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修改

反映解放区工业题材的有草明的中篇《原动力》;

军事题材方面的有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火光在前》。

第二十三章 现代派诗歌与其他诗歌

第一节 左翼诗与乡土诗 一、左翼诗歌 (一)胡也频

1924年开始从事新诗与小说创作。其诗充满青春激情与反抗精神,《也频诗选》(1929)

(二)殷夫

笔名白莽等,“左联”五烈士之一。他的诗被称为“红色鼓动诗”。以1929年分为前后两期。代表诗集《孩儿塔》。《血字》、《别了,哥哥》

(三)中国诗歌会

1.中国诗歌会/335:1932.9,“左联”领导下,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提倡“捉住现实”、“大众歌调”,1935年主张“国防诗歌”,编有“国防诗歌”丛书。中国诗歌会的诗表现社会苦难和抗战现实。

2.蒲风,广东梅县人。代表诗集《茫茫夜》(1934),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 二、乡土诗歌

臧克家,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他写作了大量反映农民苦难、农村现 实的诗,被称为“泥土诗人”。提倡“个人坚忍主义”。

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6)、《运河》(1936)、《生命的零度》(1947)。

代表作:《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结句深邃有力,具有丰富的内涵。这是旧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的形象写照。通过老马的坚忍形象,写出了这种生活的态度。

第二节 现代派诗歌 一、现代派的流派概貌/336 二、现代派的流派特征 第三节 戴望舒与卞之琳 一、戴望舒的诗歌

戴望舒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

21

《灾难的岁月》(1948)。诗歌理论《诗论零札》。

(一)前期:《雨巷》时期

诗集《我底记忆》分3辑。《旧锦囊》、《雨巷》为前期。 1.《旧锦囊》一辑收诗12首,风格幽怨。

2.《雨巷》一辑,收诗6首,受法国象征诗人魏尔伦的影响最大。 《雨巷》发表于1928年的《小说月报》,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A.《雨巷》的思想内容:

诗人当时正经历着大革命失败的迷茫和爱情的失望。诗人从双重的失望中,沉潜到诗歌的创作里,描写“绛色的悲哀”,从而使我们看到了“隐秘的灵魂”,让读者在诗歌梦幻般的意象美和意境美的流动里,去捕捉时隐时现的朦胧美。

B.简析《雨巷》的艺术特色:

通过诗的一个又一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丁香姑娘独有的忧愁的意境,以及她那在独特的意境里撑着油纸伞,有着丁香一样颜色和忧愁的神韵。将丁香姑娘的仇怨,通过一个又一个画面,作了尽情的渲染,不仅加深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而沉郁的艺术风格。

1.音乐的美。诗人此时的创作是向现代诗过渡的阶段,既吸取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也受到了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追求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2.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戴望舒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戴望舒创作与接受的审美标准正是使诗歌处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即诗歌的朦胧美。

“雨巷”:象征了当时大革命失败后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在爱情里诗人心中理想的那位心上人。具有多义性。

其一、爱情的象征,抒发了在爱情追求中的迷茫与惆怅。 其二、革命的象征,抒发了进步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失落。 其三、理想的象征,抒发了理想破灭后迷茫惆怅的情感。

所有这些,但都脱不掉寻知音不得的幻灭。这也构成了《雨巷》的朦胧美。 戴望舒用“丁香般的姑娘”来象征,显然要比简单的丁香结更能体现更多的意味,更能唤起人们拥有希望和希望破灭时的情绪。

3.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戴诗不仅在物象选择上常起用古诗中常用意象,自身充满迷蒙、渺远、空灵之气,而且以意象与象征、暗示的联系建立,创造了意蕴内涵的朦胧美。尤其是在意象之间的组合上讲究和谐一致,常给人一种张弛有致的流动美感。而流动

22

的便是氛围,这种情调氛围的统一、整合所造成的情境合一、心物相融,获得了浓重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二)中期:《我底记忆》、《望舒草》时期/342 与诗集《我底记忆》同名的第三辑,收诗8首。 《望舒草》特别讲究诗情的内在起伏和情绪的内在节奏。

此时诗人逐渐摆脱格律诗的樊篱,开始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走路的鞋子”,即以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感情。

(三)后期:《灾难的岁月》时期/342-343

后期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融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与一体。

二、卞之琳的诗歌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汉园集》(1936 与人合集)、《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79)。

“汉园三诗人” :1936年,由何其芳的《燕泥集》、卞之琳的《数行集》和李广田的《行云集》合成的诗集《汉园集》问世,这三位差不多同时就学于北京大学的青年诗人也就此获得了“汉园三诗人”的称号。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卞之琳。其中何其芳﹑卞之琳的作品既有“新月”的余波﹐又带象征派诗的色彩。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这首诗,以其现代派诗歌“戏剧化处境”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相结合而产生的玄秘味道,长期以来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卞之琳解释说,这首诗的创意就在于“相对”上,单一的“你”,和单一的“看风景人”在诗中都不是自足的,两者在看和被看的关系和情境中才形成了一个网络,从而揭示了一种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念。这些诗在当时被称为是“新的智慧诗”。

(三)第三个时期(1936-1937),是诗人所谓“前期第三阶段”/345-346 (四)第四个时期(1938年以后),卞之琳所谓“后期”阶段

1938年诗人来到延安,诗风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向现实主义。如《慰劳信集》等。

第四节 何其芳与其他诗人 一、何其芳的诗歌

著有诗集《汉园集(1936,与人合集)》、《预言》(1945)、《夜歌》(1945)、《夜歌和白天的歌》(1952)。另有散文集、论文集多种。

(一)《汉园集》和《预言》的前期/349-350

23

(二)《古城》、《夜景(二)》以后/350 (三)后期/350-351

30年代中期,诗人开始跳出孤独、爱情的狭窄领域,与西方现代主义告别,得到了自身的涅槃。

二、其他诗人/351-352 (一)孙大雨

诗歌《纽约城》与长诗《自己的写照》(1931-1935)。

(二)李广田

诗集有:《汉园集》(1936,与人合集)、《春城集》(1958)、《李广田诗选》(1982)

(三)金克木 (四)废名 有《废名诗集》 (五)曹葆华

诗集有:《寄诗魂》(1930)、《落日颂》(1932)、《灵焰》(1932)、《无题草》(1937)等。

(六)林庚

诗集有:《夜》(1933)、《春野与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等。

第二十四章 40年代的诗歌分野

第一节 艾青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1932年回国,加入“左联”,并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同年被捕,1935年出狱。在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优秀作品。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诗论《诗论》。

一、早期诗歌创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最初发表于1934年5月的《春光》第1卷第3期上。

诗人满怀深情地赞美保姆大堰河,以及向大堰河一样的广大农民。同时又体现了对所背叛的本阶级的反抗和憎恨。

二、成熟期诗歌创作

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为歌颂光明、追求解放的坚实而真挚的的爱国主义情感。先后出版《北方》(1939)、《旷野》(1940)、《火把》(1941),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形象和地位。

(一)北方组诗

2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