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1)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 (2)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3.努力完善自我 (1)确立正确理想自我 (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12.1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2.识记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3.了解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4.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5.掌握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改变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6.能够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和指导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12.2 核心内容纲要
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1)态度的实质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种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理解这一定义,应注意: ①品德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2)品德的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②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③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3.态度及品德的关系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成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称为品德。 二、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1.道德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的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②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③可逆性阶段(8~1O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
④公正阶段(1O~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对态度和品德教育的启示 2.道德价值观辨析论 (1)价值观辨析理论的产生 (2)价值观辨析的理论与方法 (3)对态度和品德教育的启示
3.强化与社会学习论 (1)强化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①观察学习的过程;
②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榜样与示范; ③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强化。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遵从 (2)认同 (3)内化
2.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醒悟阶段 (2)转变阶段 (3)巩固与稳定阶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
13.1 学习目标
1.识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2.理解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过程;
3.理解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等概念; 4.掌握群体中相互作用的各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