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饲养技术资料1

尿 素 中 毒

尿素是农业上广泛应用的一种速效肥料,它又可以作为牛的蛋白质饲料,也可用于麦秸的氨化。但若用量不当,则可导致牛尿素中毒。 (一) 病 因

尿素喂量过多,或喂法不当,或被大量误食即可中毒。 (二) 症 状

牛过量采食尿素后30~60分钟即可发病。病初表现不安,呻吟,流涎,肌肉震颤,体躯摇晃,步样不稳。继而反复痉挛,呼吸困难,脉搏增数,从鼻腔和口腔流出泡沫样液体。末期全身痉挛出汁,眼球震颤,肛门松驰,几小时内死亡。 (三) 防 治

预防严格化肥保管使用制度,防止牛误食尿素。用尿素作饲料添加剂时,严格掌握用量,体重500千克的成年牛,用量不超过150克/日。尿素以拌在饲料中喂给为宜,不得化水饮服或单喂,喂后2小时内不能饮水。如日粮蛋白质已足够,不宜加喂尿素。犊牛不宜使用尿素。 2.治疗 发现牛中毒后,立即灌服食醋或醋酸等弱酸溶液,如1%醋酸1升,糖250~500克,常水1升。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液200--400毫升,或静脉注射10%硫代硫酸钠液100—200毫升,同时应用强心剂、利尿剂、高渗葡萄糖等疗法。 创 伤 性 网 胃 炎

创伤性网胃炎是牛的常发病。 (一) 病 因

饲草饲料中混有金属丝、铁钉、缝针、别针等被牛吞下,因金属异物比重大,最后集中在网胃,从而造成网胃创伤。 (二) 症 状

病牛呈现顽固性的前胃弛缓症状,久治不愈。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呈现网胃炎的症状。病牛的行动和姿势异常,站立时,肘头外展.多取前高后低姿势;运步时,步样强拘,愿走软路而不愿走硬路,愿上坡而不愿下坡;卧地时,表现非常小心;起立时,多先起前肢(正常情况下先起后肢)。网胃触诊,疼痛不安,抗拒检查。休温多升高到40—41摄氏度,脉搏增数。 (三) 防 治

1.预防措施 杜绝饲草饲料中混有金属异物.对混入饲草饲料中的异物可用磁铁吸出来。也可给牛佩带磁铁牛鼻环或向牛网胃投入预防性特制磁铁(已有定型产品)。

2.清除牛网胃内金属异物 将患牛站立保定,开口器打开口腔并固定好,用导管将吸铁器

49

(已有专用定型产品)投入胃内,然后牵牛自由活动约15分钟,再缓缓取出吸铁器,经过3—4次的反复打捞,即可将游离在网胃内或与网胃壁结合不紧密的金属物全部取出。

3.站台疗法 将牛前躯升高,以减轻网胃承受的压力,促使异物由来网胃壁退出。具体力法足将牛前腿站立的位置抬高 15—20厘米,同时每天肌注青霉素30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5克,连用3天。

4.手术疗法 当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时,可作瘤胃切开术.术者从切口伸入手臂,探查和取出网胃内异物。 瓣 胃 阻 塞

瓣胃阴塞又称为“百叶干”,是以瓣胃内容物积滞、干涸,瓣胃内小叶压迫性坏死为特征的疾病。 (一) 病 因

长期饲喂干草、糟粕以及粉状饲料(谷粉、谷糠、麸皮、酒糟、豆酒等),饮水不足,过度使役等原因引起。特别是吃了混有泥沙的饲料,尤其足劣质的粉料,更易发生本病。此外,牛患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真胃积食或牛肠便秘等也可继发本病。 (二) 症 状

病初呈现前胃弛缓症状,食欲减退,反刍缓慢,嗳气减少,鼻镜干燥,瘤胃蠕动音减弱,瘤胃内容物柔软。以后反刍、嗳气停止,鼻镜千裂,瘤胃蠕动停止,有时继发瘤胃膨胀。瓣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瓣胃触诊,病牛疼痛不安.抗拒触压。排粪迟滞,色暗成球,算盘珠样,重者排粪停止。瓣胃穿刺,可感到瓣胃内容物硬固,一般不会由剌针孔自行流出瓣胃内液体。 (三) 防 治

1.预防措施 正确饲养,减少粗硬饲料.增加青饲料和多汁饲料,防止长期单纯喂麸皮、谷糠类饲料,保证饮水,适当运动。

2.应用泻剂 可用石蜡油l 500—2000毫升,胡麻油300-500毫升,硫酸钠或硫酸镁500—1000克,加水5—8升,一次灌服。也可用10%硫酸钠或硫酸镁溶液3000-5000料作物毫升,石蜡汕200-300毫升,注入瓣胃内;或用硫酸镁400克,普鲁卡因2克,呋喃西林3克,甘油200毫升,水3000毫升,溶解后一次注入瓣胃内。

3.兴奋胃肠蠕动 用5%氯化钠注射液300—400毫升,20%安钠咖10毫升,静脉注射;也可用新斯的明20—50毫升肌肉注射。

牛 网 尾 线 虫 病

牛网尾线虫病是由胎生网尾线虫寄生于牛等动物的呼吸器官而引起的一类线虫病。胎生网

50

尾线虫主要寄生于牛等动物的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主要引起患牛的呼吸系统症状。我国西南的黄牛和西藏的牦牛多有此病发生,常呈地方性流行;牦牛常在春季牧草枯黄时大量地发病死亡,是牦牛春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 病 原

寄生于牛体内的主要是胎生网尾线虫,其虫体乳白色,呈细丝状,雄虫长40—55毫米,交合伞发达,交合刺也为多孔性构造;雌虫长60—80毫米,阴门位杀虫体中内部位,虫卵呈椭圆形,内含幼虫,大小为82—88微米x33—39微米。寄生于牛体气管、支气管内的网尾线虫的雌虫产出含有幼虫的虫卵;当患牛咳嗽时,被咳到口中咽入胃肠道里;虫卵中的第一期幼虫孵出后随牛之粪便排体外;幼虫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周左右发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第三期幼虫;这种幼虫被牛吞食后沿血液循环经心脏到达肺,逸出肺的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再移行到支气管内发育成为成虫。 (二) 症 状

最初出现的症状为咳嗽,初为干咳,后变为湿咳,咳嗽的次数逐渐频繁;有的发生气喘和阵发性咳嗽,流淡黄色的黏液性鼻液。体温有时升高到39.5—40℃,食欲减少或消失、消瘦、贫血,放牧时落群,精神不振,呼吸困难。听诊有湿哕音,在8-9肋间有浊音。严重者常导致肺泡性及间质性肺气肿,表现为吃力的咳嗽及严重的呼吸困难;后期卧地不起,口吐白沫,多经3—7日左右窒息死亡。 (三) 诊 断

根据临床症状,特别是牛群咳嗽发生的季节和发病率,可考虑是否有线虫感染的可能。用幼虫检查法,在粪便、唾液或鼻腔分泌物中发现第一期幼虫,即可确诊。剖检时在支气管、气管中发现一定量的虫体和相应的病变时,亦可确认为本病。 (四) 防 治

本病的预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补充精料,以增强牛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减少寄生数量和缩短寄生时间的目的;②应将犊牛与成年牛分群饲养或分群放牧,以避免接触感染幼虫;③对粪便及时堆积发酵处理,以免虫体污染外界环境;④放牧期间要做好普查和定期驱虫工作;⑤发现病牛,及早确诊,及时治疗。

牛网尾线虫病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①海群生(乙胺嗪),牛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一次口服;②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7—8毫克,肌肉或皮下注射;③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口服④氰乙酰肼,按每千克体重17.5毫克溶于少量温水中,一次灌服,也可拌入少量精料口喂服;或按每千克体重15毫克,配成10%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该药宜现用现配。 牛 球 虫 病

牛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的几种球虫寄生于牛肠道引起的以急性肠炎、血痢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牛球虫病多发生于犊牛。 (一) 病 原

文献上记载的牛球虫有十余种:邱氏艾美耳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拨克朗艾美耳球虫、

51

奥氏艾美耳球虫、椭圆艾美尔球虫、柱状艾美耳球虫、加拿大艾美耳球虫、奥博艾美耳球虫、阿拉巴艾美耳球虫、亚球形艾美耳球虫、巴西艾美耳球虫、艾地艾美耳球虫、俄明艾美耳球虫、皮利他艾美耳球虫等。寄生于牛的各种球虫中,以邱氏艾美耳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最强,而且最常见。

邱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牛的直肠上皮细胞内,有时也可寄生于盲肠与结肠下段;卵囊为圆形或稍微椭圆形,卵壁光滑,平均大小为14.9--20微米。斯氏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牛的肠道;卵囊卵圆形,平均大小为19.6—34.1微米。球虫之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当牛吞食了感染性卵囊后,孢子在肠道内逸出进入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内进行裂体生殖,产生裂殖于;裂殖于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由配子生殖法形成大、小配子体,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卵囊排出体外;排至体外的卵囊 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孢于生殖,形成孢子化的卵囊,只有抱子化的卵囊才具有感染性。 (二) 症 状

潜伏期约为2—3周,犊牛一般为急性经过,病程为10~15天。当牛球虫寄生在大肠内繁殖时,肠黏膜上皮大量破坏脱落、黏膜出血并形成溃疡;这时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腹痛,血便中常带有粘膜碎片。约1周后,当肠黏膜破坏而造成细菌继发感染时,则体温可升高到40--41℃,前胃迟缓,肠蠕动增强、下痢,多因体液过度消耗而死亡。慢性病例,则表现为长期下痢、贫血,最终因极度消瘦而死亡。 (三) 诊 断

临床上犊牛出现血痢和粪便恶臭时,可采用 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患犊粪便,查出球虫卵囊即可确诊。在临床上应注意牛球虫病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前者常发生于1个月以上犊牛,后者多发生于生后数日内的犊牛且脾脏肿大。 (四) 防 治

牛球虫病预防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①犊牛与成年牛分群饲养,以免球虫卵囊污染犊牛的饲料;②舍饲牛的粪便和垫草需集中消毒或生物热堆肥发酵,在发病时可用1%克辽林对牛舍、饲楕消毒,每周一次;③被粪便污染的母牛乳房在哺乳前要清洗干净;④添加药物预防,如氨丙啉,按O.004%一0.008%的浓度添加于饲料或饮水中;或摩能霉素按每千克饲料添加0.3克,既能预防球虫又能提高饲料报酬。

牛球虫病治疗可选用:①氨丙啉,按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一次内服,连用5—6天;②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7—10毫克内服,连用7天;③盐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2毫克,连用7天。

21.牛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是牛、羊、猪、犬、猫和人等其他哺乳动物共患的传染病。病原是附红体,它主要寄生在红细胞内,也可游离在血浆中,临床上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体温升特征。动物感染后能引起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该病是1950年teg首次发现,在1972年我国江苏省首次报道,随后其它地方相断报道,现在我省流重。

5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