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1

着平凡美的人生,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但对想撰写“宏伟的文章”者并没有讽刺的意味。

[答案]有不少人,想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追求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做出一番惊人的大事业。

1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善良的人们,不要以为我玩世了罢?老实说,我觉得人之互相理解是至难——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事,而表现自己之真实的感情也是同样的难。我们说话作文,听别人的话,读别人的文,以为互相理解了,这是一个聊以自娱的如意的好梦,好到连自己觉到了的时候也还不肯立即承认,知道是梦了却还想在梦境中多留恋一刻。(节选自《沉默》,周作人写于1927年7月20日)

为什么作者认为“人之互相理解是至难”的?这句话暗含的意思又是什么?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一些背景知识,周作人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和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干将,在当时因为自己的言论遭到了旧文化势力的误解、攻击,承受了不少的压力。这使他后悔自己的话多,于是希望沉默更好些,至少可以躲过别人的不理解,因此使他备感人与人之间理解之难了。言语中暗含有自嘲,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之险恶和不宽容。

[答案]后悔自己的话多,自嘲般提倡沉默,以躲过别人的不理解,因此备感人与人之间理解之难。这句话暗含当时社会环境之险恶和不宽容。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高高的书架下

人生是一次远航。起锚时的林林总总,那岸上的斑驳,那港湾的纷杂,深深烙进他的心

底。当他在漫无边际的海上飘浮,从心底荡起的心绪便来慰劳他的寂寞;当他在翻腾咆哮的浪谷间争斗,从心底迸发的潜力便来支撑他的肌骨。

我的文化意识的萌动,好像是在南昌路两排高高的书架下。那是幢临街的小楼,底层的客厅,大约6平方米不到,高却达3米。外公是读了一辈子书的文人,??

12.文中“人生是一次”到“他的心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两句话是比喻句,以“远航”喻人生,并且以“起锚时的林林总总”比喻人生之初所见的“林林总总”,再结合下文进一步理解比喻的意义,也就理解了这两句话。

[答案]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个人最初获得的印象奖深藏心中。 13.“当他在漫无边际”到“肌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两句话仍然是把人生比作是“远航”。要联系前面两句比喻句,病联系全文来

理解其含义。远航起锚时留下的“林林总总”的深刻印象,对他海上航行的影响;人生之初对“书架”的深刻印象,对“我”人士道路上的影响,便得到比喻句的答案。

[答案]人生之初获得的印象能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获得安慰和力量。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我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我梦想的地方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节选自鲁田的散文《木屐》)

14.如何了解文中“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此句有象征意味,“木屐”指父辈们的生活方式,“斗笠”指父辈们的思想观念,“圆”意味着束缚,至此答案就不难概括了。

[答案]父辈们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常想,在我们这开化民族的复杂生活中,要举出一件东西来可以代表我们文化的精神的,除了“门”以外,还想得出什么呢?读者不必深想。不是别的,就是我们人人每天都要经过的门——房门、家门、校门、城门以及其他种种一重一重的门。不但我们奔波劳碌的人脱离不了门,就是轻易不出家门的人,他们在日常思想中,也难免不知不觉的和门发生了关系。人类的历史尽可以说是门户的历史。我们生活中的门,当然不限于我们抬头就看得见的这扇物质的门。我们文字中、思想中、习惯中都无时没有一种门的存在。(节选自叶公超的散文《门》)

15.“人类的历史尽可以说是门户的历史”一句话如何理解?

[解析]理解的关键在于把握“门”的两重含义。“门”在人类历史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日常生活中,人们要经常和门发生关系,这是生活中物质的门;“我们文字中、思想中、习惯中都无时没有一种门的存在”这里说的是精神生活中的门。

[答案]人类有了历史就有了物质和精神生活,所以人类的历史就是门户的历史。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洋楼”废墟前的沉思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及方形

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设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30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一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楼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到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是不会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16.对第二段中“我毕竟没有凝固”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理解此句意义时,应弄清楚前文“我的变化”的含义,扣住“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一句,说明过去只是觉得这里好玩,而后面所写的内容则充满了历史责任感,所以“变化”与“没有凝固”是同义词。

[答案]既指年岁的增长,更指作者思想感情和思想认识的变化,过去年轻时只觉得这里好玩(坐在里面照相),现在有了一种历史沧桑感和历史责任感,因而“我没有凝固”,这才有后面所写的“醒悟”。

17.指出第一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寓意?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关键语句的分析能力。修辞手法的判定需要找关键词。从句中“悠闲”“若无其事”等词可以看出拟人的手法,从由“石波”“停泊”可见出是承前将“废墟”比作“船只”,又用了比喻的手法。从原句中的“石波不兴,雕兵永驻”可读出作者对“历史的停滞、凝固”的沉痛和遗憾。

[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的停滞、凝固的沉痛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这凝固历史的渴望。

备课资料汇编

一、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分析。

本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赋分一般为4-6分。

◆2001年全国秋季高考卷第23题,分别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见前面案例3),此题考查理解句子隐含意义的能力。(答案:“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2002年全国秋季高考卷第8题,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前面案例4),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第13题(原文见附录),考查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 ◆2003年全国秋季高考卷第9题(原文见附录),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归纳: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句子含义理解的考查方式主要有: 1.辨别、选择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或错误的解释。 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并用简洁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 3.分析划线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或效果。

其中,考查的重点有二: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另一种是内涵较为丰富和含蓄的句子。解题时一般可从以下方面切入思考:(1)要善于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因为在一篇文章中,作者的主要意思往往凝聚在句中的少数词语里。把握好“关键词语”的意思,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和脉络层次。(2)要确认句子的结构特点。通过确认句子的构成形式,可以更好地掌握句子的含义。(3)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句子在全篇中的地位和作用。(4)要注意句子的不同的表达方式。(5)要反复研究和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目的,要把表达者的主观意愿和读者的客观感受结合起来思考。

阅读中对句子的理解常常是逐步深化的,随着分析综合的角度有所变化,范围有所扩展,我们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一定能从表层含义进而窥见其深层含义;不仅能理解它明示的信息,而且还能理解它隐含的信息,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二、理解句子含义题解答探析

1.瞻前顾后,语境辨析。对文章中具体语句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语句放到文章具体的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语句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般地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语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例如2002年高考题(全国卷)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我们在原文中找到句子:“这怎么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然后分析这一句的前后句,我们就会辨析出:“这”所指代的—就是前文的“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