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地区发展介绍

向现代教育的过渡;到2010年,3—5周岁儿童入园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在校生达16200人,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4%;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争创省示范学校2所,市示范学校3所;新建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4000人左右;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合作、订单培养、转移培训为方式,推进职业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办学。

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教育、学前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形成办学投入多元化、办学主体多样化的格局。

改革教育方式,逐步建立素质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现代教育制度,推进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前,全面消除中小学危房,使20%左右的学校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50%以上的中小学校园建设基本达到“六配套”标准。 二、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根本要求,以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着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体制和机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银行支撑、社会融资、引进外资、政府引导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有利充分调动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对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全县人民的科技素质和全县科技综合实力。 “十一五”,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全县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项,市级民营科技园3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60家。全县拥有专利60件以上。

加大科技投入。到2010年,县镇科技三项费用达到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3%,

同时建立科技进步奖励基金,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保证主渠道投入。 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稳定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财政支出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益性文化、社会救助、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倾斜,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逐步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失衡问题。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在保证最低社会保障、初级卫生保障、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弱势群体为重点,向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迈进。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到2010年,全县设置县级综合性医院2所,县中医院1所,县中医骨伤医院1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血防站各1所;镇卫生院8所,村卫生室151所;厂矿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医务室和卫生所、各类诊所及其他医疗机构健全。每千人床位数2.1,设置床位1024张左右,每千人医生数1.61,增加执业医师270人左右,每千人注册护士0.8,增加护理人员120人左右。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饮食和用药安全。

四、加快文化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稳定农村文化队伍,完善镇文化站配套设施,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加快凌家滩古文化遗址的开发,加强文物保护。兴建县图书馆新馆,完善文化大厦配套设施,开辟展览室、群众文化活动室、辅导室、培训室等活动场所,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县体育中心和农村体育场所项目建设,提高体育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深化文化体育事业的改革,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 五、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增加各级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关注弱势群体,加大城镇和农村弱势群体救助力度,积极探索特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扎实做好扶贫、救灾、优抚等工作,以社区服务为载体,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确保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出问题。

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认真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高就业技能,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扶助形式,着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下岗人员就业问题,争取建成皖东培训中心。到2010年,基本解决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

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六、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确定的三年资源节约目标任务,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力争资源利用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进生产和管理,减少和避免废弃物产生。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对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集中处理的回用。优先支持综合利用技术成熟的资源开发项目,采用减物质化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步降低对资源的依存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解决交通、供水、供电问题,为我县的经济发展的友好环境建设,增强沟通、交流能力铺平道路。力争到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重点行业、企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加强环境保护。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

活。

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到2010年,全县 80%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农业的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整治。

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镇环境保护。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着力解决颗粒物、噪声和餐饮业污染,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努力维护城镇生态平衡。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完成含城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2006—2008年新建成运行一座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的填埋场,新建4个垃圾中转站; “十一五”期间,拟建设镇污水处理厂8座,总规模达17万吨/日,总投资26700万元,各城镇污水再利用方案总投资10900万元。

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河流、水库、森林、湿地、山场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加强环境监管制度。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并落实到排污单位。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严格执行环境影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