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面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建成百万亩稳产高产粮食(杂粮)生产功能区。优化百万亩城市保供蔬菜生产区,发展百万亩水产健康养殖水面,建设百万头规模生态畜产品基地。完善储备制度,推广新型产销对接模式,确保“菜篮子”产品的常年均衡供应,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到70%以上。夯实农业“两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继续推动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 第二节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全面推进农业设施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精准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到2020年建成20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打造1-2个标杆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面减少和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健康养老、休闲体验等新兴领域,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高农村服务业水平。深化林业改革,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第三节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有序引导各类主体合作发展。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加快推动农民素质提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合作与创新,推动实施种业工程等农业科技项目。
第二十二章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充分释放有效需求新潜能,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发力,合力保持新常态下经济中高速增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扬长板、补短板、换烂板”,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突出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导向,积极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重大任务,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第二节 鼓励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分享经济、平台经济,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实施杭州“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促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大力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社会资本的推动作用,不锁定发展内容、不固化推进模式,鼓励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踊跃发展。创新产业扶持政策,加快财政扶持政策动态更新,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第三节 积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传统核心商圈业态模式创新,引导商业综合体错位发展,努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落实国家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培育消费新热点,积极拓展信息、绿色、时尚、品质和农村消费等新领域新热点,扩大服务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深化拓展网络消费,推行“进口替代”,促进境外消费回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增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增点。 第四节 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着力优化投资方向,对接国家11个重大投资工程包,重点投向民生、轨道交通、城市有机更新、特色小镇、生态建设、“1+6”产业集群、工业技术改造、研究开发等领域。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项目储备制度,安排、谋划、推进一批拉动力强、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与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的联动机制,力争形成更多投资实物工作量。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从源头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六篇 构筑城乡区域协调的空间格局
按照“中心提升、新区集聚,拥江布局、一体发展”的空间导向,统筹市域整体布局,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重点打造“一区两廊两带两港两特色”重大平台,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承载力,塑造杭州区域发展新版图。
第二十三章 打造重大发展平台
第一节 一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突出“整合协同、联动发展”,支持高新区(滨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大孵化器”功能。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化,推动临江国家高新区建设综合科技新城。发挥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高新区(滨江)、临江两大国家高新区、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力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一区十片、多园多点”市域全覆盖,努力建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集聚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和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 第二节 两廊
城西科创大走廊。以文一西路、市域轨道交通杭临线为交通主轴线,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经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西至浙江农林大学,重点凸显沿线的梦想小镇、紫金众创小镇、云安小镇、云制造小镇、海创园、西溪谷、云谷等重要创新平台,聚合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以及阿里巴巴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整体上形成以东西向带状为主体、以特色小镇为节点串珠成链的科创大走廊,辐射带动之江、富阳等区域,努力打造成为浙江的人才特区、创新特区和创业特区,建设杭州“硅谷”。
城东智造大走廊。以产业智慧化为特色,统筹市域东部地区的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临江国家高新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智慧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等重大创新及转型升级平台,通过江东大道、德胜快速路等交通干道的串联,集聚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中科院杭州科技园等创新资源,加快建设江干钱塘智造小镇、萧山机器人小镇、余杭新能源汽车小镇、大江东汽车小镇、下沙东部医药港小镇等一批智慧化特色小镇,积极推动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构建全市智能制造集聚区,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第三节 两带
运河湖滨高端商务带。深入实施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和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进一步优化提升运河商圈、黄龙商圈、武林商圈、湖滨商圈、钱江新城等区域功能。由北向南经余杭、拱墅、西湖、下城、上城、江干,深化城市有机更新,推进城北地区转型发展,着重发展高端商务商业、金融服务业、时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名城名河名湖交融发展,建设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生产生活共美的高端商务区。 钱塘江生态经济带。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为中轴,自东向西经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高新区(滨江)、之江度假区、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而上梯次布局,坚持协同发展,串联和统筹市域主要空间,强化中心城区对四县(市)的辐射带动,持续建设和保护沿江两岸景观,沿江布局以山水田园城镇为支撑的生态城镇体系,引导发展金融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养老养生、信息经济、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建设定位高端、联动发展、最能体现杭州发展水平的“黄金水道”金融带、生态带、景观带、城市带、产业带。
图1:重大发展平台
图2:钱塘江生态经济带
第四节 两港
钱塘江金融港湾。以钱江新城为核心,杭州金融城、钱江金融城、钱江世纪城金融外滩、望江智慧金融城环绕,集聚钱塘江两岸金融资源,加快建设萧山陆家嘴金融创新园、滨江科技金融集聚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双创金融谷等金融产业园区,培育发展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等特色小镇,积极创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努力建设成为区域金融总部中心、全国财富管理中心、全国新金融服务中心。
杭州空港经济区。以航空口岸国际化为契机,推动扩容提升,建设完善机场至中心城区和杭州都市区城市的快速通道。以建设全省大航空经济的龙头区域为方向,参与和服务全省“两港物流圈”建设,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打造全省重要的空港产业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和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第五节 两特色
特色小镇。以特色山水资源为依托,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聚焦“1+6”产业集群,兼顾茶叶、丝绸、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支撑有力、高端人才集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创业创新特色小镇,构建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体系,形成全域创新氛围。 特色园区。深入推进全市开发区(产业园区)整合优化提升,通过临近园区归并或“一区多园”托管等形式,有序推进各级各类园区整合提升,探索建立跨区域协作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集约联动共赢高效发展,推动各区县(市)基本形成“1+N”模式的园区平台体系。着力提升园区主导产业竞争力,完善创新创业体系,优化园区土地要素配置,提高亩产综合效益,优化管理体制,促进园区产城融合和绿色发展。做好杭钢地块等历史工业区域的规划建设。 第二十四章 建设现代大都市 第一节 完善市域空间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领相关空间规划。科学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加强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管控。整体谋划国土开发格局,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加强市域空间统筹,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加快四县(市)发展,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市域空间总体布局。提升东部平原地区综合承载力,强化现代服务功能,努力打造高度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的核心区。推动西部丘陵山区绿色发展,强化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绿色生态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功能,重点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和枢纽型城镇组团。
专栏10:主体功能区布局 主体功能区 国家优化开发区域 主要范围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园区);省级重点开发区块 省级小城市试点镇和中心镇的规划区;桐庐县、建德市、临安市和淳安县的城区规划区;淳安界首区块、建德下涯梅城区块、富阳新登区块和临安横锦青区块等省级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重点区块。 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省级生态经济地区 淳安县。 桐庐县、建德市、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