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题库了解3

心,呈全方位或扇形放射发展。特点:(1)方向可达性较高。(2)符合一般城市由中心区向边缘区土地利用强度递减的特点。2)设置环线的线网, 环线可以加强中心区边缘各客流集散点的联系;还可以截流外围区之间的客流,通过环线进行疏解,以减轻中心区的交通压力。3)棋盘式线网优点:(1) 线网布线均匀,换乘节点能分散布置;(2) 线路顺直,工程易于实施。缺点:该类型线网平行线路间的相互联系较差,其客流换乘需要通过第三线来完成。

17、地下线路的平面位置敷设形式有哪几种?常采用哪一种敷设方式,为什么?答:1)

位于道路中心,对周围建筑物干扰较小,施工相对容易,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线路位置。

2)位于规划的慢车道和人行道下方,施工时能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和对机动车路面的破坏,但由于它靠建筑物较近,市政管线较多且线路不易顺直,需结合站位设置统一考虑。3)位于道路规划红线以外,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线路位置,施工时会带来较大的拆迁量。

18、根据线路与城市道路的关系,车站位置可以有三种情况,最常采用的是哪一种?画出其简单示意图,说明其优点。

答:如图,我们常采用跨路口站位。这种站位便于各个方向的乘客进入车站,减少了路口人流与车流的交叉干扰,而且与地面公交线路有良好衔接。在有条件时应优先选用。

19、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模式分为哪两类?其各自的建设目的是什么?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两种模式:高运量、低密度线网,线网负荷强度大;低运量、高密度线网,线网负荷强度小。前者重在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及运输效率,缓解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后者重在提高轨道交通的舒适和方便程度,以吸引私人交通,减少私人交通工具泛滥带来的城市交通堵塞。

20、简述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发展影响范围的一般规律,绘图说明。答:轨道交通对城市格局的引导作用分四个阶段:团状开发、波浪状开发、带状开发、面状开发。如下图所示

1

2 4

21.较理想的轨道交通线网构架型式是什么?为什么?答:较理想的轨道交通线网构架型式是以放射型路线为基础,在市中心区相交,为了避免中心站超载,各条放射线的交叉点不集中于一点,而是在若干个车站相交。当沿城市边缘地区人口稠密时,应考虑用环线路线。 这种类型线网方向可达性较高,减轻市中心区压力,环线加强了中心区边缘各客流集散点的联系,截流外围区之间的客流,通过环线进行疏解,以减轻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22、简述侧式站台与岛式站台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答:岛式车站空间利用率高,可以有效利用站台面积调剂客流,方便乘客使用,站厅及出入口也可灵活安排,与建筑物结合或满足不同乘客的需要。缺点是,车站规模一般较大,不易压缩。侧式车站不如岛式车站站台利用率高,对乘客换方向乘车

3也造成不便,但由于站台设置在线路两侧,售检票区可以灵活地设置,车站两侧也可结合空间开发统一利用,设置单层车站的条件也优于岛式车站。

23.简述在换乘站设计中如何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答:两条线之间的换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一般采用“十”字型换乘、“T”型换乘或“L”型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择“一”字型换乘或“工”字型换乘。 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换乘站关系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型、“L”型、“工”字型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不如“十”字型和“一”字型。“十”字型和“一”字型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

24、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的功能。答:ATP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停车点防护,速度监督与超速防护;列车间隔控制;测速与测距;车门控制;其他功能上述5项功能是ATP系统的主要功能。除此之外, ATP系统还具有其他一些功能。

25.线网评价指标的筛选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目的性强2)可量测3)具有一定的灵敏度4)合理公正5)容易处理

26.分析在线路平面设计中地下线与城市道路3种不同位置关系的利弊。 答:A位:位于道路中心,对周围建筑物干扰较小,施工相对容易,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线路位置,但若采用明挖法,对道路交通干扰较大。B位:位于规划的慢车道和人行道下方,施工时能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和对机动车路面的破坏,但由于它靠建筑物较近,市政管线较多且线路不易顺直,需结合站位设置统一考虑。C位:位于道路规划红线以外,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线路位置,如线路上方建筑物较多,施工时需采用特殊的处理方法或带来较大的拆迁量。

27.设A-B和C-D两方向的线路相交,试画出经过E、F两换乘站利用同站台换乘方式实现8个方向换乘的示意图,并写出每个换乘方向经过的具体车站及站台。

A-B 不换乘 A-C E站下部站台 A-D F站上部站台 C-D 不换乘 C-A E站上部站台 C-B F站上部站台 B-A 不换乘 B-D E站上部站 B-C F站下部站台 D-C 不换乘 D-A F站下部站台 台 D-B E站下部站台 五、论述题:

1、简述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的种类,以及与城市道路交通相比的优势。答: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种类主要有地铁、轻轨铁路、市郊铁路、AGT自动导向系统、独轨铁路、磁浮铁路、机场联络铁路、轻快电车等。与城市道路交通相比,其优势主要有:1)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城市轨道交通由于采用了高密度的运转方式,列车发车间隔时间短,行车速度高,列车编组车辆数多,具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单向高峰小时运输能力:轻轨铁路为1万到4万人,地铁为4万到6万人,市郊铁路可达6万到8万人。2)有较高的准时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由于在专用车道上运行,不受其他交通工具的干扰,既不会产生拥堵现象,也不受气候条件影响,按图行车,具有可靠的准时性。3)有较高的安全性。城市轨道交通,没有平交道口,全封闭、全立交,不受行人和其他交通工具干扰,有较高的安全性。4)有较高的舒适性。与常规公共交通相比,轨道比道路平坦,行车平稳。有的车辆、

车站装有空调、导向设施等设施,乘车条件优越,舒适性较好。5)有较高的速达性。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相比,有较高的起动和制动加速度,列车启停快,且有较高的运行速度。轨道交通多采用高站台,乘客乘车方便,换乘迅速,在途时间短,可以较快到达目的地。6)能有效地节省土地。城市轨道交通能充分地利用地下和地上空间,可节省土地。7)对环境保护作用好。城市轨道交通由于采用电力牵引,不产生废气污染,位于市区的高架线路,也便于采取各种降噪防噪措施,一般不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严重的噪声污染。 8)有较低的社会成本。与常规公共交通相比,由于采用电力牵引,节省能源,它有较低的自身运营成本、占用道路成本、占用停车场成本、交通事故损失成本、环境成本、时间价值成本。其中占用道路成本、占用停车场成本、交通事故损失成本基本为零。

2、论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选型的影响因素

1)城市特性方面(1)城市自然地理条件(2)城市规模、性质(3)城市人口及就业结构(4)城市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5)城市经济(6)城市土地利用布局(7)城市交通状况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性(1)系统的制式(2)敷设方式(3)技术水平

3、 论述轨道交通换乘车站设计原则:① 尽量缩短换乘距离,做到路线明确、简捷、方便乘客;② 尽量减少换乘高差,避免高度损失;③ 换乘客流宜于进、出站客流分开,避免相互交叉干扰;④ 换乘设施的设置应满足乘客换乘客流量的需要,且需留有扩、改建余地;⑤ 应周密考虑换乘方式和换乘形式,合理确定换乘通道及预留口位置;⑥ 换乘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m,否则宜设置自动步行道;⑦ 应尽可能节省造价 4、论述轨道交通枢纽规划的原则:(3、4可持续的原则)答:1、网络化的原则:轨道交通枢纽建筑和周边的城市交通网络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瓶颈现象”将殃及整个轨道交通枢纽正常功能的发挥。2、城市设计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一方面减少了对城市用地的侵占,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城市空间的连续和完整。3、发展的原则:随着商业文化的冲击,轨道交通枢纽建筑也不可能是单纯的交通建筑,它必然是适应市场需求的集诸多城市内容于一身的综合体。4、环保的原则:轨道交通枢纽中的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噪音、震动、废气等对城市环境和建筑的空间质量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设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5、人性化的原则: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是轨道交通枢纽设计的根本原则。轨道交通枢纽是人使用的建筑,而非交通工具的建筑,建筑的空间也必须是人性化的空间。要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落实于实践之中,就需要切实地分析和掌握人在轨道交通枢纽中的活动规律。并把它体现于轨道交通枢纽设计的各环节之中。

5、论述选线的实施流程:1、确定初步线站位方案;结合沿线主要客流集散点,确定初步线站位方案2、现场踏勘;初步方案确定后,应组织经调、行车、建筑、结构、区间、暖通、车辆等相关专业沿线踏勘,确定工程的重点和难点3、方案优化。结合踏勘情况,落实规划,道路红线,管线,文物及其他控制性建筑物基础资料的收集。4、征求规划部门意见线路方案初步稳定后。根据相关部门意见,进一步完善线路、车站和场段方案5、坐标定线。待可研评审确定列车编组、交路等边界条件后,基本确定线路走向及车站分布方案。

四、计算题

1、某大城市市区远景人口规模为500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为50%,远景轨道交通方式占公共交通方式的比例为60%,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负荷强度为3.5万人次/(km?日),人口出行强度为2.3次/人?日,试计算该城市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解:城市出

行总量Q?m??500?2.3?1150(万人次)L?Q??/??1150?0.5?0.6/3.5?98.57(千米)答:该城市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为98.57千米。

2、已知某地铁车站拟设计为侧式站台,其远期预测超高峰小时每列车单向上下车人数为1480人,人流密度按0.4平方米/人计算,站台有效长度为180米,试求该站台宽度应该设计为多少?解:站台宽度B1=M*w/L=1480*0.4/180+0.48=3.8米

3、某大城市市区远景人口规模为500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为50%,远景轨道交通方式占公共交通方式的比例为60%,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负荷强度为3.4万人次/(km?日),人口出行强度为2.5次/人?日,试计算该城市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解:城市出行总量 Q=m*t=得:Q=500*2.5=1250(万人次)线网规模:

L = Q·α·β ·K/ γ 得L=1250*0.5*0.6/3.4=110.29(千米)答:该城市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为110.29千米。

4.已知某城市远景人口600万人,出行强度1.61次/(人·日),若未来公交出行比例为52%,轨道交通方式占公交出行比例的45%,线网负荷强度为3.67万人次/(公里·日),试按交通需求推算轨道交通线网规模。

解:城市出行总量根据公式 Q=m*t=600* 1.61= 966线网规模:L = Q·α·β ·K/ γ 得L=600×1.61×0.52×0.45×1 / 3.67 = 61.6公里

5.已知某地铁车站拟设计为侧式站台,其远期预测超高峰小时每列车单向上下车人数为1359人,人流密度按0.4平方米/人计算,站台有效长度180米,试求该站台宽度应设计为多少? 解:站台宽度为B1=M*w/L=1359×0.4/180+0.48=3.5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