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京国:国都。⑦何当:何时。献凯:凯旋而归后,进献俘虏和战利品。 【翻译】:
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纠缠。你颇具有远大志向,文武才华耽误多年。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我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才胜利归来?
(1)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孟浩然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之说。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1)①对陈七从军的钦佩。②对自己蹉跎岁月的不满。③表达忠心报国的决心。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内涵,即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弄懂全诗的内容。非常者:非凡的人,和下句的意思说,我看那些非凡的人物,如今却碌碌无为。鸿鹄志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蹉跎: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京国:国都。何当:何时。献凯:凯旋而归后,进献俘虏和战利品。整首诗表达了①对陈七从军的钦佩。②对自己蹉跎岁月的不满。③忠心报国的决心。
(2)孟浩然的诗,整体具有淡雅清丽的特点,但这首诗却充满了壮逸之气。(1分)前四句陈述自己与友人的各自情态,平淡无奇。(2分)后四句描画边关吃紧,投军争先恐后,对友人从军敬佩不已,表达自己以文报国的决心,充满阳刚之气。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孟浩然的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首先指出孟诗的特点,然后结合此诗分析出壮逸的地方。孟浩然的诗,整体具有淡雅清丽的特点,但这首诗却充满了壮逸之气。前四句陈述自己与友人的各自情态,平淡无奇。后四句描画边关吃紧,投军争先恐后,对友人从军敬佩不已,表达自己以文报国的决心,充满阳刚之气。 【补充资料】
开元十六年七月,吐蕃入侵瓜州,友人陈七应募,孟浩然赋诗送行。“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在孟浩然看来,胸怀大志的人,在没有机遇的时候似乎碌碌无为,但时机一到便是鸿鹄云天之大气。他把陈七从军与自己应举相比附,以为文武虽是两途,但为国效力却是一致的。孟浩然要赴京应试,施展济世的抱负了。
但他未能如愿。开元十七年春试中,颇负声誉才能的孟浩然竟然落第了。他并未气馁,而是游秘书省与诸名士联诗并献赋上书,以求达政。一次与张九龄、王维等联诗时,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使“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然几次献赋都石沉大海。孟浩然在痛苦中写下了“不才明主弃,卧病故人疏”这悲愤苍凉的诗句。但孟浩然的遭遇并不鲜见。唐代著名诗人中,高适长期落拓江湖,岑参仅以边陲微官,孟郊贫寒于世,贾岛做过和尚,李贺一生未
5
举??中国文人,即使在如此的开明盛世,也未能人尽其才,这不能不使人感慨万端也仰天长叹。
《送陈七赴西军》中心思想:
此诗赞扬陈七素有大志,一闻国家有难,即从戎请缨,万里赴边。歌词中处处流露出浑健壮逸的意境,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的感情,预祝友人早日凯旋,也抒发出诗人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 【赏析】:
首联,诗人从生活经验上远远起笔,说非凡之人往往在眼前干些小事,无所作为,以消除友人对仕途失意的愧恨,为后文的称颂勉励作好铺垫。首句的吾观二字,把这一生活经验,说成亲眼所见,表达得斩钉截铁,使人不得不信。
第二联由普遍转到个别,具体写友人的抱负和遭遇。前后两联意脉贯通,应接严谨。鸿鹄志三字是对友人的称赞,也是诗人冲天羡鸿鹄的勃勃雄心的表露。蹉跎一句,为友人申述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现了诗人宏图难展,碌碌无为的苦闷。
第三联由感伤转入豪放,用数字对举法构成顿挫。一闻对万里,再着一个忽字,把友人不计得失,急于国难,努力争先的精神和形象,表达得很是鲜明。
最后以反诘句终篇,扣住题意,表明自己也将进京寻找前程,并预祝友人旗开得胜,早日献功阙下。
全诗浑健壮逸,当为孟诗别调。此诗的情绪比较复杂,它一方面赞扬了陈七素有大志,一闻边关有敌入侵,便立即争先从军,万里赴敌,以身许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