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 图文

末,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都有种植。

关于甘薯的种植,我们可以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想带回去试种。可是,那时东南亚各国,严禁甘薯外传。他买通酋长的奴仆,得到薯种,偷偷带回老家种植。后来,福建商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看到当地漫山遍野都长着甘薯,在乘船回国时,用重金买下了几尺薯藤,缠在缆绳上,涂上泥巴,带回家乡种植。就在他归乡的那一年,福建发生大饥荒,陈振龙让儿子把薯种献给福建巡抚,建议推广种植。甘薯的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发展状况:

明朝的手工业,一是棉织业的由南向北移动。明代的中、后期,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工具日益进步,分布范围也更广泛。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县产的标布尤为盛行。苏州府也是诸县皆产木棉布,浙江的嘉善县纺纱织布都很发达,所产棉纱数量尤多,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城所在地)纱”之谣。北方地区由于“风气高燥,棉毳断续,不得成缕??不便纺织”,明末北直隶肃宁人“乃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后来就织出了细密几与松江中品相类的棉布。以后,北方各地的棉纺织业便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精美的松江布,每年输送京师达十万多匹,送入宫廷的有龙凤、斗牛、麒麟等花纹,染上大红、深紫、赭黄等各种艳丽的色彩。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卖上百两的银子。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课本上的插图“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或者用投影打出):

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过的内容(即: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来判断课本上“动脑筋”中小男孩和小女孩谁说的对?

[学生回答]小女孩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小男孩说的更准确,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教师讲解]丝织业在明代以苏州最为著名,明清之际遭到破坏,康熙时得到恢复,到雍乾时已有发展。当时,“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全城拥有织机三万多张,其中缎机通常由132个部件组成,所牵引的经线一般达9000根,有的多达17000根。所产“江绸”“贡缎”驰誉全国,时人称:“江绸贡缎之名甲天下。”除此之外,发生在苏州的反税监斗争也能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苏州的丝织业地位。下面请看苏州门券上的故事——伟大的织工抗税斗争。

[投影显示]

如果你去苏州旅游,去谒拜五人墓,你就会发现,傍着五人墓,有一座葛贤墓。在苏州五人墓的门券上,也赫然印着“葛贤墓”的文字。葛贤,原名葛成,也是明代的一位英雄。 明代的苏州,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各种手工业作坊遍布全城,纺织业尤为发达,仅纺织工人就有一万多人,苏州已成为明代纺织业的中心。正因如此,苏州的纺织业,也就成了朱明王朝榨取的目标。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初夏,苏州一连下了两个月的淫雨,酿成大水灾,农田一片汪洋,小麦颗粒无收。桑田也同时被淹,严重影响养蚕,造成丝价昂贵,纺织业作坊的老板收缩业务,又导致大批织工失业。城里城外,饥民啼饥号寒,惨不忍睹。尽管苏州遭灾,人民受难,腐朽的朱明王朝,一点也不体恤,不仅不设法救灾、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加紧盘剥人民。太监孙隆,被万厉皇帝派到苏州来加征税捐。孙隆到苏州后,纠集了一批地痞流氓作爪牙,在各城门口和交通要道上设卡立关,对进出苏州的货物加征税捐,城内的商家、作坊,也加派税额,纺织业加派的税额最重。充当税官的地痞流氓,更是浑水摸鱼,乘机勒索。弄得客商不敢进城,丝绸布匹销路大减。苏州的纺织业由于受到水灾的影响,已经风雨飘摇,难以为继,而孙隆之流的巧取豪夺,更使纺织业雪上加霜,濒临崩溃,全城纺织业作坊纷纷停工歇业。一万多以出卖劳力换取生活费的纺织工人,面临失业,断了生计,一家老小,生活无着。为了求温饱,求生存,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税斗争终于爆发。在这一场伟大的斗争中,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织工领袖——葛成。 葛成,昆山县人,在苏州纺织作坊中打工为生。他为人正直,生就侠骨义胆,因葛成在同业织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抗税斗争兴起,理所当然被公推为领头人。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六月六日,全城织工二千多人在市中心玄妙观的机房殿内集会,公推葛成、钱大、陆满等廿余人为领头人,焚香盟誓,奋起抗税。浩浩荡荡的织工抗税队伍,在葛成等人的带领下,从玄妙观出发,首先冲向葑门税卡,把正在作恶的税官黄建节、徐怡春打死,继而兵分多路,把其他地方的税卡全部捣毁,许多税棍被打死,不死的也都抱头鼠窜。愤怒的群众,还把十二家税棍的房屋点火烧毁。 在整个抗税斗争中,抗税群众表现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群众的斗争锋芒,始终只对为非作歹的税官税棍,对其他人则秋毫无犯。连明朝的万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止破起衅之家,不及无辜一人”。抗税队伍包围了孙隆的税监司衙门,衙门前人山人海,绵延数里。葛成手挥蒲扇,沉着指挥,“罢私税,捉孙隆!”愤怒的吼声震天动地。不可一世的太监孙隆,吓得面无人色,浑身抖,只能化装潜逃,从此再也不敢到苏州来。轰轰烈烈的抗税斗争,进行了三天,打死税官税棍十七人,烧毁税棍房屋十二家,在群众斗争的强大压力下,苏州知府被迫宣布撤销新增各项税改,撤走各处税卡,斗争取得了胜利。 葛成还参加了以五义士为首的市民抗暴斗争,五义士牺牲后,自愿为五义士守墓。崇祯三年(公元1632年),葛成病逝于五人墓。葛成的英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苏州市民都十分敬仰他的为人,尊称他为葛贤。葛成死后,苏州人民把他安葬在五人墓旁。许多地方为他建立了纪念祠堂,有些人家还供奉他的牌位和画像。 [教师讲解]景德镇是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课本上所选“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为宣德年间产品。瓶上的画面,表现一条矫健的巨龙,正在苍茫无际的海洋里翻涌,似有翻云覆雨的气势。深蓝的海浪和白色的龙身,充满着动感和活力。(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上

的插图)

[教师引导]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进步,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概括明清商业的发展状况。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明清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较大的商业城市,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许多实力雄厚的大商人,其中晋商和徽商最为著名。

[教师讲解]关于明清的商业发展,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一是“票号”的产生,二是《皇都积胜图》。先看票号的产生过程:明清时代,商业逐渐繁荣。两城市间的贸易往来,买和卖,都是用现钞白银交换,十分不便。易地采货购物,常常身带几万两几十万两银子上路,很不安全。只好请镖局派武艺高强的镖师,在旅途上护送。走到荒僻处,有时仍难免要遭抢劫。

当时山西平遥县商人李大全,开了一爿规模庞大的颜料店,全国各地有若干分店。因为他的资本雄厚,在北京的有些平遥同乡商人把银子托付给李老板北京分店的经理雷履泰,请他写信回去,以便在平遥李老板的总店支取。这件事,给头脑十分灵活的雷履泰很大的启发,他立即向李老板建议,白银在途中,商人们总是担惊受怕,何不将颜料店转业,专营白银的异地汇兑业务。精明的李老板算盘一敲,主意打定,立刻拿出30万两银子,请雷履泰经办此事。异地凭票兑银,商店取名叫票号,“日升昌”票号,他们当时大概并没有意识到,“日升昌”票号,这便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现代金融业的开路先锋,时为1823年。

接着,若干平遥大商人,看到此新兴行业有厚利可图,也跟在雷履泰后边转产,专营异地汇兑,存款放款等信贷业务。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整整100年间,全国各城市,共开设了资本雄厚的票号51家。小小的平遥县城,就有22家总号,400多处分号。平遥票号满天星斗,遍布全国各商埠,远及海外一些城市。洋人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平遥票号,统称为“山西银行”。

平遥票号,开头只是商号间的业务往来。后来,各省地方政府收入的大宗税银,也委托票号,代为汇入北京的皇库;帝国中央兵部,发往各处的军饷,也委托票号代领代发。商业银行,又兼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职能。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