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篇文言文考点梳理

可以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 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观点相一致的句子是: 。

文言文复习二:《陋室铭》《爱莲说》

《陋室铭》

一、基础知识填空。

1.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人。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有: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一般是用韵的。

3.文中大量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翻译句子,解释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在:在于。名:著名,出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鸿: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素琴,阅读佛经。)(调:调弄,这里指弹。素:素朴,不加装饰。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之的用法有:A、助词\的\;B、代词 ;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E、表示强烈反问(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1、何陋之有?(E) 2、忘路之远近(A) 3、渔人甚异之(B )4、具答之(B)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A )6、送孟浩然之广陵(C)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A)8、水陆草木之花 (A)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10、无丝竹之乱耳D11、何陋之有E

四、默写: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调素琴,阅金经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6、作者以名贤自况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六、阅读理解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 5 -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短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4、文中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琴与经代表高雅的生活情趣,丝竹、案牍代表俚俗的音乐和庸俗的事务。)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6、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 。

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 7、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C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说:一种文体。 二、文言词 1、【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a)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陆上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大多都非常喜爱牡丹。)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但是不能去轻慢地玩弄啊。) 6、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 6 -

五、内容理解

文章以“君子”喻莲,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明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本文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直接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其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6、“牡丹之爱,宜乎众宜”的言外之意是爱慕虚荣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7、“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8、写出莲花的别称(三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9、写出描写莲花的名句(两句以上,连续性的两句算一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文言文复习三

《桃花源记》考点梳理

一、整体把握

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东晋朝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

2、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遇见桃花林到探访桃花源再到再寻桃花源,一线贯之。

3、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环境:美好;社会:没有战乱、和平劳动,和谐安乐;没有赋税、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生活富足;与外界隔绝,淳朴宁静。)

4、作者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本文的主旨?)(表达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即追求一种没

- 7 -

有战乱、和平劳动,和谐安乐;没有赋税、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生活富足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

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今天我们应如何看看待这样的理想?)(世外桃源与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照,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理想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5、写作方法

重点明确,详略分明:

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而简略。

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前面是什么地方? “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 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

这样写,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6、文中沿用至今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 豁然开朗: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没有人过问。

世外桃源:原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 指人烟稠密 。闻,听见 二、词句积累

1、部分重点字词: 才(通人):仅。 咸:都。 叹惋:感叹惋惜。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及:到、回到。 诣:到、拜见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做的标志。志,做的标志。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业和邮电业的总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子”是词尾,无义)。

- 8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