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方向)

三、总结提升。(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根据生活经验,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吗?

教学片断赏析

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

(1)师: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生:选择你感兴趣的介绍几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2)师:你们能给他们的运动速度排序吗? 生: 学生自己开展;汇报结果。

(3)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给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的?(或你们是怎么看出快慢的?)

(4)师: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生:时间相同,距离的长短不同

【片断评析】测量运动的速度,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进行排序,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较速度大小即可。

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距离

运动速度 时间

方向 教学反思:

本课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搜集证据,并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使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搜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活动多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29 / 72

运 动 的 方 式

五四路小学 姚劲岩 一、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3课。在自然界中,万物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即使许多表面看起来不在运动的物体,如高山、房屋、树木等也一刻不停地跟随着地球一起转动着。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方式。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对运动有了基本了解,认识了运动相对性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会活动的玩具(如:橡皮筋、风车、木块、易拉罐、溜溜球、秋千等),课堂上让学生玩这些会活动的物体,指导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并给这些运动方式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引导他们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使他们知道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并能够通过观察及实践活动对各类物体的运动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学生的生活资源,将对物体运动的方式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由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延伸到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全体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看到了许多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方式,如风车的转动、汽车轮子的滚动、秋千的摆动等,对一些简单物体运动的形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对它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点还不很清楚。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设置认知的阶梯,化连续、复杂的运动为定格、简单的运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实验器材及相关课件由浅人深地观察、感知、认识、分析它们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提高对比的效果,可以在实验的物体上用颜色鲜艳的不干胶或者彩色笔做标记。具体标记的位置是:木块的一个侧面的中央和角上各一个;纸风车的中央和一个叶片尖上各一个;易拉罐底部中央和边缘各一个。这样,学生在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时会很明显地看到这些“质点”(红点)在运动过程中的方位和距离的变化,注意力容易集中在这些点上,容易抓住物体运动方式的本质特征。

本课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简单、明了的示意图来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本课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在简单物体运动方式的图示方面给予示范、指点,指导学生抓住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质点的位移来合理设计、画出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的示意图,为掌握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和将来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科学学习中快乐地生活是科学教育长期以来的追求。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课前动员学生一起搜集、准备很多与物体运动方式有关的玩具,让上课的教室变成一个运动的世界:学生只要一动手,很多玩具都会依照它们的运动方式运动起来,既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观察对象,更让教学、研究活动充满了乐趣。通过游戏观察活动,还可以拉近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只要平时注意观察、积极思考。就可以发现许多科学的秘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研究的对象比较丰富,在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让

30 / 72

学生在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的过程中系统地掌握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出物体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这两种运动方式。 ●能够用图示法表示出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

●能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两种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 知识与技能:

●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认识到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风车、易拉罐、飞碟等,有关课件。

学生准备:带自己喜欢的会活动的玩具,如:橡皮筋、风车等。

教学过程

一、 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谈话: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干什么?今天老师让同学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能动起来的玩具,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在课堂上玩一玩,看看这些玩具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活动

汇报自带玩具的运动方式,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运动的方式

【评析】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儿童认知的特点、水平出发,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好玩就是孩子们的特点,其实也是指导儿童学科学的教学特点。玩中会有许多收获,大家交流谈感受,教师善于提升概括――让大家发现“问题的影子”,当然也不一定是问题,就是一条思维的方向,初步感受,给学习定个“方位”。以上算是完成了一个阶段玩的目标:激发兴趣,初步的感受,点出了关键词,本课的重点“运动的方式”,但不纠缠于此,恰当的控制,导入下个环节。

二、 自由研究,研究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其特点。 1、 研究滑滑梯上下滑的小朋友 (1) 课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滑滑梯。 (2) 谈话:玩滑滑梯是我们很喜欢的活动,你能说说小朋友是怎样运动的吗?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吗?

(3) 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表示,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 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图示:

31 / 72

2、 研究青蛙跳

(1) 课件出示青蛙跳。

(2) 谈话:青蛙是益虫,庄稼离不开它,它可以吃掉很多害虫。我们来看看青蛙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吗?

(3) 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表示,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 青蛙跳的图示:

(4) 对比:青蛙跳的运动方式和滑滑梯的小朋友的运动方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评析】学科学是需要学生自己实践的事。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不能要别人做给他看。以上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他们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使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研究现象有了非常细致、准确的观察,获取了科学知识,体验到了科学学习的快乐。 3、 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其他物体运动的方式。

4、 分类:将这些物体的运动分成两类,说出理由。 直线运动图示: 曲线运动图示:

【评析】此环节中老师有意给孩子们一段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的概括越来越科学,从经验提升,这符合孩子们认知的特点。

三、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 讨论交流,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除此以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它们的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评析】科学学习是一个充满发现、充满乐趣的过程。有目的地设计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展示既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研究的氛围与环境,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中的多种资源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另外.此环节中,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与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四、 分析复合运动的运动方式

1、 出示易拉罐,让易拉罐在桌上运动。 2、 讨论交流,易拉罐的运动方式。

3、 出示课件,直升飞机、玩飞碟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4、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教师抛出问题,而且问题的目标指向明确,让学生“自圆其说”,渐渐完美,不包办代替,这真体现了新课程让孩子成为学习主人的课程思想,既提高了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2 / 7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