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实习区区域地质

图2-5 江郎山区域地质简图

1.南雄组上段;2.南雄组下段;3.石溪组;4.磨石山组;5.鹅湖岭组;6.晚侏罗世细晶花岗斑岩;7.燕山晚期第二阶段石英正长岩;8.晚侏罗世流纹斑岩;9.石英脉;10.辉绿岩脉11.逆断层;12.性质不明断层

从江郎山区域地质背景可以看出,早在135Ma以前的晚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 区内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并伴随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在晚元古代变质岩基底之上覆盖 了巨厚的火山岩,构成一火山盆地。在盆地内留下了侏罗纪火山岩地层的历史记录。在这期间,火山喷发是断断续续的,火山盆地也时上时下,使盆内火山岩与正常沉积岩交替沉积,并出现了明显的沉积间断。之后,在北西——南东向压应力作用下,盆地两侧断裂上盘对冲,使原来较为开阔的火山盆地转化为对冲盆地,并接受沉积,形成了巨厚的南雄组(K2n)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建造。此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区内地壳再度上升,使南雄组(K2n)被近水平地抬升为高山,同时,由于北西——南东向压应力的持续作用和在抬升过程中张应力的存在,使地层中产生了一组大致平行、并呈等距分布的北西向张性、张扭性直立断裂或节理,为江郎山的形态划定了基本轮廓。从此以后,盆地经过第三纪、第四纪漫长岁月的风化剥蚀,高山上的南雄组(K2n)被剥蚀得所剩无几,而江郎山峰却幸运地被留了下来。由近水平产状的厚层状的红色砾岩、砂砾岩组成江郎山,经过了大自然漫长地雕琢,表现出浑憨纯厚、孤高伟岸、色丹如霞的特征。

江郎山的形成与构造、岩性和风化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垂直断裂切割江郎山峰。随后,流水沿着这些断裂下切侵蚀,并把碎屑带走,形成深沟。随着沟壁外侧破碎岩石被流水带走,沟壁的外侧还会产生平行破裂面的减压节理、裂隙,并促使原有的节理变成裂隙,再沿着这些节理、裂缝发生崩塌及鳞片剥落。现在大弄峡谷底,有许多从崖壁崩塌下来的巨大岩块,栖凤石的崩积洞穴就是由这些大岩块堆叠而成的。随着地壳的不断上升,流水不断向下切蚀,深沟越切越深,越变越大,长年累月,如此不断地反复进行,深沟变成了峡谷,现在的大弄峡和小弄峡也就是这样形成的。当堆积在崖麓的崩积物,来不及被流水带走时,会在峡谷两侧的陡崖麓部形成崩积缓坡。这样,这些崩积物就掩埋了一小部分基岩。以后,便以崖麓崩积物顶部为基准进行崩塌。每崩塌一次都掩埋了崖麓的一部分基岩。因此,在陡崖沿垂直断裂崩塌的过程中,在崖麓造成崩积缓坡的同时,也在崩积物的下面形成了一个基岩缓坡。随着上述作用的不断进行,陡崖坡不断崩塌后退,崩积坡则不断加宽加厚,其下伏的基岩缓坡面也不断上升。随着陡崖不断崩塌后退,山顶面积逐渐缩小,山麓缓坡不断扩大,最后在山麓形成面积较大的缓坡丘状地貌;而原来的陡崖和山顶则退缩成“堡状残峰”或“片石”。形成了“崖陡”“麓缓”的基本丹霞地面坡面。

江郎山峰主要由南雄组(K2n)厚层的红色砾岩、砂砾岩组成,所以山体表现为浑憨纯厚,色丹如霞。而且岩石中的钙质胶结物易溶于水,会加速岩石破碎、崩塌,形成孤高的丹峰。此外,岩层的倾角10°—20°,近水平,使江郎山峰表现出“顶平”的丹霞坡面。郎峰上的岩洞也与岩性有关,是岩石差异风化和崩塌作用形成的风化洞穴。洞穴中的砂岩、或粉砂岩的抗风化能力比周围的砾岩弱。

2.4.1.3 仙居寺景区

仙居寺在江郎山东面,与江郎山仅一山之隔。寺的四周环山叠翠,泉声松籁,宛若仙境。这里主要的旅游地学资源为岩洞、泉水和瀑布。

(1)水帘泉。又称水帘洞,在仙居寺对面山腰上,岩洞宽敞明亮,高30m,宽33.8m,深10m。岩顶呈拱形,远远望去,酷似一堵巨大的石门。石门两侧均为丹崖赤壁,使之更显得雄伟壮观。洞顶常年流泉不断,犹如珠玉飞泻,微风吹拂,如丝如帘。雨季水盛时,水帘遂成瀑布,自仙居禅院眺望,轻绡高挂,意趣昂然。

(2)剑瀑。在水帘洞南侧山峡里,瀑水自山崖垂直而下,落差60余m,如出鞘长剑。春夏多雨时节,一条狭长的瀑布飞流千尺,酷似一幅白练悬挂在断崖处,随风飘动,轻轻悠悠,优美的身姿袅娜媚人。瀑水落处,溅起一片白色的烟雾,四处飘舞,瀑布声和着满山松涛的哗哗声,回响轰鸣,颇为壮观。

(3)月岩。月岩是一天然石洞,宽30m,深15m,高5m。洞内留有明万历年间的石碑数座,记载着“殿宇修葺变迁”、“乡人募捐建寺”云云。岩洞深处有泉水从石缝间溢出,一泓

细流终年不断流向一方“天池”,水色清澈见底,清凉甘冽,沁人心脾。

2.4.2 老虎山风景区

2.4.2.1 老虎山景点

老虎山位于城南1Km左右,主峰酷似卧虎,面北而踞,耽视江城,古时为署邑的镇山。该山山基为石头山组灰岩,山峰为衢江群红色砂岩,二者的不整合接触界线非常清楚。山中有宾旸洞,山下有鹤泉,泉水甘甜,流量较大。

2.4.2.2 西山景点

西山现已规划为森林公园,林木森森,遮天蔽日。此外,山中还有奇石、岩洞和清泉。 (1)鸡公山。位于西山南端,目莲洞之北。山巅岩石形如高亢雄鸡,与东南面的老虎山遥相对峙,把持江山城南门户。

(2)接云洞。接云洞在鸡公山峰南,有一厅堂大小。洞内有明代延陵同节姜志礼题刻“江阳洞天”和县令蒋光彦题“天然石室”字句。洞口左右两侧刻有“寻乐”、“钟源”四字。相传南宋徐存曾讲学于此。

(3)目莲洞。目莲洞在山峰东北侧,广深6m,南北可通。洞中有明知县易倣之题刻“别是人间,源头活水,碧洞生春”等,书法遒劲,颇见功力。站在洞前向远眺望,须水似带,众山如屏,城内万家烟火,历历在目。

(4)梅泉。在目连洞下方,据志载,传说元代隐者周炳吉,曾居此讲学,他很喜欢梅树,种植了数十棵梅树于泉边,因而得名。该泉碧水盈盈,常年不息,用石砌成上中下三池,上池饮用,中池洗涤衣物,下池用于浇灌菜园。在上池壁间嵌有端楷“梅泉”石匾。

此外,实习区千姿百态的古生物化石,多姿多彩的矿物岩石、构造形迹和闻名遐迩的寒武-奥陶纪界线层型剖面,都是很好的地质旅游资源。

3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3.1 区调现状及方法概述

区域地质调查是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在充分研究和运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地质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

区调工作一般是按国际分幅的图幅进行的。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可分为小比例尺区调(1∶100万、1∶50万)、中比例尺区调(1∶20万)和大比例尺区调(1∶5万)。同一地区一般先进行小比例尺区调,然后再进行中、大比例尺区调。我国小、中比例尺区调除少数地区外,已基本完成,现已全面开展1∶5万的大比例尺区调。

3.1.1 国内外区调现状

区域地质调查一直是地质领域中基础的和长期不间断开展的工作,受到所有国家政府和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家重要公益性的工作。全世界各国的小比例尺(1:500万、1:250万、1:100万、1:50万)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发达国家中大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1∶6.336万、1∶5万)的地质填图,除国土面积比较大的几个国家以外,也大部分完成,部分国家正朝更大(1∶2.5万)比例尺地质填图发展。

由于地质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少发达国家开始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地质填图及修编工作,并向社会提供了第二版、第三版等多版地质图及相关图件。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各国更加重视地质填图工作,并设立“国家地质填图计划”。如美

国的国家合作填图计划、加拿大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澳大利亚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英国的新系列填图计划、印度的陆地地质填图计划、俄罗斯的国土资源调查计划。各国填图战略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高度重视海域地质填图,海洋地质填图成为一个新领域。 我国自1916年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以后,少数中外地质学家在我国一些著名山系,如秦岭、南岭、祁连山、天山以及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做过一些零星的路线地质调查工作。在北京西山、江苏宁镇、湖南、江西、四川等部分交通方便的地区曾填制过大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图,奠定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培养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

解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国家基本建设对基础地质的需求,自1953年起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

1953—1980年间先后完成了我国除台湾外的全国区域地质调查942.8km,编制出版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矿产分布图、大地构造图、内生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图等系列图件。

1956—1999年间全国除内蒙古、青海和西藏外,大多数省(区)完成了1∶20万区域

2

地质调查,完成陆地面积691万km,占国土面积的72%。

自1985年以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1∶5万填图的比重逐渐加大,完成了部分重要

2

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区及重要经济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9.3万km,占国土面积的16.6% 。全国目前共有约3000名地质技术人员在直接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表3-1 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完成情况(截止1997年底) 比例尺 实测图幅(幅) 21 :100万 58 1:20万 1:20万修测 1:25万 1121 960 691 72.0 960 67.00 7.0 9 960 5.68 0.6 1:5万 3705 960 159.3 16.6 国土面积(万km) 960 实测面积(万km) 942.8 实测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 98.2 2历经36年才基本完成的1∶20区域地质调查资料,许多因地质理论和工作手段的落后2

而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地质科学的需要。已完成的近160万km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新的地质资料,但未形成较全貌的区域资料。国家测绘工作的1∶25万基础图件已同国际接轨。基于上述原因,“九五”以来在全国九省部署了9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

22

5.68万km。以1∶25万地质图为最终成果的1∶5万区片总结,在20个省区部署23万km,现已基本完成。

我国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本上沿用前苏联的工作规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先后研制了不同阶段的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991年完成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1∶5万工作方法指南,1995年出版了可适应计算机成图的“地质图色标标准及用色原则”。这些全国统一的工作要求和标准,保证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国性的区域地质调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基础地质资料。1∶20万区域地质图已为许多行业所利用,截止到1997年已出版的2896幅1∶5万区域地质图也已向全社会公布。1994年全国各省市完成了“区域地质志”、“区域矿产总结”,对全国近30年来的地质调查成果作了系统的总结。1994年“中国区域地层数据库”完成,实现了全国地层的动态对比研究。为我国准备进行的大陆科学深钻进行了前期基础地质工作与编图工作。

目前区域地质调查正在扩大服务领域,开展一系列专题填图,实现野外调查微机辅助、遥感图象解译系统的最优化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区域地质调查将努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领域、表达方式上将有突破,实现快速、准确地全方位提供基础资料。

3.1.2 1:5万区调要求

1:5万区调成果可以直接为矿产地质研究、国土资源调查、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的调查监测、经济开发区和中心城市的资源开发与规划以及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因此,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进程不仅始终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联系着,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

一个国家地质工作的总体水平。

1∶5万区调的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1∶5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1∶5万区调的基本准则主要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图幅质量;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进行测制。

1∶5万区调工作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等程序。其中地质填图是在野外全面而又细致的收集第一手地矿资料的基础程序,它是在实地观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配合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及地面调查,物、化探测试等手段,按一定的比例尺和规定的图例将各种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理底图上而构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

1∶5万区调工作的最终成果主要是地质图、简要的文字说明书以及单测图幅或联测图幅合编的区调报告等。附有矿产调查任务的图幅,同时应提交相应的矿产图及报告。

3.1.3 地质填图新方法体系

我国1∶5万地质填图的新方法体系在1991年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中作了规定,它是我国现阶段1∶5万区调填图工作的准绳。四种岩区(沉积岩区、花岗岩区、火山岩区和变质岩区)的填图新方法各有特色,简介如下。

沉积岩区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填图方法。其要点是:在地层的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调查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与结构;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图,查明其时—空存在状况(包括形态、几何关系与排列规律)、纵横向变化、与其它地层单位(特别是年代单位)的相互关系及区域地层格架;进而建立地层模型,阐明和预测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年代、环境、沉积作用、其它地层单位的特征,以及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这种新的填图方法体系经过几年来的实际运用,已证实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先进性,而且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过去传统的填图方法显然落后且缺陷较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地层学实际上仅承认年代地层单位、致使岩石地层单位的组受年代地层单位限制或常被年代地层单位所肢解。因此,用传统方法填制的地质图,图面不稳定。此外,传统的填图方法基本上不使用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图,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得不到表现,地矿信息少,地质图的利用受到限制等。而新的填图方法体系,采用多重地层划分法,严格了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它明确规定以岩石地层单位组作为填图的基本正式单位,称为“组图”。岩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人而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而“组图”图面稳定不变。加之新方法还大力提倡尽量使用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图,图面内容丰富,提供的信息量大,受到各行各业使用者的欢迎。

花岗岩类区采用岩石谱系单位的方法填图。其基本核心是:在特定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区范围内,划分花岗岩类的岩石谱系单位,并相应地建立花岗岩类等级体制。它是以同源岩浆演化、岩浆多次脉动上侵形成不同的构造岩浆单元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地研究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相对侵入序次等特征及其变化为标志;以查明花岗岩深成岩体的内部接触关系,并确定其成分演化序列和结构演化序列为主要手段的填图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花岗岩类变形构造的研究,分析与探讨花岗岩类的就位机制,调查与花岗岩类岩石有关的成矿条件,为普查找矿提供必要的区域地质资料。这种新方法比以往的方法有更能详细地解体花岗岩基、确定同源岩浆演化序列、揭示区域岩浆演化和成矿属性等优点。过去用期次观点填制的花岗岩区地质图,图面内容十分简单,仅反映出它的侵入时代,岩性变化作为相变处理,甚至将不属于同一次熔融事件的产物归在一起,因此在图面上就看不出岩浆活动的特点和各种岩性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模糊了它的演化特征。而用新方法填制的地质图,不仅将花岗岩体分解得很详细,并且将不同熔融事件的产物分别归并为几个超单元,这样就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超单元的同源岩浆演化序列以及各单元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火山岩区采用火山地层一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其要点是:在查明火山岩岩石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