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
1.标志是说明 特征的,指标是说明 数量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 标志和 标志。
3.变量按变量值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变量和 变量。 4.统计学是研究如何 、 、显示、 统计资料的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5.配第在他的代表作《 》中,用数字来描述,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计量,为统计学的创立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二、判断题
1.企业拥有的设备台数是连续型变量。( ) 2.学生年龄是离散型变量。( ) 3.学习成绩是数量标志。( )
4.政治算术学派的创始人是比利时的科学家凯特勒,他把概率论正式引进统计学。( )
5.指标是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的。( ) 6.对有限总体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 7.总体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而变化。( )
8.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总体单位是该企业的每一位职工。( )
9.数量指标数值大小与总体的范围大小有直接关系。( ) 10.某班平均成绩是质量指标。( ) 三、单项选择题
1.考察全国的工业企业的情况时,以下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 A.产业分类 B.劳动生产率 C.所有制形式 D.企业名称 2.要考察全国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其统计总体是( )。
A.全国所有居民户 B.全国的住宅 C.各省市自治区 D.某一居民户 3.若要了解全国石油企业采油设备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A.全国所有油田 B.每一个油田 C.每一台采油设备 D.所有采油设备
4.关于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 B.指标都是用数字表示的 C.数量指标用数字表示,质量指标用文字表示 D.指标都是用文字表示的 5.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英国人威廉·配第 B.德国人康令 C.德国人阿亨瓦尔 D.比利时人凯特勒 6.关于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总体中的单位数都是有限的 B.对于无限总体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C.对于有限总体只能进行全面调查 D.对于无限总体只能进行非全面调查 7.关于总体和总体单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总体和总体单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B.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固定不变的 C.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是总体单位
D.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至少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 8.关于标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B.品质标志是用文字表示的 C.数量标志是用数字表示的 D.数量标志说明总体量的特征 9.关于变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能取整数的变量是离散变量 B.可以用小数表示的是连续变量 C.只能用小数表示的是连续变量 D.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 10.关于指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数量指标说明总体规模和水平 B.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
C.质量指标只能用相对数表示 D.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四、多项选择题
1.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 )。
A.国内生产总值 B.企业数 C.身高 D.体重 E.人数 2.属于离散型变量的有( )。
A.增加值 B.学校数 C.机器台数 D.销售额 E.粮食产量 3.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有( )。
A.年龄 B.性别 C.政治面貌 D.职业 E.学习成绩(百分)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总体是由多个单位构成的 B.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转化 C.总体中单位在各个方面都相同 D.总体具有同质性 E.总体有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A.指标和标志不可以相互转化 B.学习成绩是数量标志 C.连续生产的产品所构成的总体是无限总体 D.性别是品质标志 E.水塘中所养的所有鱼所构成的总体是无限总体 四、简答题
1.说明总体、总体单位、指标、标志之间的相互关系。 2.说明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3.举例说明什么是变量和变量值?什么是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一、填空题
1. 调查是一种为了解现象的基本情况而组织的非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是按照 原则从被研究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用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
3. 调查是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规律性。
4. 调查时间是指统计资料所属的时期或 。
5.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 调查和 调查。 6. 调查某单位职工的文化程度,调查单位是 。 7. 缺上限的开口组组中值的计算公式是 。 8. 按数量标志分组,有单项式分组和 式分组。
9. 统计表从外形上由 、横标题、 、数字资料四部分构成。 10.统计表按主词是否分组及分组程度有简单表、 表和 表。 11.统计表从内容上由 词和 词两部分构成。 二、判断题
1.某市对占该市钢铁产量三分之二的五个钢铁企业进行调查,了解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是典型调查。( ) 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
3.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数量上推断总体的。( ) 4.统计调查时,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总是一致的。( )
5.抽样调查单位的选择是按照随机性原则,不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 ) 6.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其调查目的是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 7.普查是一种全面调查,调查时必须有一个标准时点。( ) 8.统计分组时,离散型变量只能用单项式分组。( )
9.连续型变量的组距式分组,前一组的上限和后一组的下限可以不重合。( ) 10.统计分组时,所有组的组距都不等的分组叫不等距分组。( ) 11.统计分组时所遵循的原则是“上限不在内” ( )
12.向上累计次数说明大于某个变量值的单位数是多少。( ) 13.向下累计频率说明小于某个变量值的单位数所占比重是多少。( ) 14.复合表是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的统计表。( ) 15.闭口组组中值的计算公式是:组中值=(上限+下限)÷2。( ) 三、单项选择题
1.调查大庆、胜利等几个主要油田来了解原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是( )。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2.离散型变量的组距式分组,前一组的上限和后一组的下限( )。 A.必须重叠 B.互不影响 C.不能重叠 D.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第一组为500以下。又知其邻近组的组中值为550,则第一组的组中值为( )。
A.250 B.450 C.550 D.500
4.某连续变量数列分为五组:第一组为500以下,第二组为500~600,第三组为600~700,第四组为700~800,第五组为800以上。依习惯规定( )。 A.500在第一组,700在第四组 B.600在第二组,800在第五组 C.700在第四组,800在第五组 D.800在第四组,500在第二组 5.关于统计分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缺下限的开口组组中值的计算公式是:下限+(邻组组距÷2) B.开口组组距以其邻近组的组距为准
C.缺上限的开口组组中值的计算公式是:下限-(邻组组距÷2) D.开口组组距以任意组的组距为准
6.按照随机性原则,从所研究现象的总体中抽选出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从数量上对总体进行推断,这种调查方式是( )。
A.典型调查 B.抽样调查 C.统计报表 D.重点调查 7.企业要了解其生产的烟花爆竹的不合格率的情况,最好采用( )。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8.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
A.原始资料来源不同 B.取得资料的方法不同 C.调查的单位数多少不同 D.抽取调查单位的方式方法不同 9.关于典型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典型单位只有一个 B.必须从数量上对总体进行推断 C.典型单位是有意识地选取的 D.是全面调查 10. 关于重点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重点单位的选择受主观影响大 B.重点单位的标志总量占总体总量的很大比重 C.必须从数量上对总体进行推断 D.是全面调查 四、多项选择题
1.非全面统计调查方式有( )。
A.重点调查 B.普查 C.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E.全面统计报表 2.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确定( )。
A.调查目的 B.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C.调查项目 D.统计资料所属时间 E. 调查工作的期限 3.关于普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是全面调查 B.是周期性调查 C.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调查时点 D.是非全面调查 E.是连续性调查 4.统计表从外形上包括( )。
A.主词 B.总标题 C.横标题 D.数字资料 E.纵标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向上累计是从最小值向最大值累计 B.向下累计是从最小值向最大值累计
C.向上累计频率说明大于某个值的单位数在总数中所占比重 D.向下累计频率说明大于某个值的单位数在总数中所占比重 E.向上累计是从最大值向最小值累计
6.关于统计分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用一个变量值表示一个组的分组是组距式分组 B.不等距分组是指各组组距不完全相等
C.闭口组的组距=上限—下限
D.闭口组的组中值=(上限+下限)÷2 E.等距分组是指各组组距都相等 7.统计表从内容上包括( )。
A.横标题 B.纵标题 C.总标题 D.主词 E.宾词 五、简答题
1.统计调查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它们有什么区别? 3.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4.举例说明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的适用条件和特点 5.统计表有几种?它们有什么特点?
6.什么是向上累计、向下累计?向上累计次数和向下累计次数分别说明什么问题?
第三章 综合指标
一、填空题
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 指标和 指标。
2. 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地区、国家)的同类指标之比。 3. 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指标之比。
4.某企业某年计划增加值达到500万元,实际为550万元,则增加值的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为 。
5.某企业某年计划单位产品成本为40元,实际为45元,则单位产品成本的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为 。
6.某车间5名工人的日产量(件)为10 10 11 12 14,则日产量的中位数是 。
7.市场上某种蔬菜早、中、晚的价格(元)分别为1.5、1、0.5,早、中、晚各买1元,则平均价格为 。
8.在两个数列平均水平 时,可以用标准差衡量其变异程度。 9.?(x?x)? 。 二、判断题
1.2007年我国人口出生数是一个时点指标。( ) 2.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时期指标。( ) 3.200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平均指标。( )
4.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是一个结构相对指标。( ) 5.某企业某年计划劳动生产率比去年提高4%,实际上提高了5%,则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为5%/4%。( )
6.某企业某年计划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降低3%,实际上提高了3.5%,则单位产品成本的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为1+3.5%/1+3%。( )
7.某车间7名工人的日产量(件)为22 23 24 24 24 25 26,则日产量的众数是24。( )
8.三个连续作业车间的废品率分别为0.5% 0.8% 0.3%,则平均废品率为
30.5%?0.8%?0.3%。( )
A9.当???时,则说明A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比B数列强。( )
10.全距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
11.某企业人均增加值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 ) 12.某企业月末库存额是一个时点指标。( ) 13.平均指标反映现象的离散程度。( ) 14.变异指标反映现象的集中趋势。( )
15.总体中的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之比得到比例相对指标。( ) 16.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得到比较相对指标。( ) 17.总体中的一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之比得到结构相对指标。( ) 18.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仅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 )
19.当两个数列的平均水平相等时,可以用平均差反映平均水平的代表性。( )
20.当两个数列的平均水平不相等时,可以用标准差系数反映平均水平的代表性。( ) 三、单项选择题
1.某地区有80万人口,共有8000名医生。平均每个医生要服务800人,这个指标是( )。
A.平均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 2.某商场某种商品价格第一季度是连续上升的。1月份单价20元,销售额12万元;2月份单价25元,销售额10万元;3月份单价30元,销售额13万元。则第一季度的平均单位商品价格为( )。 A.
20?25?303 B.
20?12?25?10?30?1312?10?13
C. 320?25?30 D.12?10?131220?1025?1330
3.有甲、乙两个数列,若甲的平均差比乙的平均差大,那么( )。 A.甲数列的变异程度比乙数列大 B.甲数列的平均数的代表性比乙数列小
C.甲数列的变异程度比乙数列小 D.不能确定两个数列变异程度的大小 4.已知3个水果商店梨的单价和销售量,要计算3个商店梨的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平均数 C.调和平均数 D.众数 5.某企业第一批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100元,产量比重为10%;第二批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110元,产量比重为20%;第三批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120元,产量比重为70%。则平均单位产品成本为( )。 A.100×10%+110×20%+120×70% B.
100?110?1203
?120C.
100?10%?110?20%?120?70100 D.
10%?11020?20?7070%
6.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比形成的相对指标是( ) 相对指标。 A.结构 B.比例 C.比较 D.动态
7.某商场计划商品销售额7月份比6月份上升5%,实际上商品销售额7月份比6月份上升3%。则商品销售额的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为( )。 A.
3%5% B.
1035% C.
97?% D.
1053%
8.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
A.仅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B.仅受各组变量值的影响 C.既受变量值影响,也受次数影响 D.不受各组变量值的影响 9.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 10.标志变异指标反映总体的( )。
A.集中程度 B.一般水平 C.离散程度 D.平均水平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
A.某地区平均每人粮食产量 B.某企业工人平均工资 C.某班级学生平均成绩 D.某班级学生平均成绩 E.某地区平均每人原油产量
2.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A.企业固定资产 B.商品销售量 C.牲畜存栏头数 D.某年死亡人口数 E.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下列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
A.某大学历年毕业的学生数 B.我国某年耕地面积减少数 C.某大学2004年6月30日在校学生数 D.某商店某月商品销售额 E.2000年1月1日0时出生的人口数
4.如果变量值有一项为0,则不能计算(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中位数 5.可以反映现象代表水平的指标有(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 E.众数 6.可以反映现象离散程度的指标有( )。
A.中位数 B.平均差 C.全距 D.标准差 E.几何平均数 7.下列指标中属于平均指标的有( )。
A.平均亩产量 B.某班学生平均身高 C.某企业平均每人增加值 D.我国平均每人钢产量 E.某大学教师平均工资
8.当两个数列的平均水平相等时,可以反映平均水平的代表性的指标有( )。
A.标准差 B.平均差 C.全距 D.标准差系数 E.众数 9.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的区别是( )。
A.作用不同 B.计算方法不同 C.适用条件不同 D.指标表现形式不同 E.与平均数的关系不同 10.标志变异指标可以( )。
A.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 B.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均衡性 C.反映现象的稳定性 D.反映现象的变异程度 E.反映现象的集中趋势 五、简答题
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哪些区别?请分别列出你所熟悉的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2.相对指标有几种?请写出其计算公式。 3.说明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适用条件。
4.标志变异指标有哪些作用?有几类?适用条件如何? 5.说明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优缺点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6.平均指标与强度相对指标有什么区别? 7.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有什么异同? 六、计算题
1.某企业两个生产班组,各有10名工人,它们生产某种产品的日产量资料如下:
甲班组 日产量(件) 工人数 1—3 3—5 5—7 合计 3 4 3 10 乙班组 日产量(件) 工人数比重% 3—5 5—7 7—9 合计 40 40 20 100 计算有关指标说明哪个班组平均日产量高?
2.某企业某月份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低分组的资料如下: 按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 生产班组(个) 生产工人数(人) 60——70 70——80 80——90 90以上 合计 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 3. 某厂3个车间1季度生产情况如下:
1车间实际产量为200件,完成计划96%;2车间实际产量为300件,完成计划100%;3车间实际产量为150件,完成计划104%,则3个车间产量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96%+100%+104%)/3 。
另外,1车间产品单位成本为15元/件;2车间产品单位成本为25元/件;3车间产品单位成本为20元/件,则3个车间平均单位成本为:
8 15 5 2 30 50 100 80 65 295 (15+25+20)/3。
以上平均指标的计算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4. 某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某农产品价格及成交量、成交额的资料如下表: 比较该农产品哪一个市场的平均价格高,并说明原因。 品种 价格 (元/公斤) 甲 乙 丙 合计 1.2 1.4 1.5 ____ 甲市场成交额 (万元) 1.2 2.8 1.5 5.5 乙市场成交量 (万公斤) 2 1 1 4 5. 某汽车装配厂三个车间的废品率及产量资料如下: 车间 1 2 3 合计 废品率(%) 0.3 0.2 0.4 ___ 产量(辆) 700 600 800 2100 计算:(1)如三个车间各自负责一辆汽车装配的全过程,平均废品率为多少?
(2)如三个车间分别负责汽车装配的一道工序,平均废品率为多少? 6. 甲、乙两企业某月生产某产品的单位成本及产量比重资料如下: 甲企业 乙企业 单位成本产量比重单位成本产量比重(元)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1.0 1.1 1.2 (%) 10 20 70 (元) 1.2 1.1 1.0 (%) 35 25 40 比较成交该月份哪个企业的单位成本高,并说明原因。
7.有甲、乙两单位,甲单位职工平均工资800元,标准差为124元。乙单位资料如下:
按工资分组(元) 职工人数(人) 700以下 700—800 800—900 900—1000 1000以上 合计 100 200 400 200 100 1000 计算有关指标,比较甲、乙两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大小。
8.某农作物的两种不同良种在5个村生产条基本相同的地块上试种,得到的结果是:甲品种在5个村的平均收获率为499.5(公斤/亩),标准差为34.46公斤; 乙品种在5个村的平均收获率为499(公斤/亩),标准差为81.35公斤。说明哪一种品种有较大稳定性,有推广价值。
第四章 动态分析
一、填空题
1.绝对数动态数列可以分为 数列和 数列。 2.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有 和 。
3.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增长速度= 。 4.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 和 。
5.某企业1996年至2000年的产品产量(公斤)为550、570、600、630、700。则该企业1996年至2000年平均产量为 。
6.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累计增长量= 。 二、判断题
1.各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增长速度。( ) 2.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 3.某产品产量2003年是1998年的135%,则1999年——2003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35%。( )
64.在用按月平均法计算季节指数时,各月季节指数之和应等于1200%。( ) 5.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产量2002年比2000年增长了8%,2003年比2000年增长了12%,则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8%×12%。( )
6.某高校学生人数2001年比2000年增长2%,2002年比2001年增长5%,2003年比2002年8%,则2000年到2003年该校学生总的增长了15.67%。( ) 7.在用按季平均法计算季节比率时,各季季节比率之和应等于1200%。( ) 8.增长1%的绝对值=基期水平∕100。( )
9.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 10.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 11.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增长速度。( ) 12.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平均发展速度-1。( )
13.如果现象发展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等于0。( ) 14.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 15.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 )
三、单项选择题
1.累计增长量等于( )。
A.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 B.报告期水平减去前一期水平 C.相邻两个逐期增长量之差 D.最末水平比最初水平 2.环比增长速度等于( )。
A.报告期水平比前一期水平 B.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相除 C.逐期增长量除以前一期水平 D.环比发展速度加1 3.平均增长速度等于( )。
A.定基增长速度开n次方 B.平均发展速度减1
C.定基发展速度开n次方 D.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开n次方 4.动态数列中,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之差叫做( )。 A.发展速度 B.增长速度 C.增长量 D.平均增长量
5.假定某产品产量2005年是2000年的145%,那么2001年—200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 A.5145% B.6145% C. 5145%?1 D. 545% 6.某地区历年人口出生数组成的数列是一个( )。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动态数列 D. 平均数动态数列 7.如果动态数列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等时,可配合( )。
A.上升直线 B.抛物线 C.指数曲线 D.下降直线 8.在用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月季节比率之和理论上应等于( )。 A.100% B.120% C.0 D.1200% 9.可以配合抛物线方程的条件是( )。 A.动态数列实际值的一次增量大致相等 B.动态数列实际值的二次增量大致相等 C.动态数列实际值的增长速度大致相等 D.动态数列实际值的发展速度大致相等
10.如果现象发展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理论上应( )。 A.等于0 B.等于1 C. 大于1 D. 小于1
四、多项选择题
1.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
A.时距扩大法 B.按月平均法 C.数学模型法 D.移动平均法 E.按季平均法 2.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有( )。
A.移动平均法 B.按月平均法 C.数学模型法 D.移动趋势剔除法 E.按季平均法 3.影响动态数列发展变化的因素有( )。
A.长期趋势 B.季节变动 C.循环变动 D.不规则变动 E.按年排列的动态数列的季节变动 4.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为( )。 A.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B.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 C.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D.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E.各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5.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为( )。 A.各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增长速度 B.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增长速度 C.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连乘积后再减1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D.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1 E.相邻两个定基增长速度加1后相除再减1等于环比增长速度 6.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 )。 A.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B.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C.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D.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 E.各时期累计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7.关于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正确的是( )。
A.平均增长速度加1 B.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开n次方 C.平均增长速度减1 D.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开n次方 E.总速度开n次方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月平均法计算季节比率时没有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 B.移动趋势剔除法是剔除长期趋势影响后再计算季节比率 C.按年排列的动态数列不体现季节变动 D.按月排列的动态数列不体现季节变动 E.按季排列的动态数列不体现季节变动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与方程式法各适用哪些现象? 2.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增长量?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有何不同?二者关系如何? 5.什么是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有何不同?二者关系如何? 6.举例说明影响动态数列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六、计算题
1.根据指标间的关系,填空
年份 产量(万吨) 与上年相比 2002 2003 32 4.59 2004 105.9 2005 5.00 2006 570 增长量(万吨)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增长1%绝对值 (万吨) 平均增长速度% 2.某地区2001-2005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粮食产量(万吨) 42625 43529 44266 45649 44510 46657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
(1)2001-2005年粮食产量各期逐期增长量; (2)2001-2005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增长量; (3)2001-2005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发展水平。 3.某企业某年第一季度工人人数资料如下:
日期 1月1日——1月15日 1月16日——1月25日 1月26日——2月14日 2月15日——3月6日 3月7日——3月31日 计算该企业第一季度的平均人数。 4.某企业某年上半年各月月初工人数如下: 时间 1月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17月1日 人数510 日 528 日 550 日 560 日 568 日 564 日 580 每日人数 110 120 114 120 130 (人) 计算上半年平均工人人数。
5.某商业企业商品库存资料如下:计算本年平均库存额
时间 1月1日 库存数(件) 210 3月31日 216 5月31日 214 8月31日 230 10月12月31日 31日 240 248 6.某厂工人数和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
月份 1 2 3 月初人数(人) 1850 2050 1950 增加值(万元) 250 272 271 4 5 6 7 2150 2216 2190 2250 323 374 373 380 计算该厂上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 7.某商场有关资料如下: 月份 商品销售额(万元) 月初售货员人数(人) 一月 90 58 二月 124 60 三月 143 64 四月 156 66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商场一季度售货员的人均销售额。 8.某企业各季计划完成程度及计划产值资料如下:
季度 计划产值(万元) 计划完成% 一季度 860 130 一季度 887 147 一季度 875 149 四季度 898 162 计算该厂本年度平均每季的计划完成程度。
9.2002—2007年某企业职工人数和非生产人员资料如下:
年份 年末职工人数 年末非生产人员 2002 2000 362 2003 2020 358 2004 2005 2006 2007 2025 2040 2035 2045 341 347 333 333 计算该企业2002—2007年非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数的平均比重。 10.2003—2007年某企业职工人数和非生产人员资料如下:
年份 生产工人数 生产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 2003 2004 1849 1919 86 84 2005 2006 2007 2043 2156 2217 87 88 85 计算该企业2003—2007年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 11.某地区2000—2007年棉花产量如下表:
年份 2000 2001 棉花产量(万斤) 450 467 年份 2004 2005 棉花产量(万斤) 500 550 2002 2003 480 490 2006 2007 555 600 要求:(1)用最小平方法配合棉花产量的直线趋势方程; (2)预测第12年的棉花产量。
12.某商场2003—2007年各月某服装商品销售额如下表:
月份 20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1.2 1.9 3.6 4.2 4.2 24.0 9.5 3.8 1.8 1.2 0.9 2004 1.1 1.5 2.2 3.9 6.4 16.4 28.0 12.0 3.9 1.8 1.3 1.0 要求根据上表资料用按月平均法计算该商品销售额的季节比率,并指出其季节变动的规律(淡季和旺季)。
销售额(万元) 2005 1.4 2.1 3.1 5.2 6.8 18.8 31.0 14.0 4.8 2.4 1.2 1.1 2006 1.4 2.1 3.1 5.0 6.6 19.5 31.5 14.5 4.9 2.5 1.4 1.2 2007 1.3 2.2 3.3 4.9 7.0 20.0 31.8 15.3 5.1 2.6 1.4 1.1
第五章 统计指数
一、填空题
1.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编制数量指数时,把作为同度量因素的 质量指标固定在 期。编制质量指数时,把作为同度量因素的 数量指标指标固定在 期。
2.由加权算术平均式形式计算数量指数时,其权数是 。 3.由加权调和平均式形式计算质量指数时,其权数是 。 4.拉氏物量指数公式为 。 5.派氏价格指数公式为 。
6.平均指标指数由可变构成指数、 指数、 指数构成。 7.某企业今年比去年产品产量增长12%,出厂价格平均下降了12%,则产品产值指数为 。
8.某地区两年中,每年都用100元购买某商品,而第二年购回的该商品数量却比第一年少了10%,该商品的价格第二年比第一年 。 二、判断题
1.某商店今年比去年销售量增长12%,价格下降了12%,则销售额指数为100%。( )
2.某居民两年中,每年都用100元购买某商品,而第二年购回的该商品数量却比第一年少了20%,该商品的价格第二年比第一年上涨了20%。( ) 3.编制价格指数时,一般用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 ) 4.编制销售量指数时,一般用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 )
5.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15%,固定构成指数为115%,则职工人数指数为100%。( )
6.某居民两年中,每年都用100元购买某商品,而第二年购回的该商品数量却比第一年多了20%,该商品的价格第二年比第一年下降了20%。( ) 7.拉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基期。( ) 8.派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报告期。( )
9.把构成固定下来,单纯反映各组水平变动的指数是结构影响指数。( )
10.个体指数是反映个别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 三、单项选择题
1.按照个体单位成本指数和报告期总成本资料计算的单位成本总指数是 ( )。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标指数 C.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2.下列指数中的质量指标指数是( )。
A.劳动生产率指数 B.总产值指数 C.总成本指数 D.产量指数 3.某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实际与计划相比,其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为98%,则说明平均来说该企业( )。
A.未完成成本降低的计划 B.超额完成成本降低的计划 C.产品单位成本上升2% D.总成本下降2%
4.设q为产品产量,m为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p为单位产品原材料价格,则公式?q1m1p0??q1m0p0的意义是( )。
A.反映费用总额变动的绝对额
B.反映由于单耗的变动使费用总额变动的绝对额 C.反映由于产品产量的变动使费用总额变动的绝对额
D.反映由于单位产品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使费用总额变动的绝对额
5.设q为产品产量,m为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p为单位产品原材料价格,则
?公式
?q1m1p1q1m1p0的意义是( )。
A.反映费用总额变动的程度 B.反映产品产量变动的程度
C.反映单耗变动的程度 D.反映单位产品原材料价格变动的程度 6.设q为产品产量,z为单位产品成本,则公式
??q1z11q1z1的意义是( )。
kz A.反映总成本变动的程度 B.反映产品产量变动的程度 C.反映单位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D.反映单位产品成本变动的程度 7. 设q为产品产量,p为单位产品价格,则公式?kqq0p0??q0p0的意义是
( )。
A.反映由于产品产量的变动使费用总产值变动的绝对额 B.反映由于单位产品价格的变动使总产值变动的绝对额 C.反映总产值变动的绝对额
D.反映由于产品产量的变动使费用总产值变动的程度 8.平均单位成本可变构成指数的公式是( )。 A.
?qz?q1111??qz B.?qz?q?q101110000??qz
?q000qz?C.
?q11??qz D.?qz?q?q001??qz
?q0009.某企业报告期产量比基期增长了15%,生产费用增长了10%,则其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了( )。
A.33.33% B.95.65% C.5% D.4.35% 10.如果产值增长20%,职工人数增长10%,则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A.10%, B.2% C.32% D.132% 四、多项选择题
1.指数的作用有( )。 A.综合反映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B.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C.利用指数数列分析现象发展变化趋势 D.建立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E.利用相关系数测定现象之间相关的程度 2.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 )。
A.编制数量指数时,把作为同度量因素的质量指标固定在基期。 B.编制质量指数时,把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基期。 C.编制数量指数时,把作为同度量因素的质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 D.编制质量指数时,把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 E.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都把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3.平均指标指数包括( )。
A.可变构成指数 B.固定构成指数 C.加权算术平均式指数 D.结构影响指数 E.加权调和平均式指数
4.指数按其所表明的指标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 )。 A.数量指标指数 B.个体指数 C.质量指标指数 D.总指数 E.加权算术平均式指数
5.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式指数应用的一般规则是( )。 A.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基期总量指标(qp)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
00均式指数。
B.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报告期总量指标(qp)为权数的加权算术
11平均式指数。
C.计算质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报告期总量指标(qp)为权数的加权调和
11平均式指数。
D.计算质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报告期总量指标(qp)为权数的加权算术
11平均式指数。
E.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基期总量指标(qp)为权数的加权调和平
00均式指数。 五、简答题
1.综合指数的一般编制原则是什么? 2.综合指数与平均式指数有何联系与区别?
3.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式指数应用的一般规则是什么? 六、计算题
1.某企业三种产品产量和成本资料如下: 产品 2002年 2003年 产量(台) 单位成本(元) 产量(台) 单位成本(元) 甲 乙 丙 合计 100 90 70 —— 1100 1000 3000 —— 138 90 60 —— 1050 1000 3100 —— 计算:
(1)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以及由于产量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2)单位成本总指数以及由于单位成本变动使总成本变动的绝对额。 2.某工厂资料如下: 产品 产值(万元) 2000年 甲 乙 丙 合计 200 100 250 —— 2001年 220 130 300 —— 2001年比2000年产量增长的% 2 1 6 —— 计算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以及由于产量增长使企业增加的产值。 3.某企业资料如下: 产品 甲 乙 丙 合计 销售额(万元) 基期 200 100 250 —— 报告期 220 130 300 —— 104 95 106 —— 个体价格指数% 计算三种产品价格总指数以及由于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4.某工厂资料如下: 产品 产品产量 基期 甲(件) 100 乙(台) 300 丙(套) 100 合计 —— 报告期 120 380 150 —— 出厂价格(元) 基期 200 1000 3000 —— 报告期 250 850 4000 —— 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厂总产值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5.某企业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 基期 报告期 产量 单位成本(元) 产量 1000 500 100 14 5 16 单位成本(元) 1000 400 100 甲(百吨) 12 乙(百台) 4 丙(百箱) 10 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企业总成本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6.某商场三种商品的有关资料如下: 商品 个体价格指报告期比销售额(万元) 数% 基期产量基期 增长% 甲(匹) 100 乙(吨) 110 丙(件) 125 15 10 5 10 10 6 11 12 8 报告期 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商场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7.某企业有关资料如下: 工人类别 技术工 普通工 工人数(人) 基期 300 200 报告期 400 600 平均工资(元) 基期 600 400 报告期 800 500 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企业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8.某公司所属三个企业资料如下: 企业 甲 乙 丙 职工人数(人) 基期 1000 500 800 报告期 1100 550 1000 劳动生产率(元∕人) 基期 10000 12000 11000 报告期 10500 13000 12500 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第六章 抽样推断
一、填空题
1.抽样推断是按照 原则,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2.衡量估计量是否优良的标准有 性、有效性和 性。 3.抽样推断的组织方式有 抽样、 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和 抽样。
4.抽样推断是用 指标推断总体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 5.抽样平均误差与极限误差之间的关系为 。
6.抽样极限误差是指 指标和 指标之间最大可能的误差范围。 二、判断题
1.抽样推断的目的是用样本指标从数量上推断全及总体指标。( ) 2.在样本未抽定之前,样本指标是唯一确定的。( )
3.对各种不同型号的电冰箱进行使用寿命的检查,最好的方法是抽样推断。( )
4.为了保证抽样指标的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抽样时,一般样本容量应大于或等于30,这时的样本称为大样本。( )
5.某厂产品质量检查,按连续生产时间顺序每20小时抽取1小时的全部产品进行检验,这种方式是等距抽样。( )
6.抽样平均误差一定时,概率保证程度越大,推断的准确程度越高。( ) 7.在极限误差一定的情况下,概率度增大,抽样平均误差不变。( ) 8.如果样本指标的平均数等于总体指标,这个样本指标就是总体指标的一致估计量。( )
9.在其他条件一定时,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大于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 )
10.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按有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大于按无关
标志排队的抽样平均误差。( )
11.抽样平均误差是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离差。( ) 12.在抽样推断中,可能没有抽样平均误差。( )
13.点估计是直接用样本指标代替总体指标。( )
14.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将重复抽样改为不重复抽样可以缩小抽样误差。( )
15.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增大样本容量,抽样平均误差不变。( ) 三、单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 )。
A.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 B.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的研究 C.对全及总体作一般的了解 D.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对烟花爆竹进行质量检查,最好采用( )。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3.从生产线上每隔1小时随机抽取10分钟的产品进行检验,这种方式属于( )。
A.等距抽样 B.类型抽样 C.整群抽样 D.简单随机抽样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重复抽样的极限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则样本容量( )。
A.扩大为原来的4倍 B.扩大为原来的2倍 C.缩小原来的1/2 D. 缩小原来的1/4
5.当样本单位数充分大时,样本估计量充分地靠近总体指标的可能性趋于1,称为抽样估计的( )。
A.无偏性 B.一致性 C.有效性 D.充分性
6.按无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计算抽样误差时应该用( )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
A.纯随机 B.类型 C.整群 D.阶段
7.其他条件不变,概率保证程度要求比原来增大,抽样单位数( )。 A.必须增加 B.可以增加 C.应该减少 D.保持不变 8.纯随机抽样(重复)的抽样平均误差的大小取决于( )。 A.样本单位数 B.总体方差
C.总体单位数和总体方差 D.样本单位数和总体方差 9.从纯理论出发,最符合随机性原则的抽样方式是( )。
A.简单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
10.根据对某超市100名顾客等候结账情况的调查,得知每次平均等候时间为4分钟,标准差为2分钟,在概率保证程度为95.45%的要求下,估计顾客平均等候时间的区间为( )。(z=2)
A.3.9~4.1分钟之间 B.3.8~4.2分钟之间 C.3.7~4.3分钟之间 D.3.6~4.4分钟之间 四、多项选择题
1.缩小抽样误差的途径有( )。
A.缩小总体方差 B.增加样本单位数
C.减少样本单位数 D.将重复抽样改为不重复抽样 E.将不重复抽样改为重复抽样 2.抽取样本的方法有( )。
A.简单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重复抽样 D.等距抽样 E.不重复抽样 3.抽样的组织方式有( )。
A.纯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整群抽样 D.等距抽样 E.阶段抽样 4.影响样本单位数多少的因素有( )。
A.总体的变异程度 B.所要求的把握程度大小 C.极限误差的大小 D.抽样的组织方式 E.抽取样本的方法 5.影响平均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 )。
A.总体的变异程度 B.抽取样本的方法 C.抽样的组织方式 D.样本单位数的多少 E.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 6.抽样推断中的抽样误差( )。
A.是不可不免要产生的 B.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法消除的 C.只能在调查后才能计算 D.既不能减小也不能消除 E.其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7.衡量估计量是否优良的标准有( )。
A.无偏性 B.随机性 C.一致性 D.有效性 E.有偏性
8.关于点估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点估计是直接用样本指标作为总体指标的估计值 B.这种估计没有表明抽样估计的误差大小
C.这种估计能指出误差在一定范围内的概率保证程度的大小 D.点估计是一种参数估计的方法
E.点估计所得到的总体参数是一个区间范围 9.抽样推断的特点有( )。 A.是用样本指标从数量上推断总体指标 B.抽取样本时按随机性原则抽取的 C.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和控制 D.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E.是一种由部分认识总体的统计方法 10.抽样推断可以应用在( )。 A.想得到总体的具体数据又无法进行全面调查 B.对电视机使用寿命的检查 C.想得到无限总体的具体情况 D.对人口普查资料进行修正 E.对某市职工生活水平的调查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各因素与抽样误差的关系如何? 2.影响抽样单位数目的各因素与抽样单位数目的关系如何? 3.简要说明各种抽样组织方式有什么特点?
4.衡量估计量是否优良的标准有哪些?说明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的估计为什么符合优良标准?
5.什么是抽样推断?有何特点?
6.举例说明抽样推断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六、计算题
1.从10000只某种型号的电子元件中简单随机抽取1%进行耐用时数的检验。测试结果得平均耐用时数为1092小时,标准差为101.17小时;合格率为88%。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按重复抽样计算:
(1)电子元件平均耐用时数和合格率的抽样误差。
(2)在95%的可靠程度下,推断该批电子元件平均耐用时数和合格率的可能范围
2.某年年末,某储蓄所按2420户的定期储蓄存款帐号,进行重复抽样得到如下表资料: 定期储蓄存款(元) 10000以下 10000—30000 30000—50000 50000—80000 80000以上 合计 户数 58 150 200 62 14 484 要求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对下列指标作区间估计 (1)平均每户定期储蓄存款
(2)定期储蓄存款在30000元及以上户的比重(10000以下的组中值为5000元)
3.为了研究某新产品的适销情况,某公司在该市举办的商品交易会上,对1000名顾客进行调查,得知其中有700人喜欢这种产品。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确定该市居民喜欢此种产品比率的区间范围。
4.某化肥厂生产一批化肥500吨(10000袋),现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检查每袋化肥重量规定重量50公斤。规定极限误差不超过0.5公斤,上次调查的经验数据总体方差为8公斤。问在可靠程度为99.73%的条件下,至少要抽取多少袋化肥进行检查,才能保证上述抽样误差?如果将规定的误差范围扩大一倍,其他条件不变,问应抽取多少袋化肥?
5.从某制药厂仓库中随机抽取100瓶vc进行检验,其结果平均每瓶vc为99片,样本标准差为3片,如果可靠程度为99.73%,计算该仓库平均每瓶vc的区间范围;如果极限误差减少到原来的1∕2,可靠程度仍为99.73%,问需要调查多少瓶vc?
6.某大学有学生6000人,欲调查学生的人均月生活费情况,现抽取60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上的有42名,以95%的概率保证程度计算全体学生中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上学生比重的区间范围;如果极限误差减少为5.8%,概率保证程度仍为95%,需要抽取多少名学生?
7.采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从2000件产品中抽查200件,其中合格品190件。要求:
(1)计算样本合格品率及其标准差;
(2)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z=2),对合格品率和合格品数量进行区间估计;
(3)如果极限误差为2.31%,其他条件不变,则需要抽查多少件产品?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填空题
1.按相关的程度,相关关系可分为完全相关、 相关和 相关。 2.按相关的方向,直线相关可分为 相关和 相关。 3.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关系为b= 。 4.估计标准误差与相关系数的关系为s5.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
6.按相关关系涉及变量的多少,可分为 相关和 相关。 7.如果劳动生产率(千元/人)x和工资的回归方程为:yc生产率每提高1千元/人,工资增加 元。 二、判断题
1.家庭的消费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则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2.当一个变量变动时,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发生大致均等的变动,这种相关关系称为非线性相关。( )
3.正相关是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一致。( ) 4.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单相关。( )
5.相关系数和估计标准误差的变化方向是相同的。( ) 6.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r?1。( ) 7.当两个变量之间是完全正相关时,则r=1。( )
8.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程度越低,相关系数越接近0。( ) 9.当相关系数等于0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 10.当相关系数等于0.8时, 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显著相关。( ) 三、单项选择题
1.若变量x 增加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那么变量x 和变量y 之间存在着( ) 相关关系。
A.负 B.正 C.抛物线 D.指数曲线
?10?70xy= 。
,这表明劳动
2.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 相关关系。 A.无 B.低度 C.高度 D.完全
3.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 ) 相关关系。
A.完全 B.高度 C.显著 D.微弱 4.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越( )。
A.接近于0 B.接近于1 C.接近于-1 D.趋向于无穷大 5.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
A.0?r?1 B.?1?r?0 C.r>0 D. ?1?r?1
6.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方程,必须满足的一个基本条件是( )。 A.?C.?(y?yc)?最小值(y?yc)?最大值22 B.? D.?y(y?yc)?最小值(y?yc)?最大值
7.相关系数r与估计标准误差s A.C.
r 的关系是( )。
r越大,sy越大 B.
越大,sy越小
r?1时,sy?1 D.两者没有关系
c8.产品产量x(件)和单位成本y(元)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着产品产量每增加1件,单位成本平均( )。
?60?2x。这意味
A.增加2元 B.增加58元 C.减少2元 D.减少58元 9.下列直线回归方程中,( )是错误的。 A.ycC.yc?35?0.3x?18?2.2x,r=0.8 B.yc,r=0.74 D.yc??124?1.4x??87?0.9x,r=0.89
,r=-0.9
?yb,?10.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回归方程yc A.?C.??a?bxa,当( )时,
??xyx2。
(y?yc)?0 B.?(y?yc)?最小值x?02
D.?y?0
四、多项选择题
1.按相关的表现形式不同,相关关系可分为( )。
A.非线性相关 B.单相关 C.线性相关 D.正相关 E.不相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相关分析中两个变量是对等的 B.在回归分析中两个变量是对等的 C.在相关分析中两个变量不是对等的 D.在回归分析中,必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E.互为因果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建立两个回归方程 3.关于相关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和+1之间 B.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 C.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到1之间
D.当相关系数等于0.6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是高度相关. E.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示相关的程度越高 4.相关与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有( )。 A.确定变量之间有无相关关系 B.确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 C.确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 D.建立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E.测定因变量估计值的代表性大小
5.关于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B.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C.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深入和继续 D.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 E.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没有任何关系
6.关于相关系数和估计标准误差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r越大时,sy越小,这时相关程度高,回归方程的代表程度高。B.当r越小时,sy越大,这时相关程度低,回归方程的代表程度低。。 )
C.当r越大时,s越大,这时相关程度高,回归方程的代表程度高。
yD.当r越大时,s越小,这时相关程度低,回归方程的代表程度低。
yE.相关系数和估计标准误差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相关关系?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如何利用相关系数来判别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 3.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 4.举例说明函数关系与相关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举例说明什么是正相关、负相关? 六、计算题
1.10位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两们课程的考试成绩如下: 学生序号 数学成绩 统计学成绩 1 2 3 4 5 6 7 8 9 10 86 93 73 66 88 96 80 70 95 62 71 88 65 52 75 94 75 65 90 50 根据表中资料计算相关系数并指出其相关的方向和程度。 2.生产同种产品的六个企业的生产量和单位成本资料如下: 企业序号 1 2 3 4 5 6 要求根据表中资料
(1)计算相关系数并指出其相关的方向和程度 (2)求出直线回归方程并说明回归系数b的含义 (3)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4)假定产量为5500件时,单位成本为多少? 3.根据下列资料编制直线回归方程
产量(千件) 2 3 4 4 5 6 单位成本(元) 52 54 52 48 48 46 ?2x?25 ?2y?36 r=0.9 a=2.8
4.销售收入x与销售成本y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现根据某百货公司12个月的有关资料计算出以下数据:(单位:万元)
?(x?x)?425053.732 ?(y?y)?262855.252 x?647.88
y?549.8 ?(x?x)(y?y)?334229.09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
(1)计算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指出其相关的方向和程度。 (2)建立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 (3)假定某月的销售收入为800万元,利用回归方程预测相应的销售成本。 (4)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5.对9位青少年的身高y与体重x进行观测,得出以下数据:
??y?13.54 ?y?22.97882 ?x?472 ?x?28158
2xy?803.02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
(1)计算身高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指出其相关的方向和程度。 (2)建立身高与体重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系数的含义。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
1.总体单位 总体 2.品质 数量 3.连续 离散
4.搜集 整理 分析 5.政治算术 二、判断题
1.× 2.× 3.× 4. × 5.√ 6.× 7. √ 8. √ 9. √ 10. √ 三、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B 5.A 6.D 7.B 8.D 9. C 10.C 四、多项选择题
1.ACD 2.BC 3. BCD 4.ABDE 5.ABE 五、简答题 1.要点
总体是由许多有共同性质的个别事物组成的,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就是总体单位;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
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指标和标志也随之转化。 2.区别:标志是相对于总体单位而言的,而指标是相对于总体而言的;标志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之分,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和计量的。
联系:指标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综合而来的;指标和标志随着研究目的的改变而相互变换。 3.要点
例1:某班学生的统计学成绩为:55.5、80、91、58.5、60,5、60、70、73、75?
例2:某大学各班学生人数为:24、43、35、32、30、29、31、32? 变量:统计学成绩 变量值:55、80、91、58、60、60、70、73、75? 变量:学生人数 变量值:24、43、35、32、30、29、31、32? 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值是变量的具体表现。
统计学成绩可以用小数表示,所以是连续变量, 学生人数只能用整数表示, 所以是离散变量。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整理
一、填空题
1.重点 2.随机 3.典型 4. 时点 5. 全面 非全面 6. 每一位职工 7. 下限+(邻组组距/2) 8. 组距式 9. 总标题 纵标题 10. 分组 复合 11. 主 宾 二、判断题
1.× 2.√ 3. × 4.×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14. √ 15. √ 三、单项选择题
1.A 2.D 3. B 4. C 5.B 6. B 7.B 8.D 9.C 10.B 四、多项选择题
1.ACD 2.ABCDE 3. ABC 4. BCDE 5.AD 6. BCDE 7. DE 四、简答题 1.要点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或上级部门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保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普查:是为了获得某种现象的总体资料,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重点调查:是一种为了解现象的基本情况而组织的非全面调查。是从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借以从数量上说明总体的基本情况。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或有典型意义的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反映被研究现象的特征和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调查方式。
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性原则,从所研究现象的总体中抽选出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从数量上对总体进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式。 2.要点
重点调查:是一种为了解现象的基本情况而组织的非全面调查。是从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借以从数量上说明总体的基本情
况。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或有典型意义的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反映被研究现象的特征和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调查方式。
区别:(1)单位的选取方法不同,重点单位是客观存在的,典型单位是有意识选取的
(2)调查目的不同,重点调查的目的是从数量上说明总体的基本情况。典型调查的目的是反映被研究现象的特征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3.要点
(1)确定调查的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时间、期限、地点、方法 (5)拟订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4.要点,
(1)单项式分组:举例略
适用条件:离散型变量而且变量值取值不多。 特点:用一个变量值表示一个组 (2)组距式分组:举例略
适用条件: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而且变量值取值太多,不便一一列举。
特点:用表示一定范围的两个变量值表示一个组。 5.要点
(1)简单表:主词不进行任何分组的统计表 (2)分组表:主词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
(3)复合表: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的统计表 6.要点
向上累计:是从最小值向最大值累计。 向下累计:是从最大值向最小值累计。
向上累计次数说明小于某个变量值的单位数是多少。 向下累计次数说明大于某个变量值的单位数是多少。
第三章 综合指标
一、填空题
1.时期 时点 2.比较 3.强度 4.550/500 5.45/40 6.11 7.
11.51?1?1?1?10.5 8.相等 9.0
二、判断题
1.× 2.√ 3.× 4. √ 5.× 6.× 7. √ 8.× 9.× 10. √ 11. √ 12.× 13.× 14.× 15. √ 16.× 17. √ 18.× 19. √ 20. √ 三、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A 5.A 6.B 7.B 8. C 9.A 10.C 四、多项选择题
1.ADE 2.ACE 3.ABD 4.BC 5.ABE 6.BCD 7.ABE 8.ABC 9.BCD 10.ABCD 五、简答题
1.区别:(1)时期指标是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活动总量的总量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状况的总量指标;
(2)时期指标可以累计;不同时点的数值不能累计;
(3)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期长,指标数值就
大,时期短,指标数值就小;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举例:(1)时期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销售额、增加值;
(2)时点指标:企业数、职工人数、库存额。
2.(1)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 (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3)比较相对指标=某条件下的某类数值∕另条件下的同类数值 (4)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5)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指标数值 (6)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任务数
3.(1)调和平均数:当变量值是绝对数时,变量值可以相加,已知的是分子的资料,缺少的是分母的资料;当变量值是相对数或平均数时,变量值之间既不能相乘也不能相加,已知的是分子的资料,缺少的是分母的资料; (2)几何平均数:变量值是相对数,而且变量值之间有连乘的关系。 4.作用:(1)反映数列的变异程度; (2)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
类型:(1)绝对数形式:全距、平均差、标准差;
(2)相对数形式:标准差(全距、平均差)系数。
适用条件:(1)绝对数形式:在两个或多个数列的平均水平相等时,对比其变异程度及平均数的代表性;
(2)相对数形式:在两个或多个数列的平均水平不相等时,对比其变
异程度及平均数的代表性。
5.优缺点:(1)算术平均数:是根据所有的变量值计算的,是平均指标中最常用、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但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同时,当数列是用文字表示时,无法计算;
(2)中位数:是根据变量值的位置确定的,不受极端值个数的影响;当数列是用文字表示时,可以计算。但是,由于不是根据所有的变量值计算的,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
(3)众数:是根据变量值的位置确定的,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列是用文字表示时,可以计算。但是,由于不是根据所有的变量值计算的,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
关系:对称分布时,三者相等;左偏分布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右偏分布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6.(1)涵义不同:平均指标是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之比,反映现象的代表水平;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有一定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指标之比,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经济效益的。
(2)分子与分母的依存关系不同:平均指标的分子与分母之间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与分母之间没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7.相同:作用相同,都可以反映数列的变异程度、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适用条
件相同,都在平均水平相等时使用。
不同:全距不是根据全部数值计算的,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差虽然是根据全部数值计算的,但用绝对值消除离差正负号,不利于进一步应用;标准差用平方的方法消除离差正负号,应用比较广泛。 六、计算题 1.如下表:
甲班组 日产量(件) 工人数f 组中值x xf 日产量(件) 乙班组 工人数比重% f?f组中值x 1—3 3—5 5—7 合计 x甲?40103 4 3 10 2 4 6 — 6 16 18 40 3—5 5—7 7—9 合计 ???f?f40 40 20 100 ??5.6(件)
4 6 8 — ?(4件) ?乙 因为x乙>x甲,所以,乙班组平均日产量高。 2.
x?65?50?75?100?85?80?95?65295?80(件∕人)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80件∕人。 3. 计算错误。
200?300?150平均计划完成程度=20096%?300100%?150104%?650652.56?99.61%
平均单位成本=
15?200?25?300?20?150200?300?150?13500650?20.77(元/件)
4. x甲?1.2?2.8?1.51.21.2?2.81.4?1.51.5?5.54?1.375
x乙?1.2?2?1.4?2?1.5?12?1?1?5.34?1.325
计算结果表明,甲市场的平均价格高,是因为甲市场价格比较高的品种成交量比较大。
5. (1)平均废品率=700×0.3%+600×0.2%+800×0.4%∕2100 =6.5∕2100 =0.31%
(2)平均合格率=99.7%?99.8%?99.6%?99.7%
3平均废品率=1-99.7%=0.3%
6. x=1×10%+1.1×20%+1.2×70%=1.18
甲 x=1.2×35%+1.1×25%+1×40%=1.095
乙计算结果表明,甲企业的平均成本高,是因为单位成本高的产品的产量在总产量所占比重大(70%)。 7.
按工资分职工人数组中xf 组(元) 700以下 700—800 800—900 (人)f 100 200 400 值x 650 750 850 950 1050 —— 65000 150000 340000 190000 105000 850000 8500001000(x?x)f 24000000 4000000 0 2000000 2000000 12000000 ?850
900—1000 200 1000以上 100 合计 v甲?1248001000 ?15.5% x乙??乙?120000001000?109.54 v乙?109.54850?12.89%
因为v乙<v甲,所以,乙单位平均工资的代表性大。
8.v甲?34.46499.5?14.5% v乙?81.35499?16.3%
因为v甲<v乙,说明甲品种收获率差异程度小,所以,甲品种比较稳定性,有推广价值。
第四章 动态分析
一、填空题
1.时期 时点 2.按月(季)平均法 趋势剔除法 3.发展速度-1 4.时距扩大法 移动平均法 数学模型法 5.(550+570+600+630+700)∕5 6.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二、判断题
1.× 2.√ 3.× 4. √ 5.× 6. √ 7.× 8. √9. √ 10. √ 11.× 12. √ 13.× 14. √ 15. √ 三、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C 5.C 6.A 7.C 8.D 9.B 10.B 四、多项选择题
1.ACD 2.BDE 3.ABCD 4.AC 5.CDE 6.BC 7.ABDE 8.ABC 五、简答题
1.几何平均法侧重于考察中长期计划期末发展水平,所以这种方法适宜于诸如钢产量、粮食产量、国民生产总值等水平指标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方程式法侧重于考察中长期计划各期水平的总和,即计划期间的累计总量,所以这种方法适宜于诸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居民住宅总面积、植树造林总面积等表示国民财产存量的经济指标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2.(1)时距扩大法:计算简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但损失信息量太多,同时无法对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2)移动平均法:是时距扩大法的改进,弥补了时距扩大法损失信息量太多的缺陷,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但仍会损失一定的信息量,同时无法对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3)数学模型法: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同时不会损失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对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3.(1)按月(季)平均法:不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直接用原始时间数列计算季节比率。
(2)趋势剔除法:先计算趋势值,然后将其从数列中加以剔除,再测定季节比率。
4.(1)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2)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
(3)各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时期的逐期增长量。
5.(1)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2)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
(3)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相应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6.(1)长期趋势:现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发展变化的趋势。它是由各个时期共同起作用的根本性因素所决定的。如:由于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科学的发展,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寿命不断延长。
(2)季节变动:是由季节变换和社会习俗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年以内的每年重复出现的变动。如:铁路、航空等客运量在春节前后呈现高峰;凉鞋在夏季销量大。
(3)循环变动:现象因某种原因而发生的周期较长的涨落起伏的波动。如:经济的循环变动,每一周期总要经历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的过程。 (4)不规则变动:指由于意外的、临时的、偶然的因素而引起的随机变动。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引起的变动。 六、计算题
1.根据指标间的关系,填空
年份 与上年相比 产量(万吨) 增长量(万吨)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增长1%绝对值 2002 (459) —— —— —— —— 2003 (491) 32 (106.97) (6.97) 4.59 2004 2005 2006 570 (24.03) (104.4) (4.4) (519.97) (545.97) (28.97) 105.9 (5.9) (26) (105) 5.00 (4.91) (5.1997) (5.46) 平均增长速度% 4570459?1?105.56%?1?5.56%或 4106.97%?105.9%?105%?104.4%?1?5.56% 2. (1)2001-2005年粮食产量各期逐期增长量分别为: 904万吨 737万吨 1383万吨 -1139万吨 2147万吨 (2)2001-2005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增长量为:
904+737+1383+(-1139)+21475?40325?806.4(万吨)
(3)2001-2005年粮食产量的平均发展水平为:
a?43529?44266?46649?44510?466575?2246115?44922.2(万吨)
3.该企业第一季度的平均工人人数为:
a?110?15?120?10?114?20?120?20?130?2590?1078090?120(人)
4.上半年平均工人人数为:
510a?2?528?550?560?568?564?5807?12?3315?553(人)
65.上半年平均库存数为:
210?216a??2693122?3?216?2142?2?214?230212?3?230?2402?2240?2482?2
?224(件)6.该厂上半年平均月劳动生产率为:
250?272?271?323?374?373c?618502?2050?1950?2150?2216?2190?22507?1?31052101?0.1478(万元/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