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核酸结构:
一级结构:基本单位,书写方式,基因、基因组DNA ,真(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C值; DNA二级结构:碱基配对原则,DNA双螺旋结构、维持力、种类;DNA三级结构:超螺旋,连环数L、扭转数T、超螺旋数W,L=T+W;核小体; RNA高级结构:mRNA,tRNA,rRNA。
5、核酸性质:水解,酸、碱、酶(核酸外切酶,牛脾磷酸二酯酶、蛇毒磷酸二酯酶;内切酶,牛胰核糖核酸酶3-Py、核糖核酸酶T1 3-G、核糖核酸酶T2 3-A;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6、核酸的紫外吸收及定量分析:
最大紫外吸收接近260nm,可进行定量分析:纯核酸,dsDNA,1OD=50ug/ml;ssDNA、ssRNA,1OD =40ug/ml;寡核苷酸, 1OD=20ug/ml。OD260/OD280可作为纯度指标:DNA1.8,RNA2.0;摩尔磷吸收。
7、核酸的变性及复性:变性,Tm[ Tm=69.3+0.41(%G+C) ]值及影响因素,增色效应,复性,Cot1/2,增色效应,分子杂交技术、DNA 与 DNA、RNA与RNA、DNA与RNA之间。 8、核酸研究技术:提取、分离,测序,PCR。 习题
一、判断题
1. 除单独含有RNA或DNA的病毒外,还存在同时含有RNA和DNA的病毒。 2. 人是最高等生物,其基因组的碱基对数目是生物界中最大的。 3. 真核生物mRNA两端都是2’ ,3’-邻位羟基。 4. 在DNA变性过程中总是G-C对丰富区先解链。 5. 真核细胞中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6. DNA双螺旋的两条链方向一定是相反的。
7. PCR是包括变性、复性和延伸三个步骤的循环反应。 8. Sanger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9. 双链DNA分子中GC含量越高,Tm值就越大()。 10. DNA双螺旋分子的变性定义为紫外吸收的增加()。
11. RNA因在核苷上比DNA多一个羟基而拥有多彩的二级结构()。 12. RNA由于比DNA多了一个羟基,因此就能自我催化发生降解()。 13. 限制性内切酶特指核酸碱基序列专一性水解酶()。 14. 核酸的变性不涉及共价键的断开。
15. 在细胞中tRNA,mRNA和rRNA各占一定的比例,占细胞 16. RNA总量最多的是mRNA。
17. 质粒是一种环形DNA,只在细菌中发现,而在酵母中却没有。
18. 若一核酸样品在某温度范围内,对260nm的光吸收增加30%左右,则这个核酸是
双螺旋结构。
19. 溶液的pH值与核酸的紫外吸收无关。 20. 溶液的pH与核酸的紫外吸收无关。
21. 所有核酸的复制都是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下进行。
22. 人是最高等生物,其基因组的碱基对数目(2.9*10#9)是动物界中最大的. 23. 真核生物mRNA的两端都有3'-羟基.
24. 核酸在pH3.5的缓冲液中电泳时,是从正极向负极运动的 25. 核酸降解成单核苷酸时,紫外吸收值下降
26. 有一核酸的两个制剂A和B。A的O.D260/O.D280=2,B的O.D260/O.D280=1,因
此可判定制剂A比制剂B纯。
27. 无论DNA或RUA,分子中G和C含量越高,其熔点(Tm)值越大。 28. RNA比DNA更容易结合溴乙锭。 29. DNA分子遇酸碱也会变性。
二、填空题
1. 细胞核内除了DNA外,还发现至少有二类小分子RNA,它们是核小分子RAN和
( )。
2. 核酸变性时,紫外吸收值增高,叫( )效应。
3. 限制性内切酶特异识别和切割DNA分子中的回文结构,形成的末端有粘性末端
和( )末端。
4. Northern杂交是用——鉴定——
5. 核酸的分子杂交技术是从( )发展而来的。(1分)
6. Tm值常用于DNA的碱基组成分析。在pH 7.0,0.165mol/L NaCl中,G+C%是等
于 ?
7. DNA上某段碱基顺序为5′-ACTAGTCAG-3′,转录后的mRNA上相应的碱基顺序
是 。
8. 在DNA的样品保存液中一般要加入1Mm EDTA,作用为( )和( )。 9. 核酸分子中含有( ),所以在波长( )nm处有强烈的吸收。 10. 染色质中的DNA主要是以与( )结合成复合体的形式存在,并形成串珠的( )
结构。
三、选择题
1. .包括中国在内,有很多国家科学家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目前为止的进
展情况是什么:
①仅完成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 ②仅测定了7、10和22号染色体的核苷酸序列; ③测定了人基因组3×109碱基的全序列,但只是一部“天书”,无法知道它的全部意义。 ④测定了人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了它们代表的遗传信息,已经了解大部分基因的功能。
2. poly d(A-T)的Tm值较poly d(G-C)为: ①高; ②低; ③相同。
3. RNA形成二级结构的碱基配对,除了A-U和G-C外,还有: ① A-C; ②A-G; ③G-U。 4. RNA用强碱水解,产生:
①2’-和5’-核苷酸混合物; ②2’-和3’-核苷酸混合物; ③3’-和5’-核苷酸混合物。
5. 细胞质中主要有三种RNA:tRNA、mRNA、rRNA,其相对含量是: ①tRNA> mRNA>rRNA;②tRNA>rRNA>mRNA;③rRNA>tRNA>mRNA。 6. 决定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
A、疏水相互作用 B、范德华力 C、离子键 D、氢键
7. 根据Watson-Crick模型,求每一微米DNA双螺旋含核苷酸的平均数是多少?
A、25400 B、2540 C、29411 D、2941
8. 某DNA分子的(A+T)含量为90%,其Tm值是多少?
A、93.2℃ B、69.34℃ C、106.2℃ D、89.1℃
9. SnRNA的功能是什么?
A、作为mRNA的前身物 B、促进DNA合成 C、催化RNA合成 D、促进mRNA成熟
10. 热变性DNA具有下列哪种特性?
A、核苷酸间的磷酸二脂键断裂 B、形成三股螺旋
C、260nm处的光吸收下降 D、G-C碱基对的含量直接影响Tm值
11. 直接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核酸有:
A、mRNA B、tRNA C、rRNA D、DNA
12. 影响Tm值的因素有:
A、DNA均一,则Tm值窄 B、DNA 中G-C含量高,则Tm值高
C、溶液离子强度高,则Tm值高 D、DNA中A-T含量高,则Tm值高
13. 高等生物细胞DNA存在于:
A、溶酶体 B、核糖体 C、核内染色质 D、线粒体
14. DNA双螺旋每旋转一周,沿轴上升的高度是多少?
A、5.4nm B、0.34nm C、3.4nm D、0.15nm
15. 下列关于双链DNA碱基含量关系,哪个是错误的?
A、A=T G=C B、A+T=G+C C、A+G=C+T D、A+C=G+T
16. DNA合成仪合成DNA片断时,用的原料是( )
4种dNTP; 4种NTP; 4种dNDP; 4种脱氧核苷的衍生物
17. 真核生物mRNA的帽子结构中,m7G与多核苷酸链通过三个磷酸基联接 的方式是
A.2'--5'; B.3'--5'; C.3'--3'; D.5'--5'. 18. 含有胸腺嘧啶的RNA种类是
A,rRNA; B,mRNA; C,tRNA; D,snRNA
19. 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即SangerDNA测序法)测定DNA序列,要除去DNA聚合
酶中的( )
A,核酸内切酶活性;B,5’到3’外切酶活性;C,3'到5'外切酶活性
四、问答题、
1. 请你尽可能多地列举RNA生物功能的种类
2. 凝胶电泳是生物化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请说明其原理和基本的试验步骤。如果有一个
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样品,内有染色体DNA、质粒DNA和RNA,请图示电泳的结果。 3. 说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 4. 描述染色质中的核小体结构。
5. 列举3种区别单链DNA和双链DNA的实验方法 6. 在pH7.0及0.165mol/L NaCl溶液条件下,测得某一DNA样品的Tm为94.3℃。求四种
碱基的的百分组成。 7. Tm 8. 粘性末端
五、 写出下列生物分子结构式
1. 半胱氨酸 2. 胸腺嘧啶 3. cAMP 4. G-6-P 5. ATP 6.Thr 7.D-核糖 8.腺嘌呤
9.谷胱甘肽 10.尼克酰胺 11.丙酮酸
七、抗生素和激素 (16,17 )
? ? ? ? ?
抗生素的概念、青霉素的抗菌机制 激素的类型、特点
激素的化学本质、合成与分泌和作用机制
常见激素的结构和功能(前列腺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第二信使学说
基本概念
激素 第二信使 G蛋白 级联放大 习题
一、判断题
1.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所有G蛋白偶联受体都具有七次跨膜的结构特征。 2. 雄性激素在肌体内可变为雌性激素。
3. 激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直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类调节代谢的微量有机物() 4. 甲状腺素能够提高BMR的机理是通过促进氧化磷酸化实现的()。 5. 卡那霉素作用在核糖体的特定部位。
6. 目前已知的G蛋白都是由α和βγ亚基组成的 7. 3ˊ,5ˊ-环腺苷酸是一切激素的第二信使。 8. 磷肌酰肌醇-4,5-二磷酸是第二信使。
9. 膜上有些七次跨膜受体在与配基结合时会形成二体。 10. 胰岛素元的降血糖活性是胰岛素的1/10左右() 11. 激素受体都具有酪氨酸受体结构域()
二、填空题
1. 四环素阻断原核生物多肽链合成的机制是 。
2. 激素按照它们作用的距离分为 、 、 三类。
3. 国际公认的五种植物激素是 、 、 、 和
4. 胰岛素最初合成的单链多肽称为( ),然后是胰岛素的前体,称为( )
三、选择题
1. 青霉素是一种:
①酸; ②碱; ③糖; ④肽。 2. 胰岛素对代谢的影响表现为:
①降低血糖,增高糖原合成速度,但也降低脂肪酸合成速度; ②降低血糖,增高脂肪酸合成速度,但也降低糖原合成速度; ③降低血糖,增高糖原合成速度,但也降低蛋白质合成速度; ④降低血糖,增高糖原、脂肪酸和蛋白质合成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