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200吨青霉素钠盐发酵车间工艺初步设计

目录

6.3 噪声控制 .............................................................................................................. 55 参考文献 ............................................................................................................................. 56 致谢 ..................................................................................................................................... 57

V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前,人们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为改变这种局面,科学家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次意外发现。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时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中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1940年,英国弗洛里和钱恩进一步研究此菌,并从培养液中制出了干燥的青霉素制品。经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它毒性很小,并对一些革兰氏阳性菌所引起的许多疾病有卓越的疗效。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白喉杆菌、链球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批量化生产。到了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式。当时美国和英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有显著疗效。到1944年底,青霉素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2 青霉素发展历程

1953年5月,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在1996年得到迅速扩展,当时全球青霉素原料药年产销量达4万吨左右,其中中国的青霉素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占到30%,且出口量猛增。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青霉素生产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缘于中国与印度抗生素工业的崛起。在此之前,欧洲根本不把亚洲制药工业放在眼里,因为当时亚洲尚无现代化工业可言,更何况制药工业了。

1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设计

1978年,我国实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开放新政策,我国的制药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生产的青霉素工业盐已占了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1.3 青霉素市场分析

目前世界青霉素年需求量为5万吨左右,但直接作为注射剂使用的青霉素G和作为口服剂使用的青霉素V仅占全部青霉素产品的20%,另外3%~5%作为饲料添加剂或兽药使用外,大部分青霉素是作为制备7-氨基脱乙酰氧基头孢烯酸、6-氨基青霉素烷或氯亚甲基头孢烯母核的原料,通过这些母核中间体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推向市场。上述三种产品占抗感染药物原料药的78%,用于生产这些半合成产品所需消耗的青霉素约占全部产量的四分之三。

青霉素是中国化学原料主要品种之一。上世纪80年代后,世界青霉素生产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青霉素工业盐的产量从90年代的初的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逐步增加到目前的90%以上。中国青霉素行业发展迅速。目前中国青霉素工业盐产能已达10万吨/年,而每年全球需求量也只有5—6万吨,将青霉素作为制备其他抗生素母核的原料,让绝大部分抗生素品种摆脱了依赖进口的局面。面对国际市场对青霉素产品的需求的减弱和国内市场抗生素产品的升级,可知我国的青霉素需求量还是呈上升趋势。

1.4 青霉素分子结构及分类

青霉素是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 acid, 6-APA)苯乙酰衍生物。侧链基团不同,形成不同的青霉素,主要是青霉素G。工业上应用的有钾、钠、普鲁卡因、二苄基乙二胺盐,其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且很快失去活性。

青霉素的分子通式为:RC9O4H11 N2 S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