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自学考复习资料

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

1. 家庭环境:对人的创造性行为的产生和发挥影响较大,是开发创造力的摇篮。 2. 学校环境 3. 组织环境

1) 要有一种激励人们勇于创新的机制和组织气氛

2) 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 3) 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 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

5) 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情报、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信息沟通是组织管理工作的

基础,也是创造性行为产生的源泉。

6) 要有相对分权和弹性的组织结构:所谓弹性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组织结构的框架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的。

4. 社会环境

1) 允许人才自由流动

2) 全社会应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民主空气 3) 实行财税扶持政策

4) 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

5) 正确评价创新成果和进行奖励 6)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9

第五章 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事业生涯的概念:

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其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的设计和开发的概念:

所谓事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所谓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事业生涯应遵循的原则: 应遵循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应用)

1. 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 2. 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

3. 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 4. 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5. 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和开发计划

6. 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事业生涯的管理的概念:

是指组织和职工个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

1)职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

2)职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事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环境及改变环境,这是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关键。 3)职工必须学会与主管人员就事业生涯目标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 4)职工必须学会对事业目标进行调整的能力。 2.组织对职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1)鼓励和指导职工进行事业生涯设计和规划。

2)监督职工事业计划的执行,并及时向职工反馈信息。

3)在招聘和选择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现有职工的事业计划情况,也要考虑到新员工的职业期望和兴趣,更要考虑到组织的要求和所提供的事业发展途径。 4)人力资源的配置也要和事业设计和规划统一起来。 5)定期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是对员工事业计划的监控。 6)组织必须为员工提供广泛的培训和开发活动。

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 个人和组织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对事业生涯的管理。 2) 必须有高质量的信息管理工作

3) 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因为事业生涯发展道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0

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 受个人条件的影响 受到父母的影响

受到朋友、同辈群体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影响

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方法:

1.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

霍兰德认为,个人的个性类型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就定因素。它认为有六种基本的“个性定向”决定着人们从事职业的种类。

1) 现实操作型 2) 调查研究型

3) 社会型

4) 常规(传统)型 5) 管理型

6) 艺术型

2.另一名心理学家薛恩认为,事业生涯计划是一个持续发现的过程。你对自己了解的越多,那么你就越明显地拥有一个“职业锚”,即在职业选择时你所执着的一种价值观或关注焦点。薛恩认为有五种“职业锚”

1) 技术职业锚

2) 管理能力职业锚:分析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情绪自控能力。 3) 创造性职业锚 4) 安全感职业锚 5) 自治独立职业锚 2.对组织的了解和选择

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

纵向的: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等级职位的升降

横向的:就是组织内部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向核心的变动:就是由外围逐步向内圈方向变动。

整个生涯的阶段划分: 按个人生命周期划分:

1. 成长阶段 2.探索阶段 3.创立阶段 4.维持阶段 5.衰退阶段 按事业的先后划分:早起生涯、中期生涯、晚期生涯 P115

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应用) 1. 制定事业生涯计划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要有灵活性

2. 在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中,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

3. 为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还必须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会。 4. 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做好双向选择。 5. 夫妇双方两种生涯的结合(双事业生涯的配合)

11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群体的概念: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个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1. 安全需要 2. 地位需要 3. 自尊需要 4. 情感需要 5. 权力需要 6. 实现目标的需要

群体发展的阶段: 一 五阶段模型

第一阶段:形成。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震荡。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这个阶段结束时,群体的领导层次就相对明确了。 第三阶段:规范化。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当群体结构稳定下来,群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时,这个阶段就结束。

第四阶段:有所作为。在这个阶段,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群体成员的注意力已经从试图相互认识和理解转移到完成手头的任务。

第五阶段:中止阶段。这个阶段中,群体开始准备解散,高绩效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注意力放到了群体的收尾工作。这个阶段,群体成员的反应差异很大,有的很乐观。有的很悲观。

二 间断-平衡模型

群体的类型:

1. 正式群体:有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群体。

2.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

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我们还可以把群体细分为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

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一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1. 组织战略 2. 权力结构 3. 正式规范 4. 组织资源

5. 人员甄选过程 6. 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7. 组织文化

8. 物理工作环境 二 群体成员资源 1. 能力:一个人如果拥有对于完成工作任务至关重要的能力,这个人更愿意参与群体活动,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