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习题[附答案]@安徽医高专

DIC病人伴发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纤维蛋白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当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引起红细胞破裂 (2)微血流通道受阻,红细胞可由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裂隙挤出血管,致红细胞破碎 (3)DIC病因(如内毒素等)可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易碎

第九章 呼吸衰竭

一、名词解释(共9题,每题3分) 1. 呼吸衰竭 2. 限制性通气不足 3. 阻塞性通气不足 4. 弥散障碍 5. 死腔样通气 6. 功能性分流 7. 肺性脑病 8. 真性分流 9. ARDS

二、填空(共7题,每空1分)

1.呼吸衰竭是指 严重障碍,以致PaO2低于 ,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 的病理过程。 2.根据血气变化特点的不同,可将呼吸衰竭分为 和 性呼吸衰竭。 3.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

4.肺泡膜储备量大,只有当肺泡膜面积减少 时,才会发生换气功能障碍。

5.气道阻塞部位在胸内的患者,其呼吸困难表现为 性呼吸困难。气道阻塞部位在胸外的患者表现为 性呼吸困难。

6.I型呼衰的病人氧疗可吸入 浓度的氧。II型呼衰的病人氧疗应吸入 浓度的氧,使PaO2上升到 即可。

7. ARDS引起呼吸衰竭的早期,由于呼吸运动 ,容易发生 中 毒,血清钾离子浓度 。 三、是非题(共7题,每题1分)

( )1. 支气管异物可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 ( )2. 一侧肺叶切除可引起弥散障碍。 ( )3. 阻塞性肺气肿时死腔样通气增加。 ( )4. 通气障碍时PaO2↓,PaCO2↓。 ( )5. 换气障碍时PaO2正常, PaCO2↑。

( )6.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引起呼吸衰竭的最重要机制。

( )7. 支气管肺炎引起I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环节是肺内动静脉短路开放。 ( )8. 判断呼吸衰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呼吸困难程度。 ( )9. II型呼吸衰竭的氧疗原则是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四、选择题(共8题,每题1分) ( )1.呼吸衰竭是指

A.由内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B.由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C.PaO2<60mmHg的病理过程 D.有呼吸困难的病理过程 E.严重肺部疾病引起的病理过程

( )2.有关呼吸衰竭的概念哪一项不对

A.呼吸衰竭是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低于正常或伴有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 B.判断呼吸衰竭的血气标准一般为PaO2<60mmHg, PaCO2>50mmHg C.呼吸衰竭可分为低氧血症型(I型)和高碳酸血症型(II型) D.呼吸衰竭患者(未经治疗时)可以只有PaCO2升高而没有PaO2降低 E.根据病程经过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 ( )3. 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真性分流

A.支气管扩张 B.肺内动静脉交通支开放 C.肺水肿 D.肺实变 E.肺不张

( )4. 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

A.呼吸中枢抑制 B.肺泡壁厚度增加 C.气道阻力增高 D.肺泡膜面积减少 E.肺内通气血流比失调

( )5. 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原因是

A.呼吸肌活动障碍 B气道阻力增加 C胸廓顺应性降低 D肺顺应性降低 E弥散障碍

( )6. 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A气道内径 B气道长度 C气道形态 D气流形式 E气流速度

( )7. ARDS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机制是

A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B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C通气血流比失调 D肺泡膜面积↓ E肺泡膜厚度↑

( )8.支气管肺炎引起I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肺内短路增加 B.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D.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E.弥散障碍 五、问答题

1.简述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8分)

2.为什么弥散障碍只有PaO2降低而无PaCO2升高?(5分)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使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的病理过程。

2. 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3. 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使气道阻力增加所引起的通气障碍。

4. 弥散障碍:主要是由于肺泡膜弥散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厚度增加而引起的气体(主要是氧)交换障碍。

5. 死腔样通气:病变部分肺泡血流减少,通气/血流比例显著大于正常,这样肺泡的通气不能被充分利用。 6. 功能性分流:病变部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显著降低,使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到动脉血内,类似于动静脉短路。

7. 肺性脑病: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病人可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定向、记忆障碍、精神错乱、头痛、嗜睡、昏迷等。

8. 真性分流:病变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但仍有血流,使流经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内,类似于解剖分流,如肺实变或肺不张等。

9.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所致的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衰竭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二、填空

1. 外呼吸功能 正常范围 正常范围

2. Ⅰ型(仅有低氧血症) Ⅱ型(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 3. 气道内径 4. 一半以上

5. 呼气性 吸气性 6. 高 低 60mmHg 7. 加强 呼吸性碱 下降 三、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四、选择题

1. B 2. D 3. A 4. A 5. B 6. A 7. C 8. B 五、问答题

1.简述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1)肺通气功能障碍:

①限制性通气不足,常见原因有:呼吸中枢受损;呼吸肌运动障碍;胸廓或肺顺应性降低。

②阻塞性通气不足,如气道内径、长度和形态、气流速度和类别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气道内径,直接影响气道阻力。任何原因引起气道内径变小或不规则而增加气道阻力,从而引起阻塞性通气不足。 (2)肺换气功能障碍:

①弥散障碍:主要是由于肺泡膜弥散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厚度增加而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②肺泡通气与血流比值失调:包括功能性分流和死腔样通气。

(3)解剖分流增加:严重创伤、休克时,可因肺微循环栓塞和肺小动脉收缩,使肺循环阻力升高,引起肺内动-静脉短路开放,解剖分流增加,导致PaO2显著下降。 2.为什么弥散障碍只有PaO2降低而无PaCO2升高?

由于CO2弥散速度比O2快,因而血液中的CO2能较快地弥散入肺泡,只要病人肺泡通气量正常,就可保持PaCO2与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所以,单纯的弥散障碍引起的血气变化特点是PaO2降低,即只有低氧血症而无高碳酸血症。

第十章 心力衰竭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 1.心力衰竭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心肌向心性肥大

4.心肌离心性肥大 5.端坐呼吸

二、填空(共3题,每空1分)

1.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归纳为三大临床主症 , , 。 2.心力衰竭时主要心外代偿反应是 , , , 。 3.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 , 。 三、是非题(共7题,每题1分)

( )1. 左心衰竭患者会出现左室舒张未期压力升高,肺静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压升高,肝肿大压痛,肺水肿。

( )2. 心衰时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加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增强、红细胞增多。

( )3. 心衰时心率加快代偿反应的机制是心输出量减少,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心迷走紧张性减弱。 ( )4. 由于能量利用障碍而发生心衰最常见的原因甲状腺机能减退。 ( )5. 心衰时引起细胞钙稳态失衡的因素能量代谢紊乱,酸中毒,ATP缺乏。 ( )6. 右心衰竭的主要表现是肺水肿。

( )7. 酸中毒诱发心衰的机制是钙离子转运异常。 四、选择题(共12题,每题1分)

( )1.心力衰竭最特征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 A.肺动脉循环充血 B.动脉血压下降 C.心输出量降低 D.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 E.体循环静脉淤血

( )2.心衰时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ATP供给不足 B.心肌细胞死亡

C.肌浆网Ca摄取能力下降 D.肌浆网Ca释放能力下降 E.肌钙蛋白活性下降

( )3.下列哪项因素与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无关 A.肌钙蛋白活性下降 B.钙离子复位延缓

C.肌浆网Ca释放能力下降 D.肌浆网Ca储存量下降 E.Ca内流障碍

( )4.下列哪项不是心脏向心性肥大的特点 A.肌纤维变粗 B.室壁增厚

C.心腔无明显扩大 D.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大 E.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比值小于正常

( )5.下列哪项属于心衰时肺循环淤血的表现

A.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B.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C.下肢水肿 D.肝肿大压痛 E.颈静脉怒张

( )6.下列哪项反应已失去代偿意义

A.心率加快 B.心肌肥大 C.肌源性扩张 D.红细胞增多 E.血流重分布

( )7.下列哪项不是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的征象 A.皮肤苍白 B.脉压变小 C.端坐呼吸 D.尿少

2+

2+2+2+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