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中的天文、地理、颜色等相对。
流水对:一联中相对的两句意思相承,如流水一般,两句是一个整体。又叫十字对或十四字对。
借对:借一个词隐含的意义或声音构成对仗。
·词与诗的关系:词是从诗发展来的,又叫诗馀。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唱的,都有词调。
词的分类:从字数上分三类:58字以下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从段落上分4类:不分段的称单调;分两段的称双调,每段又叫阙、片;分三段的称三叠;分四段的称四叠。
词牌:词的格式名称叫词牌。表示了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及何处押韵等。同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百字令。
词谱:各种词牌的格式总和。清人万树《词律》;王奕清《钦定词谱》 词韵:清人戈载《词林正韵》
词用韵特点:一韵到底,或都是平声韵,或都是上、去声韵,或都是入声韵;同韵部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可以平仄换韵,或在同韵部内换韵,或不同韵部间换韵。
词的平仄句式有律句、拗句。
律句:三字句是七言律句的后三字;四字句是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
拗句:叠平叠仄句,指二四字同平仄。 ·传统的六书说:最早见《周礼》;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郑礼《周礼注》、许慎《说文解字·叙》都提到六书的名目。
后来通行的六书采用了许慎的名称的班固的次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举例:象形(日月);指事(上下);会意(武信);形声(江河);转注(考老);假借(令长)
·古人把六书作为六种造字原则,是不对的。先有文字,再概括出规律 ·表意字:没有表音成分;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三类。
·象形字:画出事物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与语言中的声音相结合来表达意思,一般都是表达一个具体的概念。象形字都是由一个完整的形体组成的独体字。
·指事字:以象形字为基础附加必要的指事符号来表示意义。
·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的字。都是合体字
·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形符,又称意符、形旁,表示整个字的意义范畴,一部分是声符,又叫声旁,表示整个字的声音类
13
别。
形符有时候不止一个,如梁。
·象形是汉字构造的基础,形声是最能产的构造方式。 ·形符与《说文》部首的关系
《说文解字》是通过分析字体构造讲解本义的书,全书共9353字,分540个部,每部共同具有一个部件(一般为独体字)作为统属,叫部首。形符是对声符而言,部首是对它所统属的字而言。通常情况下,部首就是形声字的形符。部首是对集体而言,形符是对个体而言。
·现在公认的最早的汉字是在安阳出土的殷王盘庚以后的甲骨文字。 小篆及以前的字体成为古文字;隶书、楷书称今文字。
·甲骨文:商代后期的文字,甲指龟甲,骨指兽骨。1899年,人们在河南安阳殷墟上发现大量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上所刻的文字大多是商王及贵族占卜的卜辞,所以又称甲骨卜辞。 甲骨文特点:1.象形的程度比较高;2.字体写法不固定,一个字有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写法;3.字形的款式不规范,可以正写,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向;4.有些两三个字合在一起。
·金文:指铸在铜器上的文字。铜器中主要是钟鼎铸有铭文最多,因此金文又叫“钟鼎文”。在铜器上铭文的风气,在商代后期已经出现,在周代达到高峰。西周铭文不乏百字以上的,最多的达500字。
商代金文比甲骨文更接近图画。到西周中期以后,金文形体演变趋势为:线条化、平直化,文字象形程度降低,符号性加强。
·六国文字:战国时期,秦以外各国文字。现在所能看到的六国文字,主要是出土的简帛及兵器、印玺、货币上写的文字 六国文字特点:1.简体流行(如马字),也有故意繁化的现象;2.各国文字异形。
·秦系文字:主要指西周春秋之际的liu(P113)文、春秋战国时期的石鼓文、金文及一些刻石文字。
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与秦文不合的文字,以当时秦国流行的篆文为基础,统一了文字,这就是小篆。古文字的发展达到定型化。
·隶书:通行的正体文字。秦国的隶书称为古隶,秦隶是从篆文发展而来的;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隶。
隶书取代小篆意义:隶书取代小篆,是文字发展史中一次最大的革命,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彻底改变了篆文的结构和写法。
隶书主要特点:改曲笔为直笔,形象意味消失了,符号性更强了;省略或合并小篆的笔画或偏旁;部分偏旁在不同的位置而形成不同的写法;为求省简,某些不同的偏旁混为一个偏旁。
·楷书:魏晋时,借鉴了草书和行书的笔法,逐渐形成的一种字体,与隶书相比结构没什么变化,只是笔势不同。隶书的波笔改成平笔,挑法改成
14
勾撇,隶书要求方正,楷体灵活随意。
·假借字:1.没有本字的假借,很多虚词都是这样,如介词之,连词则、然等。
2.本来有一个字表示某个词的意思,可在书写的时候,却用了一个意义毫无关系的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表示,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假借字又叫通假字。如果通家字与本字读音只是相近而不相同,应该改读本字的读音。 ·古今字:在某一意义上先后产生的不同的字形。
由于假借产生的古今字:包括本义另造新字,如表示小麦的“来”造“麦”字,熟(孰)、燃(然);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表示到来的“来”造“徕”,悦(说);
由于引申出现的古今字。如:竟(境)、取(娶)、中(仲) ▲要特别注意古今字不是通假字
·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在古汉语中,一字代表一词是主要的,可可能一字代表多词或多字代表一次,还可能一字只代表词的一部分(一个音节或一个词素)。
·确定词的同一性的主要标准:读音相同,意义有密切联系。二者缺一不可。
由声调而产生的读音变化产生于汉末魏晋之间,看作2个词。 古汉语有些联绵词,如“犹豫”“容与”,字形炯异,读音也不完全相同,但意义完全相同,看作一个词。
·词的一个意义,语义学上称作一个义位,相当于词典中的一个义项。 1.共时构成:从词义数目看,分单义和多义;从词义性质看,分理性意义(概念意义,词义的核心)和非理性意义(隐含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借代意义、风格意义);从词义内部组成看,一个义位由中心义素和限定性义素分层次组合而成。
2.历时构成:在若干义位中,有一个是本来就有的,叫做本义;其他义位都是从这个义位派生引申出来的,叫引申义。
·睡:古代是打瞌睡的意思;现代即可用于打瞌睡,有可用于躺在床上睡觉,词义扩大。
瓦,古代指土烧制的器具,泛指瓦器。现代只指盖房用的瓦。词义缩小。 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王的重臣,虎将。现代指坏人的帮凶,变成贬义。 诛,本指用言语谴责,后来发展出“杀戮”的意义,词义加重。
·词的本义:就是词本来的意义,即指有文字记载有文献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与词的原始意义不同。
引申义:指从本义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 ·《说文》是利用小篆讲解本义的。“向”的本义是向北开的窗户;“为”的本义是人用手牵着大象在劳作,“作为”的意思;“行”本义是道路。 ·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叫直接引申;从引申义再引申出来,叫间接引申。
15
词义引申的规律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在解决本义与引申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同义词:指某一个或几个意义基本相同的一组词。核心部分或理性意义相同,感情色彩、应用范围不同。(同中有异) ·古人在辨析词义是,常用“浑言”(又叫“统言”,即笼统地说,说其同)、“析言”(即分析地说,讲其异)
·反义词:某一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对词。必须是可比较的,反映的客观现象是一致的,意义范畴是相同的。
反义词分类:互补关系,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状态,如男/女、阴/阳;两极关系,两词所表示的概念处于两个极点,可以有中间状态,大/小、始/终;反向关系,此为甲则乙为彼,反之亦然,如买/卖、夫/妻
·同源词研究就是语源研究。从声音推求语源,训诂学上叫做声训。汉末刘熙《释名》是声训集大成者,是企图通过声音推求语源的第一部著作。近人章炳麟《文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汉语的词族》(汉语词类)。 王力《同源字典》从音义两方面推求,又有大量文献语言、训诂证据,所得结论可信。
·同源词:同一语源派生出来,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关的一组词。
动词“被”和介词“被”是同源词。
同源字:记录同源词的形体不同的汉字。异体字、通假字不是同源字。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古汉语词类根据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划分。词的兼类和活用是古汉语的重要特点。
·一个词具有几个意义,这几个意义间有明显的引申关系。如果这几个意义的句法功能不同,它可能分属不同的词类,这就是兼类。如果一个意义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有临时用法,而这个临时用法所体现出来的句法功能,不是这个词固有的句法功能,只能称活用,在词类上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词的某一意义在具体运用中产生某一临时的句法功能,从而具有了另一词类的特点。
词类活用的经常化和固定化,形成了兼类,一般的兼类都经过活用阶段。 ·古汉语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意动
名词用作使动:使宾语成为这个名次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次用作意动: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名次所代表的人或物 2.形容词活用动词
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形容词用作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