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中的天文、地理、颜色等相对。
流水对:一联中相对的两句意思相承,如流水一般,两句是一个整体。又叫十字对或十四字对。
借对:借一个词隐含的意义或声音构成对仗。
·词与诗的关系:词是从诗发展来的,又叫诗馀。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唱的,都有词调。
词的分类:从字数上分三类:58字以下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从段落上分4类:不分段的称单调;分两段的称双调,每段又叫阙、片;分三段的称三叠;分四段的称四叠。
词牌:词的格式名称叫词牌。表示了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及何处押韵等。同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百字令。
词谱:各种词牌的格式总和。清人万树《词律》;王奕清《钦定词谱》 词韵:清人戈载《词林正韵》
词用韵特点:一韵到底,或都是平声韵,或都是上、去声韵,或都是入声韵;同韵部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可以平仄换韵,或在同韵部内换韵,或不同韵部间换韵。
词的平仄句式有律句、拗句。
律句:三字句是七言律句的后三字;四字句是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
拗句:叠平叠仄句,指二四字同平仄。 ·传统的六书说:最早见《周礼》;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郑礼《周礼注》、许慎《说文解字·叙》都提到六书的名目。
后来通行的六书采用了许慎的名称的班固的次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举例:象形(日月);指事(上下);会意(武信);形声(江河);转注(考老);假借(令长)
·古人把六书作为六种造字原则,是不对的。先有文字,再概括出规律 ·表意字:没有表音成分;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三类。
·象形字:画出事物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与语言中的声音相结合来表达意思,一般都是表达一个具体的概念。象形字都是由一个完整的形体组成的独体字。
·指事字:以象形字为基础附加必要的指事符号来表示意义。
·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的字。都是合体字
·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形符,又称意符、形旁,表示整个字的意义范畴,一部分是声符,又叫声旁,表示整个字的声音类
13
别。
形符有时候不止一个,如梁。
·象形是汉字构造的基础,形声是最能产的构造方式。 ·形符与《说文》部首的关系
《说文解字》是通过分析字体构造讲解本义的书,全书共9353字,分540个部,每部共同具有一个部件(一般为独体字)作为统属,叫部首。形符是对声符而言,部首是对它所统属的字而言。通常情况下,部首就是形声字的形符。部首是对集体而言,形符是对个体而言。
·现在公认的最早的汉字是在安阳出土的殷王盘庚以后的甲骨文字。 小篆及以前的字体成为古文字;隶书、楷书称今文字。
·甲骨文:商代后期的文字,甲指龟甲,骨指兽骨。1899年,人们在河南安阳殷墟上发现大量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上所刻的文字大多是商王及贵族占卜的卜辞,所以又称甲骨卜辞。 甲骨文特点:1.象形的程度比较高;2.字体写法不固定,一个字有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写法;3.字形的款式不规范,可以正写,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向;4.有些两三个字合在一起。
·金文:指铸在铜器上的文字。铜器中主要是钟鼎铸有铭文最多,因此金文又叫“钟鼎文”。在铜器上铭文的风气,在商代后期已经出现,在周代达到高峰。西周铭文不乏百字以上的,最多的达500字。
商代金文比甲骨文更接近图画。到西周中期以后,金文形体演变趋势为:线条化、平直化,文字象形程度降低,符号性加强。
·六国文字:战国时期,秦以外各国文字。现在所能看到的六国文字,主要是出土的简帛及兵器、印玺、货币上写的文字 六国文字特点:1.简体流行(如马字),也有故意繁化的现象;2.各国文字异形。
·秦系文字:主要指西周春秋之际的li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