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还是他源的,都有适应自己所记录语言的内在发展动力。例如,汉字之所以长期停留在方块字的阶段,与汉语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汉语的语词以单音节占优势,没有形态变化,缺乏词缀等附加语素。这些特点有利于保持音节—词根—形的书写体系
相对独立性:语言要求文字正确地记录它,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但文字和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情,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如英法德等语言采用拉丁字母,而同一语言可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像朝、越等国家原来采用汉子,后换用表音文字,这说明了文字对语言也有相对独立性。
6、 口语能否改革?书面语能否改革?文字能否改革?文字改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其中有些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有些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规范的任务,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
语言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约定俗成”本身就是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准。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例如一些生造的词语,在它们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7、 举例说明文字的保守性。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如此,如果语言发生了变化,文字也应该发生变化。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支配文字发展的条件与语言发展的条件不完全相同。
书写的工具和材料,方言的分歧,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文化历史传统的强大力量,等等,都可以影响文字的发展。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因此笔画细瘦,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笔画肥大厚实。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发展变化剧烈,各国流行的新颖字体不断出现。这些字体大多是因草率的笔法固定
29
而形成的所谓俗体。这些俗体或俭省笔画,或增添笔画。俭省者多于增添者。俭省或增添所形成的字体,多在某一国某一地区通行。这就形成文字异形。秦灭六国以后,派人对文字进行整理,汉字的字形又统一起来。汉字有些字有很多异体,这和封建社会文人崇古的社会心理造成。所以,跟语言相比,文字有很大的保守性,语言社会一旦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书写形式,它就不会轻易起变化。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的语音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字形却没有改变。(篆、隶、草、行、楷是书体的演变,字本身没有变化)。语言可以死亡,记录它的文字可以存在。一种文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言,可以对别的语言产生作用,如汉字于之于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等。
8、 什么是书面语?书面语跟口语是什么关系?书面语跟文字是什么关系?
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书面语和口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 : 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书面语来源于口语,依存于口语。二者有共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
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1、口语是“耳治、口治”的,而书面语是“手治、目治”的,即口语是说的和听的,而书面语是写的和看的。 2.口语用词范围比较窄,句子比较简单,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等现象;书面语用词的范围大,句子结构比较复杂,讲究简洁、结构紧凑、连贯照应等。3. 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口语随社会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书面语并不即时地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固性。
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文字是记录书面语的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书面语和文字虽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书面语也不是文字。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上应该和口语一致。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产生书面语和口语脱节的现象。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