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题研究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单 位:岐山县凤鸣镇杏园逸夫小学 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9月——2013年8月 课题研究人员:刘博利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1.9──2012.1)

一、研究背景和调查问卷分析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 完全没1~3分3~5分5~10分10~15分15~20分20分钟以有 0 钟 1 钟 2 钟 4 钟 4 钟 1 上 1 表2: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 1次没有 1次 20人 7人 2次 6人 3次 4人 4次 5人 5次 2人 5次以上 1人 表3: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 朗读生疏 78人 能正确地朗读 220人 流利地朗读 210人 有感情朗读 135人 不难看出:

(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表1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2)朗读涉及面过窄。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从表2中清楚地看

出近一半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竟然没有一次朗读的机会,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

(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从表3中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62.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38.6%。

看来,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正确?是: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流利?是: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节奏感好。?有感情?是: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掌握一定的朗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