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