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场名称 ★成因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 秘鲁渔场 沿岸的上升补偿流把底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 形成条件 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②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 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
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课本P69~70)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①水平运动(为主):形成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垂直运动(为辅):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 —————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如石蛋地形、棒槌山 分布 普遍 能 量 来 源 侵 蚀 作 用 搬运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柱、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柱 流水搬运 泥石流 风力搬运 沙尘暴 13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滨海地带 太湿润、半湿润地区 阳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滨地区
作用 堆积作用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流水堆积 ★冲积平原(洪积沉积物颗粒平原、河漫滩平原、大的先沉三角洲) 积,颗粒小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沙丘 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性 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海浪堆积 海滨沙滩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辐射 滨海地带 ★山口处,河流中下游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滨海地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④ 岩浆 ④①岩冷却凝固
① ④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岩浆岩 变质岩 ③变质作用 ③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② ③ ②沉积岩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1.褶皱山和断块山 地质构造 背斜 判 断 方 法 岩层弯曲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图示 岩层上拱 中心老两翼新 褶皱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断层 岩层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 水平位移:形成裂谷; 垂直位移: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地 貌 类 型 未侵蚀地貌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易被侵蚀成谷地 坚硬不易被侵蚀 14
图示 河平原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碰 撞 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裂谷、海洋和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中脊 巨大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