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相同农场可共用农业机械和操作人员,从而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东北也有分布。

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的谷物为饲料,以饲养的牲畜为最终产品投放市场;牲畜育肥农场种植的主要是玉米与大豆,用以提高畜类的营养价值与产肉率,其中秸秆可作为青饲料满足育肥需要;用来育肥的小牛、小猪多来自专门培育与繁殖优良品种的农场;饲养方法科学,注重饲料配方,以缩短育肥时间;美国五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经地中海沿岸与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向东延伸的地区)、巴西东南部地区 5.什么是文化景观,举例说明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文化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与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主要的宗教建筑物有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清真寺、佛教寺庙等。基督教的“复活节”和“圣诞节”、佛教的“佛诞日”和“座恣日”、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和“麦加朝觐”。

6.什么是人地关系论,详细阐述人地关系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

人地关系论是有关人类和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主要观点有: (1)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可能论:或然论,重视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3)适应论:人群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产生各种适应。 (4)生态论: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5)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6)文化决定论: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

(7)和谐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发展。

7.空心村是目前社会关注的农村问题之一,请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文化差异来谈谈你的看法。

空心村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村掀起了盖新房热。于是,批少占多、批新不交旧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有些村庄急速向外扩张,村庄内形成了“空心”。 看法: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乡村文化在消失两方面。

8.城中村是目前社会关注的农村问题之一,请从城市化角度出发谈谈你的看法。 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

看法:“城中村”由于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内建设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社会治安复杂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因而,对“城中村”进行改革已是必不可免。“城中村”改制是农村城市化特别是“城中村”城市化的必经之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事所趋,势在必行。 9.结合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发展、教派及其分布,分析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佛教

起源与发展:起源于古印度,发展约为四个阶段:创教与传承教说、部派佛教、大乘佛教、13世纪在印度消失19世纪复兴。

教派及分布:公元最初两个世纪,佛教出现大乘、小乘两大教派,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乘佛教坚信释迦牟尼的遗教,注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提倡自我超渡(超脱人生苦难),主要流行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大乘佛教发展和修正了释迦牟尼的说教,尊奉如来佛为最高神,同时造出许多偶像加以崇拜;它还认为人们不仅可以自我超渡,而且可以兼渡他人,“普渡众生”。大乘佛教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中亚、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 (2)基督教

起源与发展: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教派逐渐成为教皇制,1054年东正教(正教)与天主教(公教)分裂,16世纪宗教改革分出新教. 教派及分布

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崇拜圣父、圣子、圣灵,也崇拜圣母玛丽娅。严格的等级制度:教皇—红衣主教—区主教—都主教—神父—信徒。教皇由枢机团选举产生任职终身,是使徒之长,是彼得的继承人。是基督世间的代表,是教会最高管理者,“在伦理和信仰上永无谬误”教皇在梵蒂冈自成一国。神职人员(神父、修女)不准结婚;苦修制度。教会代表基督,沟通神人,有赦罪权。

分布: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波兰、美国、拉丁美洲。中国有爱国天主教会。

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自认正统,使 用与天主教不同历法,主教以下神职人员可以结婚。崇拜圣母玛丽娅,注重人的善行,不十分强调赎罪,东罗马帝国国教,16世纪俄罗斯脱离君士坦丁堡,自称第五牧首区,定为俄罗斯国教,18世纪后东欧国家也相继独立。

分布:希腊、塞浦路斯、俄罗斯、东欧(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原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等。) 新教: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的总称。起源于马丁·路德(1483-1546)的宗教改革。新教否认罗马教皇的地位,认为信徒与上帝之间无需神父中介,不承认“特许状”和“赎罪符”,反对“圣餐变体论”,不崇拜圣母玛丽亚、反对生物迷信,赎罪取决于信仰,主张用本国语言读圣经,不主张苦修,神职人员可以结婚,适应各国行政、宗教独立的潮流。

分布:德国、瑞士、北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 (3)伊斯兰教

起源与发展: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建

教派于分布:主要分为什叶派和逊尼派。逊尼派注重实用性和世俗知识;信奉家庭和社会集体的力量,比较保守,教徒遍布欧亚非大陆。什叶派强调理性主义和超自然的力量,思想较激进和冲动,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

10.分析中国当代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背景以及21世界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经济安全战略构想。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研究一个变化中的国际环境下地理学于国家外交政策之间关系的学科,是一种说明和解释政治现象与地理因素、人类政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1世纪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经济安全战略构想

1)立足亚太,稳定周边,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建立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区域战略平衡中,发挥一个大国作用,以维系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经济发展。

2)继续大力推进世界格局多极化,构建地缘安全的国际环境。

3)进一步推进沿海地区的开放与开发,加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安全的周边环境。

4)构建合理的国内区域经济格局,增强国际地缘安全的国内保障 5)纵深推进科教兴国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11.人类为什么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 (一)对资源的压力 (二)引起的环境问题

(三)引起的社会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

2)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3) 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4) 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5) 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12.在概述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的基础上,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人文地理学时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科学的特点。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一)现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理论和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人地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

2、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行为革命、遥感技术的应用。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二)现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人文地理衰落,经济地理一枝独秀(1949-1979) 2、人文地理复兴(1980-1990)

3、人文地理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1990年以来)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