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鸟啼 说课
一、说教材:《鸟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该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那场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向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劳伦斯在本文运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将鸟人格化,把自然当人看待,展示了自己对死亡与再生独特的思考: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来临,谁也无法阻止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止我们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说学情:通过本专题的三篇文章的学习,他们对“珍爱生命”这一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但学生平时阅读比较多的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对哲理性散文了解甚少,更缺乏鉴赏这类散文的能力。面对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他们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对“珍爱生命”内涵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说教法、学法: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质疑、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 2.通过文本研习,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二)重点:体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难点: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研究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三)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包括作家作品、生字生词、熟读课文、质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四)教学实施:一、导入: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他绝望得曾想要放弃一切,是地坛接纳了他,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与地坛的交流中,领悟了生与死,感人至深。今天,劳伦斯又带着一篇生命的赞歌来到了我们面前,这就是鸟啼。(板书课题)二、新授(一)整体把握: 1.那么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散文,从中领略那生命的激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同学们读完后有不懂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学生自由提问)3.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2)通过文本研习,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3)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4.本文的题目是“鸟啼”,那本文通过鸟啼主要揭示了什么哲理呢?大家能不能找出全文的文眼呢?(二)文本研习: 1.“向死而生”的含义是: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的生活。作者在本文要展示自己的生死观。生与死本是极其抽象的概念,但为什么本文读来却并未有这样的感觉?作者又为什么用“鸟啼”作题目呢?鸟啼,历来我们就不陌生,中国传统诗词中更是信手拈来。但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更多了一分震撼。请大家听课文1—5段的示范朗读,看看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有何特点。文章第一段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由于寒冬,遍地鸟尸。面对惨烈的死亡,鸟儿们何去何从呢?它们没有选择永久的沉寂,反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勇敢的啼叫,那是新生命的象征,那不是简简单单的生,而是向死而生!介绍背景:其实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也面对着惨烈的死亡,本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面向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面对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作者希望人类能和鸟儿一样向死而生! 2.鸟啼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面对着向死而生的鸟儿,作者得到了启发,于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充满了议论与抒情。小结:劳伦斯在本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观: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但强调的是生,那种面向死亡勇敢的生,不可阻挡的生。让我们牢牢记住四个字:向死而生;也牢牢记住这篇生命的赞歌。(三)拓展延伸 珍爱生命仅仅是活着吗?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也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观:一个人,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