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题库第五版

A.河豚毒素 B.肉毒毒素 C.黄曲霉毒素 D.葡萄球菌肠毒素 E.以上都不是

预防食品霉变的措施不包括( )

A.挑选霉粒 B.加碱去毒 C.控制温度、湿度 D.辐射处理 E.密封减少氧气 1. 肉、蛋等食品腐败变质后有恶臭,是食物中( )分解所致

A.脂肪 B.碳水化合物 C.蛋白质 D.纤维素 E.矿物质 2. 亚硝酸盐引起中毒的机制是( )

A.巯基酶失活 B.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 C.溶血作用 D.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E.毛细血管扩张 3. 下列属于嗜盐性细菌的是( )

A.副溶血性弧菌 B.致病性大肠杆菌 C.变形杆菌 D.肉毒梭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4. 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我国最多见的是( )

A.肉制品 B.鱼制品 C.自制发酵食品 D.豆制品 E.罐头食品 5.

6. 确诊食物中毒的依据是( )

A.多数人集体突然发病 B.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 C.所吃的食物中检验出有毒有害物质

D.流行病学特点,并尽可能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有毒有害物质 E.流行病学特点,或尽可能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有毒有害物质 7. 黄曲霉毒素慢性损害的主要器官是( )

A.骨骼 B.肾脏 C.卵巢 D.肝脏 E.神经系统 8. 下列食物中亚硝基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 ) A.水果 B.腌酸菜 C.谷物 D.奶制品 E.蛋制品 9. 以下不属于食物中毒的是( )

A.黄曲霉毒素中毒 B.伤寒、痢疾等食源性肠道疾病 C.肉毒毒素中毒 D.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E.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10. 我国最常见的食物中毒是( )

A.化学性食物中毒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真菌性食物中毒 D.有毒动物中毒 E.有毒植物中毒 11. 河豚鱼中的河豚毒素( )

A.可导致神经中枢及末梢麻痹 B.稳定,但煮沸可解毒

C.不稳定,加酸可破坏 D.新鲜鱼肉中毒性最强,肝次之,卵最弱 E.可引起过敏反应 12.

13. 毒蕈中毒的4种类型中,不包括的是( )

A.胃肠毒型 B.神经精神型 C.麻痹型 D.溶血型 E.脏器损害型 14.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其中最严重的是( ) A.小麦 B.大米 C.花生和玉米 D.高梁 E.大豆 15. 河豚鱼中河豚毒素含量最多的器官是( )

A.皮肤、腮 B.肝脏、肾脏 C.鱼卵、肠 D.腮、鳍 E.卵巢、肝脏

16. 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是( ) A.罐头食品 B.发酵食品 C.海产品及盐渍食品 D.剩米饭、凉糕 E.家庭自制豆制品 17. 河豚鱼中毒的防制措施,关键的是( )

A.禁止零售,防止误食 B.在餐馆由内行的厨师加工后食用 C.及时诊断,迅速抢救 D.集中处理后再食用 E.弃去内脏仅食用无毒的鱼肉

18. 食物中毒现场工作,首先是抢救病人,其次应该是( ) A.迅速隔离病人 B.指导现场消毒工作 C.进行动物实验 D.采样送检 E.封存一切剩余的可疑食品 19. 对于婴儿代乳食品,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是( )

A.不得超过20μg/kg B.不得超过10μg/kg C.不得超过5μg/kg D. 不得超过1μg/kg E.不得检出 20.

21. 冷藏可延缓食品的变质是由于( )

A.酶活性抑制 B.水分活度降低 C.湿度降低 D.氧气含量降低 E.渗透压提高 22.

23. 食物中毒调查的目的主要是( )

A.查清潜伏期 B.查清是否为食物中毒及中毒原因 C.查清中毒人数及发病情况 D.查清责任者并收集处罚依据 E.查清发病中毒人数

24. 某村一家8人,吃了自制的豆酱后,l、2天内相继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之后出现视力模糊、复视,咀嚼、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头下垂等症状,但神志清楚,该食物中毒的病原可能是( )

A.沙门菌 B.河豚毒素 C.肉毒毒素 D.葡萄球菌肠毒素 E.副溶血性弧菌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食物中毒的是( )

A.暴饮暴食引起急性胃肠炎 B.河豚鱼中毒 C.农药中毒 D.毒蕈中毒 E.肉毒中毒

2、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正确的是( )

A. 食用前彻底加热 B. 应用抗氧化剂 C.屠宰过程中严格遵守卫生要求 D.定期对食品从业人员体检 E.防止食物被微生物污染 (三)填空题

1、N-亚硝基化合物包括()()

2、食物中毒可分为四类,即()()()() (四)名词解释

1.食物中毒 2. 食品安全 (五)简答题

1.简述食物中毒的特征 (六)论述题

试述食品污染的种类及食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六章 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慢性汞中毒的三大特征性临床表现是( )

A.口腔炎、发热、皮疹 B.易兴奋、震颤、口腔炎 C.周围神经炎、腹痛、贫血 D.口腔炎、腹痛、肾功能障碍 E.贫血、易兴奋、皮疹 2.在生产条件下,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 )形式经呼吸道进人人体

A.烟或雾 B.蒸气或粉尘 C.蒸气或雾 D.粉尘、烟或蒸气 E.粉尘、雾或蒸气 3.关于广义职业病,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

A.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引起的疾病 B.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人体不能代偿的功能和器质性损害出现的疾病 c.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健康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D.政府规定,职业病享有劳动保障待遇 E.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 4.粉尘的分散度是指( )

A.粉尘的分布距离 B.粉尘的分布均匀程度 C.粉尘的分布范围 D.粉尘粒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 E.粉尘的比表面积 5.预防苯中毒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 B.改革生产工艺,使工人不接触或少接触苯 C.通风排毒 D.采取卫生保健措施 E.提高职工素质 6.矽肺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 )

A.矽结节形成 B. 矽结节并有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C.肺间质和胸膜纤维病变 D.胸膜肥厚粘连 E.肺气肿 7.下列关于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B.通过各种健康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 C.是早期发现健康损害的重要手段

D.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之一 E.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健康损害,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8.下列关于职业病的特点论述错误的是( )

A.控制职业有害因素可消除和减少发病 B.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 C.长期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即可发病

D.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很少只有单个病例出现 E.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9.可吸人性粉尘是指( )

A.AED<25μm B.AED<15μm C.AED<10μm D.AED<5μm E.AED<3μm 10.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是( )

A.通风排毒 B.降低空气中毒物浓度 C.个人防护 D.安全生产管理 E.个人卫生 11.生产性粉尘是指( )

A.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微粒 B.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C.较长时间呈游浮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D.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E.由固体粒子形成的气溶胶 12.易引起白血病的生产性毒物是( )

A.汞 B.苯 C.甲苯 D.硝基苯 E.苯胺 13.生产性噪声按其产生的来源,可分为( ) A.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B.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脉冲噪声 C.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工业噪声 D.低频噪声、中频噪声、高频噪声 E.持续性噪声、脉冲噪声、电磁性噪声

14.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是( )

A.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B.个人防护 C.服用阿托品 D.就业前健康检查

E.早期发现中毒症状

15.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频范围是( )

A.<20Hz B.20~20 000Hz C.>20 000Hz D.200~2000Hz E.>2000Hz 16.中暑按发病机制分为( )

A.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B.热射病、热辐射和热衰竭 C.热适应、热射病和热衰竭 D.热适应、热痉挛和热衰竭 E.热辐射、热痉挛和热衰竭

17.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有( )

A.CO、CO2 B.甲烷、氮气 C.水蒸气、氰化物 D.硫化氢、甲烷 E.CO、氰化物、硫化氢 18.诊断慢性中度苯中毒的条件之一是( )

A.白细胞低于4.0×10/L,血小板低于60×10/L,有明显出血倾向 B.白细胞波动在(4.0~4.5) ×10/L

C.血小板波动在(80~lO0)×10/L D.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明显增多 E.白细胞数低于4.0×10/L,或粒细胞低于2.0×10/L 19.

20.听觉适应是指短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检查时听阈提高( ) A.<10dB B.10dB C.10~15dB D.1~30dB E.>30dB 21.关于职业性多发病,论述错误的是( )

A.又称工作有关疾病 B.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直接因果关系 C.职业性有害因素是造成该病的许多因素之一

D.职业性有害因素加重了已有疾病的病情 E.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显露 22.在生产条件下,苯主要经( )途径进入人体

A.皮肤和消化道 B.消化道 C.皮肤 D.呼吸道 E.呼吸道和消化道 23.慢性汞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

A.肾功能障碍 B.发热、乏力 C.贫血 D.腕下垂 E.易兴奋症 24.下列哪项不是诊断职业病的依据之一( )

A.职业史 B.实验室检查 C.家庭史 D.临床观察 E.生产环境调查 25.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 A.刺激δ一氨基酮戊酸脱水酶和血红素合成酶 B.抑制δ-氨基酮戊酸脱水酶和血红素合成酶

C.刺激ALAD,使ALAD合成减少 D.使红细胞中锌原卟啉减少

9

9

9

9

9

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