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各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A 45.4 53.6 14.0 B 30.0 33.8 13.5 C 55.2 58.5 8.6 要求:(1)计算三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总指数; (2)计算以基期生产费用为权数的产量总指数; (3)根据(1)(2)推算单位成本总指数; (4)根据(1)(2)(3)分析产量和单位成本变动对总生产费用的影响。(参考:贾俊平《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某城市三个市场上同一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下: 市场 销售价格(元/公斤) 销售量(公斤)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A市场 2.50 3.00 740 560 B市场 2.40 2.80 670 710 C市场 2.20 2.40 550 820 合 计 — — 1960 2090 要求:(1)编制该商品总平均价格的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2)建立指数体系,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总平均成本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3)进一步综合分析销售价格变动和销售量结构变动对该种商品销售总额的影响。

7、生产同种产品的甲、乙、丙三个工厂有关资料如下: 工厂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工人数(人)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甲 2 3 100 100 乙 4 6 150 190 丙 3 4 80 90 试问:(1)由于各厂劳动生产率及总体人数结构两个因素变动而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几?因此而增加的总产值为多少? (2)由于各厂劳动生产率水平变动而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几?因此而增加的总产值为多少? (3)又由于工人人数结构变动而使总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几?因此而增加的总产值为多少?

8、某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情况如下: 粮食 播种面积(亩) 亩产(百公斤/亩) 作物 2002年 2003年 2002年 2003年 水稻 5 4 4 5 小麦 7 9 3 4 要求:分别计算粮食总平均亩产的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变动影响指数,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总平均亩产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9、已知某地区2002年的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360亿元,2003年比上年的收购总额增长12%,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为105%。试考虑,2003年与2002年相比:(1)农民因交售农副产品共增加多少收入?(即是问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增加

49

了多少);(2)农副产品收购量增加了百分之几?农民因此增加了多少收入?(3)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5%,农民又增加了多少收入?(4)验证以上三方面的分析结论能否保持协调一致。

10、已知某市商品零售资料如下表: 指数(%) 固定权数(%) 1、食品类 51.5 (1) 粮食 101.8 20 (2) 副食品 102.4 50 (3) 烟酒茶 101.2 16 (4) 其他食品 108.2 14 2、衣着类 99.5 23 3、日用品类 101.5 12.7 4、文化用品类 102.4 4.8 5、医药类 102.6 4.0 6、燃料 100.4 4.0 要求:计算该市的食品类指数和零售物价总指数。

11、推算指数:

(1)价格上涨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只能购买基期商品的80%,求物价指数。 (2)假设某造纸厂2002年比2001年的产量增长了13.6%,生产费用增长了12.9%,问该厂2002年的产品成本比2001年降低了多少?

(3)报告期粮食总产量增长12%,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则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多少?

(4)某厂2003年职工的工资水平提高了3.2%,职工人数增加了2%,则该厂工资总额如何变动?

50

各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D 3、D 4、C 5、D 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CDE 三.填空题

1、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2、数据搜集、数量规律性 3、统计描述、统计推断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C 5、A 6、B 7、C 8、D 9、B 10、C 11、B 12、B 13、C 14、D 15、A 16、C 17、A 18、A 二、多项选择题

1、CE 2、ACE 3、BCD 4、CE 5、ABCDE 6、ABD 7、BCE 8、ABCE 三、填空题

1、绝对数、相对数 2、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复合单位 3、离散变量、连续变量 4、有限,整数位 5、无穷多、连续不断的 6、直接的调查和科学试验(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别人调查或实验的数据(第二

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7、比例、比率 8、派员调查、面对面地交谈 9、抽样调查、抽样 10、表头、表体、表外附加 11、调查数据所属的时间、调查工作的期限 12、预处理、分类或分组、汇总;统计分析 13、数据分组整理、审核、筛选、排序 14、完整性、准确性 15、逻辑检查法、计算检查法 16.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适用性 17、单变量值分组、组距分组 18、频数、组距 19.下限值、上限值 20、矩形的宽度、高度 四、判断题

1、 √ 2、√ 3、 √ 4、× 5、× 6、 √ 7、 √ 8、√ 9、 × 10、√ 11、√ 12、 √ 13、 × 14、 × 15、 × 16、 √

五、(略) 六、计算题 6.1[解]:

(1)分组得出的“频数分布表”如下:(仅供参考)

按销售收入分组(万企业数(个) 频率(%) 累计频数 累计频率(%) 元) (个) 51

95以下 95——110 110——125 125——140 140以上 合 计 3 12 15 8 3 41 7.32 29.27 36.59 19.50 7.32 100.0 3 15 30 38 41 —— 7.32 36.59 73.18 92.68 100.00 ——— 频数分布的折线图和直方图(略)

(2)计算频数分布的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见上表) (3)分组如下:

按企业规定的销售成绩分组 落后企业(105万元以下) 一般企业(105——115) 良好企业(115——125) 先进企业(125万元以上) 合 计 企业数(个) 9 9 11 11 41 6.2[解]:(1)该变量数列为“数量型变量数列”。 (2)表中:“变量”为“日产量”和“工人人数”;

“变量值”为:50-60,60-70,80-90,90-100和6,12,18,10,7。 上限分别为:60,70,80,90,100; 下限分别为:50,60,70,80,90; 各组次数(频数)为:6,12,18,10,7; (3)有关计算如下表:

日产量(件) 工人人数各组组各组组中值 各组频率(%) (人) 50——60 60——70 70——80 80——90 6 12 18 10 距 10 10 10 10 55 65 75 85 11.32 22.64 33.96 18.87 5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