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按:原文秦良玉诸将受封之事,《明史·秦良传》卷二百七十、《南明史·秦良玉传》卷七十、《小腆纪传·秦良玉传》卷第三十五,同。《熹宗实录》卷十七,作“(天启二年)十二月壬辰(十二月二十九日),给石柱土司秦良玉夫人诰命,时值洗宝日期,特用宝领给。以良玉方率兵剿奢,劝忠义也。”
[35]按:宣慰使 从三品。《明史·职官五·土官》卷七十六
[36]按:参将 据《明史·职官五》卷七十六,同总兵官、副总兵、游击、守备、把总,为勋官。无品级、无定员。
奢酋自成都败逃,良玉以寇乱虽定而首凶未获,川东既平即领兵进剿。分遣俾将秦衍祚从侯良柱[1]败贼于九节滩[2],复遵义[3]。遣祥麟从朱燮元攻破江潦四十八砦,克永宁、蔺州二城[4],生擒伪官四十三名。良玉亲率翼明、拱明先后攻破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诸大巢,擒贼将李楫,杀阿么二郎牌等。朝命数赉金币,良玉《疏》谢[9]。且言:“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粮,屡奏红崖墩诸捷。乃行间诸将,未睹贼面,攘臂夸张;及乎对垒,闻风先遁。败于贼者,唯恐人之胜;怯于贼者,唯恐人之强。如总兵李维新,渡河一战,败走归营,反闭门拒臣不容一见。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静夜思之,亦当愧死。”
[10]
[5]
[6]
[7]
[8]
明熹宗[11]优诏报之。奢酋巢破窘迫,结连水西安邦彦同反[12],引苗众围贵阳,
[14]
[15]
分兵攻掠各郡。良玉遣民屏及其子佐明、祚明从黔抚王三善[13]救贵阳,大破邦彦军于平越,直捣大方
。三善为降将陈其愚所绐,死于大方,民屏殉之,
[16]
佐明、祚明重伤得脱[17]。良玉《疏》[18]闻有“仇不共戴,义难苟安”之语。诏赠民屏都督同知[19],立祠赐祭。二子佐明、祚明授参将,翼明、拱明皆进官至副总兵,命候调发。
校笺:
[1]按:侯良柱 字朝石,永宁人。累官四川副总兵、总兵,崇祯十年(1637年)十月,因镇压李自成农民军死于绵州。据《明史·侯良柱传》卷二百六十九
[2]按:九节滩 在(遵义)府城东南乌江中。《嘉庆重修一统志》 道光《遵义府志》卷四,同。《明史记事本末》卷之六十九、《明史稿》卷八一,作“九接滩,在府城东”。“节”、“接”同音义近,“九节滩”即“九接滩”。“在府城东”,言其大略。
[3]按:原文秦衍初等复遵义之日期不详。 据《蜀事纪略》,遵义城三陷三复。秦衍初、侯良柱等为第二次复遵义,在天启二年九月。《明史记事本末·平奢安》卷之六十九,作“(天启三年)夏四月,川师复遵义。先是??副将秦衍初、侯良柱诱敌九节滩??遂克之”。又据原文,秦良玉平“川东地区”后,即遣将入黔。平川东在天启二年(1622年)五、六月间,重庆至遵义约六百余里,路程不远,又逢战事,不可能历时长达半年以上赶到目的地,“天启三年夏四月”误。
又按:遵义 荆、梁二州之域。秦巴郡南徼地,(西)汉牂牁郡地,后汉至隋因之。唐
初入于蛮,贞观九年(635年)置郎州,寻废。十三年(639年)复置,改播州。取以播川为
名 中宗景龙三年(709年)置都督府,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罢。天宝中改播川郡,肃宗
乾元初复播州,属黔州道,后没于蛮。熹宗乾符中没于南诏,太原人杨端收复之,世其土。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置播州乐源郡,宣和三年(1121年)废为城,属南平军。(元)至元十四年(1354年)改军民安抚司,属顺元宣慰司。二十八年(1368年)改宣抚司,属四川。
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一一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改属四川,十五年(1382年)二月改属
贵州都司。二十七年(1394年)四月改属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四月改置遵义军民府。领州一,县四。西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卷四十
三 雍正七年隶贵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一一 今贵州遵义市。
[4]按:永宁 在永宁宣抚司东,始建于唐。蔺州,永宁宣抚司西,元建。据《明史稿·地
理三》卷八一
又按:江潦四十八砦 道光补辑本作“红潦四十八砦”,是。《明史·朱燮元传》、《明史记事本末》同。“江”、“红”形近而讹。“江潦”当作“红潦”,水西地。《明史记事本末·平奢安》卷之六十九,“(天启三年)五月,川兵发永宁,??连克红厓、天台两寨??遂安抚红潦四十八砦”。又《明史·朱燮元传》卷二百四十九,“(天启)三年,燮元谋直取永宁,??击败奢寅于土地坎,追至老军营、凉傘铺??复追败之横山、青冈坪??连拔天台、白崖、楠木诸屯,抚定红潦四十八砦”。盖指天台、红厓、白崖、楠木等砦。
附按:永宁宣抚司,(唐)蔺州,(宋)属泸州,元初置永宁路,后改宣抚司。洪武五年(1372年),改长官司。八年(1375年),复宣抚司。东南有狮子山接遵义府、西北有青山、南永宁河迳东北入泸州合长江,据成都一千八百里。据《明史稿·地理三》卷八一
[5]按:红崖屯 毕节县(废)赤水卫东南一百里,大方以北。《嘉庆重修一统志》 与天
台、娄石、水脚、牛酸草等七屯素称天险。《明史纪事本末·平奢安》卷之六十九
附按:赤水卫 在毕节县西。(明)永宁宣抚司东南百四十里唐元和元年始置蔺州,属永宁路。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省入毕节。距大方六十里。《嘉庆重修一统志》
[6]按:观音寺 遵义府城北三十里观音峰上。观音峰又名点灯山,以形象名。据道光《遵
义府志》卷四
[7]按:青山墩 桐梓北四百余里,境长数百里。《舆地纪胜》称最高山,林箐深密,视众山若信塿。据道光《遵义府志》卷四
[8]按:阿么二郎牌 无考。据《蜀事纪略》,“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二十七日,潘应奎等生擒李楫。守备袁可成斩一伪将,于腰间按出“四川总兵关防”一颗,竟不知何人也。”擒李楫、斩阿么二郎牌之事相连属,袁可成所斩伪将疑即此人。
[9]按:原文秦良玉《疏》谢之时日不详。据《家乘·秦太保忠贞侯家传》,“(天启)三年(1623年)六月,太保《疏》谢”。《熹宗实录》卷三十五,同。
[10]按:原文秦良玉《疏》“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粮,屡奏红崖墩诸捷”,《熹宗实录》卷三十五,作“奉命剿奢酋,部署将领秦翼明、拱明等提兵裹粮,奋勇前进,先后红崖墩、观音寺及青山墩之捷擒斩多功,乞敕兵部案”,下添“侯事平之日,将臣部下获功员役量行升赏以励众心,合用火牌照例颁给以便差遣”;原文之“乃行间诸将未睹贼面”作“人言授川诸将未睹贼是何面”;“及乎对垒”作“及至对垒”;“唯恐人之强”作“唯恐人之勇”;“如总兵李维新”作“如李总兵”;“败走归营,反闭门拒臣不容一见”作“败卹归营,歹闭门拒臣不容一面”;“亦当愧死”作“当愧死矣”,余同。又,《小腆纪传·秦良玉传》卷第三十五、《南明史·秦良玉传》卷七十四作“如总兵李维新,渡河一战,败衄归营,反拒臣不容一见。”当据《实录》改。
[11]按:明熹宗 朱由校,光宗长子,万历三十三年(159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即位,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乙卯,崩于乾清宫,年二十三岁,在位七年。庙号熹宗。《明史·熹宗本纪》卷二十二
附按:熹宗生年原作“万历二十三年十一月”,依文意,“二十三年”之“二”当少加一横,应作“三”。卒年作“天启七年八月”,今据《明书·本纪十五》卷十八增改。
[12]按:水西安邦彦叛 《明史记事本末》卷之六十九,作“(天启二年)二月初九”。《明书·纪十五》卷十八作“(天启二年二月)癸酉”,即二月初十。稍异。又,《罪惟录》卷之三十四,作“天启二年春”;《明史稿·土司二》卷四○九,作“天启二年”,言其大略。则,安邦彦始叛于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贵州通志》卷二十一,作“天启元年二月叛”,“元年”当“二年”之误。又,奢、安纠合在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与云南安效良兵数万并力攻陆广、围贵阳。据《罪惟录》卷之三十四 《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同。《忠州秦氏家乘秦太保忠贞侯家传》作“天启三年”,言其大略。
又按:安邦彦 水西土舍。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叛于毕节,崇祯元年(1627年)伪号“四夷大长老”,据《明史稿·土司二》卷四○九 崇祯二年(1628年)八月十七日,为朱燮元所败,与奢崇明同死于永宁五峰山桃红坝。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 《明史·四川土司二》卷三百十二、《明史记事本末·平奢安》卷之六十九、《贵州通志·史部·地理类》卷二十一、《明季水西记略》、《蜀事纪略》、《罪惟录》卷之三十四、《全边纪略·滇黔蜀略》卷七,有载。
[13]按:王三善 字彭伯,永城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累官荆州推官、吏部主事、太常少卿、右佥都御史、贵州巡抚。天启四年(1624年),平安邦彦叛乱时死于大方。据《明史·王三善传》卷二百四十九 崇祯时,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世荫锦衣签事。据
《明史稿·王三善传》卷三百四十六 《罪惟录》列传之十二(中)、《全边纪略·蜀滇黔略》卷
七,有载。
[14]按:平越 (古)黎峨里。明初置卫。万历中,平杨应龙升府。地险峻,为边方 要区。《明书·方域志·贵州省》卷四十三 顺治初为军民府,康熙十一年(1672年)升县,嘉庆
三年(1798年)为直隶州。东有黎峨山、羊场关,东南有叠翠山、南有武胜关,北有七星关。《清史稿·地理二十二》卷七十五 今贵州福泉市。
[15]按:大方 大定府府治,距贵州治所西北三百三十里。据《嘉庆重修一统志》 附按:大定府 汉属牂牁郡,三国属蜀汉。元至元十七年(1357年),改鬼国为顺元路,设宣抚司,寻升宣慰司。明因之。康熙三年(1664年)改为大定府,二十六年(1687年)为州属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年)升府。据《嘉庆重修一统志》 今贵州大方县。
[16]按:三善为陈奇瑜所诒 诒,相欺也。从“言”,“台”声。一曰:遗也。《说文解字·言
部》卷三(上)
[17]按:原文王三善入大方及死亡之日期不详。据《明史稿·王三善传》卷三百四十六,三善入大方在天启三年(1623年)十一月十九日。《罪惟录》列传之十二(中)作“天启三年十一月”,言其大略。又,天启四年(1624年)春正月甲戍(正月十一日),贵州巡抚王三善以大方饷尽,欲班师。陈其愚输情于贼,私树嫖焉。贼急进我,副总兵秦民屏被杀,秦佐明、祚明突围出,贼势复张。据《熹宗实录》卷三十八(梁本) 王三善之死在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十一日。《明史记事本末》卷六十九,作“天启四年正月”,言其大略。《明史稿》卷三百四十六作“天启四年正月十日”,稍异。《全边纪略·蜀滇黔略》卷七,“(天启)四年正月初二,按臣报王三善死讯。” 王三善之死,在正月初二前,误。
[18]按:原文秦良玉《疏》略。据李珍《明季水西纪略》,(天启四年)正月,秦良玉上《疏》:“抚臣王三善被难,臣弟秦民屏战殁,侄佐明、祚明突围负伤。臣仇不共戴,义难苟安。乞伏圣朝大振天威,尽殄丑类,以拔生陷,以慰忠魂。”
[19]按:原文秦民屏死亡日期、地点、封赠时间不详。据《明史稿·王三善传》卷三百四十六,“天启四年正月三日,尽焚大方庐舍,拔营而东,贼蹑之。中军参将王建中、副总兵秦民屏战没。” 秦民屏死于天启四年正月三日。《明史记事本末》卷之六十九、《罪惟录》列传之十二(中),作“天启四年正月”,言其大略。又据《熹宗实录》卷四十一,“天启四年四月乙丑,石柱宣慰司总兵秦良玉奏弟民屏战死簸箩箐,从子佐明、翼明突围走。因追叙援辽之役,兄邦翰、邦屏等战死浑河,先后部目没万三千余人。上褒答之民屏都督佥事。子,威远卫百户秦瑞明授本卫指挥佥事。”封赠在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初二,为都督佥事。《南明史·秦良玉传》卷七十作“诏赠民屏右都督”。
附按:簸箩箐,在黔西州西。据《嘉庆重修一统志》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1],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当是时,中原荒旱,流寇四起,各镇自保不暇,逗留不前。良玉独慷概誓众,裹粮率师昼夜兼行抵都,驻兵宣武门外。都人闻白杆兵至,朝市喧传,安睹无恐[2]。庄烈帝[3]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蟒玉,又御书诗四章赐之。一曰: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二曰:蜀锦征袍自翦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三曰:露宿风餐誓不辞,饮[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