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5说课稿

2 长江三峡 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二、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2、能力目标: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三峡景色的美。3、情感目标: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热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热爱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

4、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引导学生感悟三峡的美。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三峡的美。三、说教学方法: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体会意境、发挥想象、课后练笔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之后,发挥想象,训练想象能力和口语能力。利用活泼的写作方式,让学生人人都来做导游,写导游词并与学生、老师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四、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1、自主学习法:搞好课前预习,上课时老师只作适当点拨。2、朗读品味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3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写一写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播放民歌《三峡情》,用优美的歌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交流课前预习要求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说说对三峡的映象。2、走进作者,走进三峡:作为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多数没有到过三峡,所以在学生交流完之后,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了解作者及作品;长江的形成;三峡的组成;简单介绍三峡中每个峡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峡,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增加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播放课文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必要时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停顿。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4、检查课前预习,初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老师只作适当点拨。5、品析课文,领略美景。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然后回答。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 凄美

6、课外拓展,发挥想象。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老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美景,师生共同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7

3肖邦故园 说课稿 [教学构想]《肖邦故园》是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所写的一篇文章。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述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沉的爱。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在体会肖邦爱国之情的基础上,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激发爱国之情。2.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 [学习重点] 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学习课时] l课时。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通过美读准确地理解、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播放肖邦的一组马祖卡曲,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介绍肖邦的资料,探讨肖邦身世及其杰出的艺术成就。 三、快速阅读文本,思考、讨论: 1.作者记述、描摹了肖邦故居的哪些内容?(故居的历史、外观、意义、四季景色等) 2.肖邦故居和肖邦创作的音乐有何联系?请勾画出相关语句。 3.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何在? 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四、研读16页第二段至结束: 1.四人小组分段朗读,体会文章情感。2.体会、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景物描写和音乐结合起来的。(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五、整合题: 1.《祖国山川颂》和《肖邦故园》都写到了季节更替中景色的变化,请从原文中找出有关段落,细加揣摩,并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2.在《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和《肖邦故园》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语句,将这些语句找出来,联系全文,谈谈它们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安排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六、作业:聆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发挥想像,尝试把音乐转化为文字。

4《指南录》后序 说课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记叙和说明两大部分的关系。 2.难点: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

理解。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引入新课: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 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元帝忽必烈、丞相索罗多方设法劝降,文天祥始终不肯屈服。至元十九年(1283年)从容就义,卒年47岁。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或抒情,或叙事,艺术地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他的那些表现“忠肝义胆”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解题:《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简析课文:一、本文两大部分之间的关系:作者编诗的用意──“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他的“志”就是第一自然段中所说的“救国”,第二自然段所说的“将以有为”,第三自然段中所说的“中兴”。这种深厚的爱国感情贯穿全篇,渗透在前四段的叙述中,体现在后两段的说明中,这就是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二、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 1.第四段以抒情领起记叙,中间叙写种种危险遭遇时,悲愤之情凝于笔端,末尾以抒情深化记叙。 2.在叙述过程中穿插抒情,如叙述被扣于北营时感叹“而予不得归矣”,叙述颠沛流离于长淮间时抒发“天高地迥,号呼靡及”的悲愤之情。 3.最主要的:前三段叙述艰苦历程的每一阶段, 都在关键处表露出深厚的爱国之情。如第一段叙述出使北营时说“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第二段叙述北行时说“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第三段叙抵真州,与东西二阃约定连兵大举时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抒发的爱国之情,在各段叙述中都是点睛之笔。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四题、第五题。

38

5五人墓碑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五人墓碑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烈士的抉择”版块第二篇文章,是讲读课文,属于明清时期的散文。《五人墓碑记》是明代张溥的代表作。本文名为“记”,实为政论。在善与恶的搏斗、正与反的对比中对下层人民的正义行为和崇高品质给予了大力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文章采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以上三方面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理解文言重要实词的意义,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结构用法; 2、能力目标:学习夹叙夹议、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说教法 1、本课涉及的历史较多。因此,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观点。2、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3、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的朗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三、说学法1、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2、引导学生对学过的 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类。3、注重对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三.学生自主查工具书结合注释,解决字音,字形。

四.通过朗读课文,结合碑记的特点,为文章划分段落,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对文章进行初步了解,并且找出疑难之处,教师指导点拨。

五.对课文文言知识点做系统整理。补充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训练。

六.学生通过对课文学习,谈谈对生死观,价值关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话题作文“发出自己的声音”,重新定位“声音”的审题。 七.作业布置 课课练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1—2.背景介绍,五人墓的由来,并提出问题。 叙 3—4.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碑记 5—6.高度评价五人的舍生取义的精神。 议 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39

6《秋水》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学习文章中对比的方法。?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4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