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第一板块“审视传统” 的一篇学术论文,文章阐释了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文化传统的的两重属性,指出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揭示出文明的对话的作用。从表述方式的角度看,本文又可以看成是关系型议论文,本文将分别解说和综合解说结合起来,富有辨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逻辑思维欠严密,同时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试,他们习惯于被动地做题,尚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文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是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因此,文章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教师应努力将上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努力维持学生的兴趣。3教学目标如下:①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和联系。②了解关系型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使用和作用。③学会思考身边的文化现象,正确对待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4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传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思考身边文化现象,学会辩证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将“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传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设为教学重点,将“思考身边文化现象,学会辩证表达自己的观点”设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它有效地整合了各种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2、提问法:切中肯綮的提问,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意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3、自主探究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4、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在个人的钻研的基础上,关于品味语言这一环节参与讨论,表达自我,倾听他人,学会分享和借鉴。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激活思维并使其保持最佳状态。 三、说教学过程 (一)感知文本。
1.快速浏览全文,让学生谈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发现学生不懂的地方。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知道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这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2.从标题解读文本,梳理全文的观点与思路,这是阅读的第一步,为下面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二)研读文本。1、解读二三部分,作者是怎样阐述文化传统既稳定又变化的特点呢? 2、解读第四部分。根据这部分的内容,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这一部分论述了作者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②作者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理由:让学生学会找关键信息,这是一种基本能力,通过问题①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写作意图,学会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些特点和方法,以便于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写关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内涵与意义。通过问题②,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通过身边的现象,考虑传统对现实的影响,落实教学的重点。
(三)、拓展与延伸
P69“问题探讨”第四题。从下列图片中任选一组,运用文本的有关论述,将每组图片综合起来思考,谈谈你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
理由:通过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熟悉文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以及下面的文字进行分组讨论。运用本文的有关论述,进行交流讨论,生生合作,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再一次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此环节能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有效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向课外延伸,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四)、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