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

中国平安保险并购深圳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高盛报告预计,平安这场收购,带来2010年的投资回报率为4.9%(不包括整合产生的协同效应)。

(二) 并购对深发展的意义

近5年来,深发展通过重组和改革,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和中国平安的并购,深发展从提升管理水平的内涵式增长,过渡到了扩大业务规模的外延式增长。资本,将成为其最重要的资源。2009年4月30日,银监会放宽商业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政策限制,困扰商业银行的开设分支机构数量限制将得到突破。也就是说,平安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之后,深发展将迅速提升其资本实力和资本充足率,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将迎来快速扩张的时期。此外,通过本次交易深发展可获得平安集团的各项长期资源支持,网点扩张和规模增长有望加快,同时原平安银行与深发展在网点、中小企业、零售业务等方面的互补性都将推动其彰显作为平安集团旗下唯一银行资产的长期成长性。

对于深发展,未来面临包括但不限于吸收合并平安银行的进一步整合。由于本次认购深发展16.39亿股时除平安银行90.75%股权资产外,还有26.92亿元的现金,在下一步吸收合并之前它将暂时提高深发展核心资本充足率0.6个百分点。

国泰君安在2010年中旬预测深发展2010年BVPS(每股账面净值)为9.53元,对应动态PB为1.84倍,公布的资产重组交易完成并最终整合后,预计深发展BVPS略有增厚至9.62元,但EPS摊薄较为明显,对应动态PB、PE分别为1.82倍、11.2倍。

七、 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 存在问题

强调资本运营过程中的并购整合,而不是仅仅关注并购行为本身。许多并购行为的失败不在于并购本身的技术问题,往往是并购后的整合出现了问题,或是迟迟不能形成有效的整合。

目前平安集团的核心业务依然还是保险。而保险业务与银行业务差别比较大,平安银行与深发展的整合可能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中国平安最初以保险业务起家,与深发展经营理念反差较大,双方的文化和人员整合是一个难点。与文化

- 13 -

中国平安保险并购深圳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整合相比,人员整合很可能是此次整合的重中之重。深发展因美国新桥进入五年内有了很大改变。平安如何快速与深发展文化融合将有一定难度。而平安的银行业是通过收购福建亚洲银行以及深圳市商业银行成长起来的。经营历史短且前身是区域性银行,平安集团董事会在管理全国性银行方面的经验并不多。由于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公司的联合,必然会经历一个长期的磨合阶段。

如果深发展彻底进人中国平安版图,整合速度会更快一些。从长远看,平安银行业和深发展今后也必须要“合二为一”。完成这个目标有两种方式:一是深发展退市,整合进入平安的银行成为中国平安控股子公司;另一种是平安的银行将资产注入深发展。毕竟目前平安的银行品牌还不如深发展响亮。不过从平安惯有经营策略看,他们强调的是集团文化和集团品牌。因此深发展消失的可能性存在。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这些决策都会给经营带来变数,也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二) 解决方案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应该是将平安银行的资产注入深发展,这是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理由如下:

1. 深发展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上市公司,若深发展退市,整合进入平安的银行成为中国平安控股子公司,深发展的主体资格消失,其上市公司的资格也必然消失。这对中国平安来说代价过大。

2. 若平安银行吸收合并深发展,无论是采用要约收购的方式,还是深发展通过将资产注入到平安银行,平安银行以增发为代价的方式,所需流程都相对复杂,而且不确定性相当大。而监管部门对其整合的期限要求为1年,因此平安系统必然选择最易操作的方法。

3. 深发展的规模、盈利和品牌优势明显强于平安银行。与平安银行相比,深发展在资产规模、综合盈利能力和品牌知名度方面更有优势,在这一阶段平安集团并不需要急于私有化深发展,完成资产注入和成功整合后,再逐步过渡更换银行名称也为时不晚;

4. 私有化深发展需要的成本较高,资产注入方式更易操作。以向深发展注入平安银行,同时深发展以向平安集团定向增发为对价的方式,可以在平安集团不支付现金的情况下提高对深发展的股权比例,并完成两家银行的重组整合,更易实现。

- 14 -

中国平安保险并购深圳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九、 启示:中国的金融混业发展势在难挡

(一) 平安混业经营策略

在全球范围内,保险公司一直都在成功地利用银行保险混业经营为自身在低保险渗透和销售渠道品种有限的市场中赢得立足之地。

对中国平安来说,保险、银行和投资,三者之间互为命脉,缺一不可。保险业务可以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现金流,但创造的利润较少,而且保险行业本身就存在较高的系统风险。银行业务却正好相反,银行业务可以创造较高的利润,但需要充足的资本作为支撑,另外银行业务具有一定规模后可以在保险业务面临系统风险时予以一定的缓冲。投资业务则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投资业务既是对保险、银行等基本业务的一种补充,又是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平安集团的策略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保险业务和银行业务作为内核,以投资业务作为触须向外围辐射。银行保险产品倾向于补充现有的银行产品,而现有的银行产品反过来又会带来额外的销售机遇。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后的综合金融集团战略结构图

中 国 平 安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保险 平安寿险 平安产险 平安健康险 平安养老保险 平安香港 深发展 平安银行 银行 投资 平安信托 平安证券 平安资产管理 平安海外控股 平安资产管理(港) 平安大华基金 规模保费(RMB百万元) 贷款总额(RMB百万元) 2010年:226,955 2010年:130,798 信托受托资产规模(RMB百万元)2010年:136,955 - 15 -

中国平安保险并购深圳发展银行案例分析

(二) 我国的金融混业发展现状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是一个三赢的交易,这表明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未来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多体现在金融控股集团之间。金融业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银、证、保” 一体化带来的业务经营多元化综合化,可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中国人寿有关专家表示,金融控股集团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开展股权合作,为解决银保难题,升级银保合作探寻了一条出路。业内人士指出,这起收购案意味着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有了新的实质性进展,银行、保险相互混业将是必然趋势,并将形成整个金融行业的新盈利增长点。

纵观今世界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混业已经成为金融业经营模式的主流趋势。我国也渐渐开始进行混业经营,我国目前进行混业经营的载体形式主要表现为金融控股公司。即在相关的金融机构之上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对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子公司控股实现业务渗透,各子公司相对独立运作,但在诸如风险管理和投资举措等方面以控股公司为中心。

金融控股公司能够使集团公司通过资本的调度,总体的发展计划,调整集团内各金融子公司的利益分配,形成最强大的竞争力。子公司之间可以在控股公司的指导下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客户网络、资讯、营销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子公司间可以共同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进而降低整体经营成本,加快金融创新;各金融行业既自成专业化发展体系,彼此之间没有利益从属关系,又能互相协作、凝聚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专业化与多样化的有效统一;通过频繁的并购,控股集团的规模更容易摆脱单个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的局限,向超大型发展。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初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据此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以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可以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

2008年8月份所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删去了现行《保险法》关于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

- 16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