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第一节 概述 (一) 识记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
文学。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实绩: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矛头指向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小说的形式完全是现代化的。接着《新青年》、《新潮》上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新文学作品。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这一时期许多报刊都显示新文学创作的实绩。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文学研究会: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
统照12人。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创造社: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创造》季
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
语丝社:周刊创办,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莽原社、未名社: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刊物有《莽原》、《未名》。 南国社:田汉 弥洒社:胡山源 浅草社:冯至、陈翔鹤 沉钟社:冯至、陈翔鹤、杨晦、蔡仪。刊物有《浅草》季刊、《沉钟》周刊. 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新月社:《新月》月刊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林纾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咒骂文学革命人物。梅光迪、吴宓等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章士钊大唱复古论调,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这一时期,他们或在日本成立文化组织,或亲赴大陆学习,以不同的方式,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带到台湾,组织并领导了台湾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1、1919年,复古派人物林纾攻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批驳。
2、1922年,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反对言文合一,遭到鲁迅、茅盾等人的驳斥。
3、1925年,以章士钊为首的甲寅派为维护封建教育,提倡读经,压迫学生运动,遭到鲁迅、成仿吾等的批判。 3、“学衡派”、“甲寅派” 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学史等角度说明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4、“文学研究会” 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等十二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5、“创造社” 1921年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语丝社成立于l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三)综合运用
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转向了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继承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新文体运动的基础”。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被“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所取代。?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紧密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营养,形成了开放性现代文学。 第二节 鲁迅 (一) 识记
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 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鲁迅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l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3、 《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l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4、 《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1923年8月出版《呐喊》,1926年8月出版《彷徨》。《呐喊》收人了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后来,鲁迅把这时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彷徨》收入了1924-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
5、 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鲁迅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6、 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补天》、《奔月》、《铸剑》3篇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
《补天》作于1922年冬天,原名《不周山》,是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试作的一篇小说。
《奔月》与《铸剑》均写作于1926年岁末,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7、 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是鲁迅后期之作,《非攻》与《理水》是歌颂性的小说。
《非攻》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理水》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大禹。《采薇》、《出关》与《起死》,是批判性小说。《采薇》批判周伯夷、叔齐消极避世的思想。《出关》写的是孔老相争。《起死》批判老庄哲学。 8、 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
书时改为现名
9、 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概况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广泛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是鲁迅前期散文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1928年后杂文主要收入《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内容非常广泛:有政治评论;又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有各种思想评论,值得注意的是,后期的杂文,政治内容大大增加。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鲁迅的思想特点 鲁迅的思想具有丰富复杂、博大精深的特点。
?进化论思想。?个性主义思想。?鲁迅从尼采思想那里汲取“图强”精神。?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 2、《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在思想上,《狂人日记》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与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表现“礼教吃人”和强烈的反抗、变革精神。 3、《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狂人日记》突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狂人首先是真实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但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手法,一语双关的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深意;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是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作品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4、《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想意义:①鞭挞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
②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 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④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社会意义: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5、阿Q的思想性格特征 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此外还有狭隘保守、妄自尊大、看客的无聊和冷酷,“圣经贤传”的思想,畏强凌弱等特点。
6、《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艺术风格:?外冷内热。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转化为对阿Q的同情,对辛亥革命夭折的痛惜,对反动势力的憎恶。?以讽抒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等。 ?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一出出喜剧,但在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隐藏着深刻悲剧。
艺术成就:⑴ 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⑵ 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⑶ 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 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⑷ 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7、《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补天》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奔月》,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铸剑》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采薇》用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的故事,批判当时不满现实又不能正视现实,采取消极避世态度的知识分子。《出关》讽刺“清静无为”的老子,还得出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否则便出不了关。《起死》中主张“通融”、“圆滑”,无是非的庄子,一到涉及与自己利害相关的事,竟吹起警笛,请求统治者的保护,当场出丑。
8、《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⑴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⑵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⑶运用“油腔”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9、《野草》的写作背景 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中之一。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 10、《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鲁迅当时的心情是“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生活。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诗友的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11、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揭示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对“整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
12、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有政治评论;有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有各种思想评论。鲁迅后期杂文中政治内容大大增加。注重社会批评,剖析社会现象。 (三)综合运用
1、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
他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分别收入《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从一问世起就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的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开辟了多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