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诗歌赏析)[刘希国]

【高频考点】 故地重游

金·元好问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1.调(tiǎo)舌:等于说调嘴,耍嘴皮子。2. 题诗客: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翻译】:杨柳的枝叶青青,沟水潺潺地淌流;黄莺在调舌歌唱,卖弄着娇美轻柔。桃花似记得当日,题诗的客人来游。斜倚和煦的春风,咯咯地笑个不休。 (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4分)

(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1分)将黄莺、桃花人格化,它们都好似与诗人相识一般,一个逞弄着美妙娇柔的歌喉,一个在春风中如从前一样灼灼盛开,(1分)它们的娇美如昔和“题诗客”错失美好而且重拾不得相映衬,这样写使得诗歌写景生动,情韵深长。(2分)

(2)诗眼是“记得”。(1分)昔日题诗客,旧地又重游,“记得”二字借桃花勾起往事,又将诗歌推进到一个深沉的人生主题,感叹世上有多少像自己一样的(崔护式的)“题诗客”来寻找自己那遗落的青春梦想,而错失的人生又多么可笑可悲。“记得”二字正是诗歌由景生情的关键处,可称“诗眼”。(3分)(意思对即可)

所谓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它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学生大多将“笑”或“笑不休”当作了此诗的诗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标题和注释所隐含的关键性信息,只是想当然地选取了看似颇有“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笑不休”,而没能从诗歌的主旨和写作意图角度去思考。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此诗的诗眼。

首先从解读题目入手。“故地重游”,我们不仅要问,重游和首次游览有何不同?作者为何要“重游”?“重游”之后有什么新的感想?从题目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抒怀诗,“重游”二字肯定蕴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 次从景情关系角度解读。前两句写景,杨柳青青,沟水潺潺,黄莺鸣唱,一派春意盎然的早春景象,让人流连忘返。后两句则即景抒情,桃花有情,斜倚春风笑不休。很多学生之所以将“笑不休”误当作了诗眼,是因为认为“笑”的动作发出者是“题诗客”,自然也就推导出了“诗人沉醉于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的论调。那“题诗客”哪里去了?作者没有明说,只以桃花之“笑”带过。但我们却笑不出来,“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和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草木之无情衬托人有情,至少也有种淡淡的伤感在其中吧。

1

再看引用崔护典故的作用。学生对《题都城南庄》一诗的写作背景大多不熟悉。据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崔护曾在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到一庄户人家求饮,一少女端水至,眉眼间对崔颇有情意,在桃花掩映下娇羞无比。次年清明,崔护又前往寻觅,却见门户紧闭,杳无一人,只有桃花依旧,顿感无限惆怅。于是崔护在门扇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表达的应该是对美好事物的回忆以及那种怅然若失后的落寞。

既然作者以“题诗客”自比,那作者自然和崔护有些情感共鸣吧。桃花为何笑“题诗客”,作者是借桃花之“笑”,讥笑世人总是在美好的事物失去之后才知道找寻,才懂得珍惜。那反躬自问,我们不也是那个“题诗客”吗?生活中的多少美好事物,人世间的多少青春岁月只有离我们远去时,我们才感觉到它的匆匆。每念及此,岂不痛哉!

那此诗又是如何完成了由景到情的华丽转身呢?又是如何从踏春赏景而生发人生哲思的呢?毫无疑问,就是靠“记得”二字完成了惊艳的一转。 诗眼就是这么炼成的。

后记:诗歌赏析贵在知人论世,读懂作者;重在体己察人,读出自我。学诗、考试概莫能外。 【赏析】:

元好问的《杨柳》,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曼妙的春光:沟水清清,杨柳依依,莺语嘤嘤,桃花艳艳,风儿软软。诗人是多情的,故而他笔下的春色才这样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诗人就是那题诗客,多么幸福啊,造化是如此多情。

昔日题诗客,旧地又重游,“记得”二字借桃花勾 起往事, 又将诗歌推进到一个深沉的人生主题, 感叹世上有多少像自己一样的 (崔护式的) “题诗客”来寻找自己那遗落的青春梦想,而错失的人生又多么可笑可悲。

抒情诗多是缘情之作,在唐人孟棨的《本事诗。情感第一》中,详细描述了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传奇故事。诗人崔护,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城南,来到一处花木掩映的庄院,但见花木丛萃,寂寂无人,扣门久之,有一妙龄女子自门隙窥之,崔护“酒渴求饮”,女子赠以杯水,“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女子不以言对而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旧地重游,门墙如故,大门紧锁。崔护失望之余,题诗于左扉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显然,元好问这首《杨柳》隐括着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中故事。“杨柳青青沟水流”,在桃红柳绿的春天,沟边杨柳青青,沟边流水汩汩,杨柳傍着野外沟渠而生,自是郊野之景。“莺儿调舌弄娇柔”,这里绿柳成行,柳丛中黄莺呖呖啼转,好似与诗人相识一般,有意在调转着它那如簧巧舌、逞弄着美妙娇柔的歌喉。

2

在这春天的郊野大自然里,与诗人似曾相识的何止莺儿,作为当年故事的见证物桃花,对旧地重游的昔日题诗客可记得很清楚,“桃花记得题诗客”,“记得”二字仍这首《杨柳》诗的“诗眼”,它把我们从时间的遂道中带到一个令人难忘的一幕: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与一位面若桃花的女子相遇,却又失之交臂。那女子脉脉含情地“斜倚小桃柯伫立”,可时不我待,机不再来,人面桃花不知何处去?门上题诗又有何用!

“斜倚春风笑不休”,是直接从崔护的“桃花依旧笑春风”中脱化而出的,只是情绪、意蕴更显深沉了。诗人在借此感叹世上有多少崔护式的题诗客呀?连通晓世情的桃花也感到这些人太可笑了,每当我们年复一年的前来寻找自己那遗落的青春梦想时,不由得“斜倚春风笑不休”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时我们会在偶然的、不经意中遇到一些美好事物,好像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当自己清醒过来有意去追寻时,却再也不可复得了。自怨自艾的我们总是在人生的舞台上重复地出演着一幕又一幕相同的戏剧,什么时候才能超越社会、超越时代的局限,找寻真正的自我呢?

元好问这首诗的意蕴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完全一样,只是诗中描写的主角换了,崔护的诗突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女子,而元好问的《杨柳》让我们看到的却是男主角“题诗客”,这样的变换显然在表明今日的题诗客已不同于唐代的崔护,他更多地在思考人生,有更多的觉醒与自责,因而在心灵深处也就有了一种更深沉的终生遗恨。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其一)

卢照邻

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作者简介】

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十岁,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调邓王府典签。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王爱重,比之相如。调新都尉,染风疾。去官,居太白山,以服饵为事。又客东龙门山,疾甚,足挛,一手又废。乃去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颖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后不甚其苦,与亲属诀,自投颖水死,年四十。尝著《五悲文》以自明。有集二十卷,又《幽忧子》三卷,会编诗二卷。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诗歌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第二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日里昆虫活动的状态: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飞舞嬉戏的蝴蝶停歇在草丛间。一个“惹”字,一个“乱”字,

3

生动地展现了春日里小动物活跃、繁忙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意对即可)

2.诗人赋诗离不开酒,并决心以此终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诗人面对逍遥自在各得其所的万物,却因自己怀才不遇,而产生伤感与失落之情。(意对即可) 【鉴赏】

诗的头两句“顾步三春晚”,点明正是暮春三月,诗人不正面刻划春天的美丽,而用“顾步”两字,似乎春亦有灵性,顾影自怜,不忍离去,两个字将春天刻划得栩栩如生,新颖逼真。次句“田园四望通”,放眼四望,通达辽阔。这质朴的诗句,简洁地勾勒出一个平坦、畅达的山村背景。这种幽远宁静的小山村,最是为诗人们向往的。

“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写的是昆虫活动的状态:那浮游的丝缕悬挂在树间,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那飞舞嬉戏的蝴蝶逍遥地停歇在草丛间,无拘无束。一个“惹”字、一个“乱”字,拟人化地表现出那些小动物的活跃、繁忙,而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这几句具体描写山村风光。“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写的是植物的绚丽多彩的姿态。那慵懒的修竹在绿水旁舒展,那狂放的花心如痴如醉。“懒”字、“狂”字,生动地表现了竹、花的繁茂与恣肆。这里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而只是山村常见的虫蝶竹花。诗人却将它们刻划得精灵可爱。这四句诗紧扣“春晚”,将山村生机勃勃、恣态万千、逍遥自在的田园风光美。

面对自然美景,多愁善感的诗人却发出了迟暮的感慨:“唯余诗酒意,当了一生中”。诗人赋诗离不开酒,“当了”二字抒发心中愤懑之情。诗人在《释疾文·序》里曾说:“先朝(高宗)好吏,予方学于孔、墨;今上(武则天)好法,予晚受乎老、庄。彼圆凿而方枘,吾知龃龉而无当。故吾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万物都逍遥自在各得其所,诗人却怀才不遇,未能展其志,这当然令人感伤与失落了。

送陈七赴西军 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注释】

①这首诗选自《道光中卫县志》。陈七,未详,当为行七。西军,约指驻安西(今新疆一带)的军队。

②非常者:非凡的人。和下句的意思说,我看那些非凡的人物,如今却碌碌无为。 ③鸿鹄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 ④蹉跎: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⑤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