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1950~1970年 4.9% 二战后的1950~1970年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一百多年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间段。

2、二战后西欧经济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

这种高速发展主要是由于西欧国家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及技术基础,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等多种原因促成的。

3、美国为什么要大力援助西欧?

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 “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它是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5、有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说:“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hoped to boost their economics and reduce the chance of future wars by forming an economic community.[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这说明了“欧共体”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A、二战结束后,各国都需要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 B、当时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西欧各国需要密切互相之间的联系,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6、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及意义是什么?

A、经过: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标志着“欧盟”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当时拥有12个成员国; 1995年到2003年共有15个成员国;2004年进一步扩展到25个成员国。

B、意义:“欧盟”成立后,其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7、根据课本插图和有关课文说出:到2003年欧洲联盟包括哪些国家?欧洲联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2003年欧洲联盟共包括15个国家:芬兰、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英国、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希腊。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成员国公民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二、日本的崛起 1、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道:“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获得发展的动力。”请你把他这段话与《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结合起来探究: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

A、基本概况:①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持续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发展速度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经济水平仅次于美国,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20世纪70年代遭受世界经济危机重大打击,发展速度一度减缓。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地位得到加强。但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

开始膨胀,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② 钢铁、汽车、船舶、电器等,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B、主要原因:① 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日本政府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开支小的有利条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使日本没有承担多少战争赔款,反而得到美国许多贷款。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向日本订购大批军事物资,日本经济受到强烈刺激,迅速繁荣起来。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正是大胆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和现代化。

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与西欧相比有哪些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练习巩固

1、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C ) A、日本 B、美国 C、欧盟 D、德国 2、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三、作业

1.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了 把 解 握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整理线索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认识经过 是怎样解体的?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苏联的改比较成败 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中国和认识规律 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苏联的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唯物史观 有曲折的 情感态度价 值 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知识迁移观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情感升华 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教师顺势导入: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4、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三。作业

1、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2、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①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②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③ 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④ 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课后反思: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