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石柱厅志·秦良玉传》校笺

[10]按:秦良玉奏闻 在天启元年(1621年)十一月。其奏曰:“永宁奢酋戕杀各官,雄踞渝城,大逆不轨。臣闻怒发上指,誓不与贼生。随即首创大义,部精兵万余,自裹行粮,同弟明屏及兄邦屏子翼明、拱明先发兵四千,卷甲急趋、倍道兼行、潜度渝城,扎营南坪关咽喉之地以扼群贼归路;伏兵夜袭两河,砍烧贼船以阻东下。臣亲统杀手六千,令明屏督阵,前锋沿江而上,水陆夹攻;又留兵一千,多张旗帜,护守忠州一带地方以为犄角;移文夔州府,把守瞿塘上下,星夜进兵。乞加明屏、翼明一衔,以便军前效用,俟捷音另行飞报。”部议:加明屏参将,翼明、拱明等各守备职衔。据《熹宗实录》卷十六

[11]按:秦翼明 秦良玉侄,秦邦屏子,官至四川总兵官。据道光补辑本 《明史·秦良玉传》卷二百七十,有载。

[12]按:都司胡明臣 据《明史·职官五·都指挥使司》卷七十六,“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若胡明臣为都司,则听命于兵部。良玉系土司,无权调派。又,《明会要·方域四》卷七十四、《明史·地理四》卷四十三,“天启元年,(石柱宣抚司)升宣慰司。” 宣慰使司有都事一人,正八品。据《明史·职官·土官》卷七十六 “司”、“事”音近而讹,“都司”当作“都事”。

[13]按:潜渡渝江 《华阳国志·巴志》“阆中有渝水,居民多居水左右。” 渝江盖指渝水。如“黔江”一名“更始水”,又名“涪陵水”;据《蜀水经》注 “嘉陵江”即“西汉水”;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七 江水,岷江之别名。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江水》第一五四页(以下称《西南史地考释》) 又,《四川地名考释·重庆》“?巴河、渠河皆为古之渝水。渝

水至合川与西汉水、涪水合流,故合川之下之嘉陵江亦得称为渝水。” 则,渝江即嘉陵江。“潜渡渝江”即“潜渡嘉陵江”。《四川通志·地理》卷十二,作“潜至重庆”。《明史记事本末·平奢安》卷六十九,作“潜度重庆”;《明史·秦良玉传》卷二百七十作“度渝城”;《明史稿·土司二》卷四一○作“衔枚度重庆”,与《四川通志》义同。

[14]按:南坪关 巴县(重庆巴南)南一百五十里,《四川通志·地理》卷四(下) 《明史·地

理四》卷四十三 以南坪山名之。据《嘉庆重修一统志》

附按:南坪山 一名青山。据《嘉庆重修一统志》 又“巴县南一百五十里”,道光《重庆府志》卷一,作“(巴)县南十里”。

[15]按:秦拱明 秦邦屏子,秦良玉侄,都司、副总兵,死于普名声之乱。道光补辑本、

《明史·秦良玉传》卷二百七十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烈愍”。《四川通志·人物·忠节》卷百五十六

[16] 按:两河 指,岷江、汉江。岷江在巴县南,东北合涪江至长寿县境。据《四川通

志·地理》卷二十三 又 “大江经(巴县)城南,又东经明月峡至城东与涪江合。”《明史·地理四.》卷四十三 大江即岷江??自(瞿塘)峡以下谓之峡江,亦名锁江。《清史稿·地理十六·奉节》卷六十九 又名“江水”。《汉志》以岷江为长江之主流,自僰道以下称江水,即沿岷江之

称。《西南史地考释·江水》第一五四页 嘉陵江即涪江,自合州入,南流至城东与大江合。《清史

稿·地理十六·巴》卷六十九 又名西汉水,亦曰閬水。据《清史稿·地理十六·阆中》卷六十九 西

汉水迳(宁羌)西境,纳七道水,西南入四川广元,为嘉陵江。《清史稿·地理十·宁羌州》卷

六十三 又,《清史稿·地理十六·合州》卷六十九“渠江即宕渠水,自广安入,涪江自遂宁

入,俱合于嘉陵江。” 则,汉江即嘉陵江,涪江、渠江,其支流耳。又,江北厅。(明)为巴县之江北镇,乾隆十九年设厅。东北至石城山。大江自巴入,迳厅东南,又东入长寿。涪江自合州入,迳厅南,又东南,与巴县分水入大江。《清史稿·地理十六》卷六十九 故,两河当在巴县东,今江北区嘉陵江、长江汇合处。

[17]按:旗幡 道光补辑本作“旗帜”。 [18]按:忠万丰涪 忠州、万县、丰都、涪州。

附按:忠州,见原文首段校笺。万县,(秦汉)巴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